淤积性皮下硬化症
概述
淤积性皮下硬化症又名淤积性脂膜炎,是由静脉供血不足而导致小腿下1/3处皮肤逐渐发生红肿、纤维化、硬化的皮肤疾病。此病好发于有静脉曲张的40岁以上体重超标的中年女性、长期站立者,常在静脉曲张数年后发病。
病因
淤积性皮下硬化症的病因是小腿大隐静脉曲张和(或)伴随小腿深浅静脉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及静脉腔内压力增高使得下肢静脉供血不足,导致组织缺氧,引起静脉和静脉周围慢性炎症,炎症累及脂膜和脂肪组织,可引起脂肪细胞变性、坏死,致使脂肪小叶间隔结缔组织增生和纤维化,构成所谓纤维组织形成性脂膜炎,即淤积性脂膜炎,坏死的脂肪细胞可释放脂肪酸加重局部炎症反应。当结节或硬化压迫淋巴管可引起淋巴液外漏,累及真皮乳头血管时可引起进行性色素沉着症样表现。
症状
淤积性皮下硬化症多见于左下肢1/3处,亦可为双侧性。发病初期可于局部出现红斑、肿胀和结节,并融合成边界清楚的斑块。斑块可呈正常肤色或红色并逐渐扩展,日久产生色素沉着,表面皮肤固定于皮下组织,触之坚硬,于小腿下1/3处出现硬性收缩带,呈倒啤酒瓶状,自觉疼痛,有压痛,长期行走或站立可加重症状。
检查
1.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可见袜状硬化,皮损以左下肢多见,有触痛。
2.下肢深静脉造影
可见深、浅静脉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
3.组织病理检查
可见真皮厚壁血管结节性增生,真皮深层及脂膜存在大量纤维母细胞、纤维细胞和纤维增生。
诊断
对患者体格检查可发现特征性袜状硬化,皮损好发于左下肢下1/3处,影像学检查提示深、浅静脉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1.硬红斑
硬红斑多发生于小腿屈侧,对称分布,压痛明显,可发生自发性破溃而形成溃疡,愈合后留有不同程度萎缩。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组织病理检查可见结核肉芽肿样变化。
2.结节性红斑
结节性红斑多见于青年女性,皮损好发于小腿伸侧,亦可发生于大腿、上臂伸侧及颈部,为突发的双侧对称的红色或紫红色炎症性结节,数量可达十个以上,3~4周结节可逐渐消退,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慢性结节性红斑则多发于老年妇女,常为单侧或双侧不对称皮损,结节无疼痛,触诊较软,除关节痛外无其他全身症状。
3.下肢丹毒
下肢丹毒起病急骤,常有发热、畏寒等前驱症状,皮损为片状红肿发硬的水肿性斑片,表面紧张灼热,按之褪色并有压痛,境界清楚。
治疗
淤积性皮下硬化症的治疗应积极治疗和纠正静脉曲张,减少站立,逐级挤压性袜套和抬高腿部是静脉供血不足的标准疗法。药物治疗可用血管扩张剂,口服双嘧达莫丹参等。局部可用频谱等理疗。
预后
淤积性皮下硬化症经治疗后皮损可大部分或几乎完全消退,仅留萎缩的皮下脂肪组织或色素沉着及脱屑,长久不退的皮损可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不影响下肢功能,预后好。
预防
及时治疗和纠正静脉曲张是预防淤积性皮下硬化症的关键。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需要长期站立者可穿弹力袜以压迫下肢浅静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