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样阴茎丘疹
概述
男性阴茎冠状沟及阴茎冠状沟边缘部位的皮疹
常无自觉症状,以阴茎冠状沟部位出现珍珠样丘疹为主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长期局部过度刺激等因素有关
一般无需治疗,必要时可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物理治疗
定义
珍珠样阴茎丘疹是男性阴茎冠状沟及阴茎冠状沟边缘部位的皮疹
以阴茎冠状沟及阴茎冠状沟边缘出现半透明的珍珠样丘疹为特征,可为珍珠状白色、肤色或红色的半透明丘疹,部分轻度红肿。
珍珠样阴茎丘疹一般无自觉症状。
流行病学
多发于包皮过长的男性。
珍珠样阴茎丘疹多发于有自慰习惯的男性。
于青春期后发病,20~40岁为发病高峰。
10%~30%的男性有不同程度的此病。
珍珠样阴茎丘疹病例以亚洲报道居多,发病率我国比西方更高。
病因
致病原因
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或由以下因素诱发。
包皮过长
包皮过长可引起包皮垢聚集,导致合并感染增加局部刺激,从而增加珍珠状阴茎丘疹的发病风险。
个人卫生因素
个人卫生差也可能诱发珍珠样阴茎丘疹,如患处长期不清洁,阴茎冠状边缘与阴茎冠状沟长期处于分泌物及污垢中,会增加患病风险。
频繁自慰
频繁自慰对阴茎局部造成过度刺激,从而增加珍珠样阴茎丘疹的发病风险。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也尚未明确。可能与局部过度刺激、感染引起局部红肿等炎性反应有关。
高发人群
包皮过长的男性。
频繁自慰的男性。
个人卫生较差的男性。
20~40岁的青年男性。
包皮过长、频繁自慰及个人卫生较差均可增加珍珠样阴茎丘疹的患病风险。如果属于以上一种或多种人群,需要积极消除这些危险因素,并注意自己的身体情况,如果出现不舒服要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
传染性
珍珠样阴茎丘疹不是感染性疾病,不具备传染性,患病后可以过正常性生活。
症状
主要症状
珍珠样阴茎丘疹一般无自觉症状。常见以下表现。
珍珠样丘疹
在阴茎冠状沟边缘可出现突出皮肤表面的呈珍珠状的丘疹
丘疹为珍珠状,白色、黄色、肤色、粉红色、红色的半透明丘疹。
丘疹生长缓慢,互不融合,早期为圆顶形,后可进展为圆锥状、半球状。
单个丘疹直径约0.5~1毫米,表面光滑有光泽。
丘疹顶端有擦洗后可脱落的绒毛样物质,脱落后数日内可重新形成。
皮疹沿阴茎冠状沟呈串珠状排列成一行或数行。偶尔环绕整个冠状沟或分布于龟头、系带及阴茎体上。
丘疹质地较硬,无疼痛和压痛,不破溃。
其他伴随症状
阴茎或龟头会出现轻度红肿和潮红,有时会有瘙痒等。
就医
需要就医的情况
男性如果发现外生殖器有大量珍珠状的半透明丘疹,或出现龟头潮红、阴茎肿胀、疼痛等情况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以明确病情。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性病科、男科。
就诊准备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医前需要通过医院的官网、官方App、114等正规渠道挂号,准备好社保卡(医保卡)等就诊资料,携带之前的就医资料,异地就医者还要办理备案手续。
医生可能会问哪些问题
哪里不舒服?
这些症状出现多长时间了?
平时自慰吗?频率如何?
是否经常出现包皮、龟头发炎?
吃过什么药吗?
做过检查吗?检查结果怎样?
进行过治疗吗?怎么治疗的?治疗效果怎样?
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这些症状是连续出现还是偶尔出现?
是否伴有瘙痒、疼痛、排尿不畅等症状?
平时个人卫生情况怎么样?
爱人或性伴有类似疾病吗?
你可以咨询医生的问题
这个病是性病吗?
珍珠样阴茎丘疹能不能自愈?
珍珠状阴茎丘疹会不会传染?
珍珠样阴茎丘疹会引起不孕不育吗?
治疗后影响工作和生活吗?什么样的治疗不影响工作和生活?
不治疗是否有危险?
诊断
疾病诊断
病史
男性包皮过长。
有频繁自慰。
平时个人卫生情况不佳。
症状
皮疹沿阴茎冠状沟呈串珠状排列成一行或数行。
单个损害为0.5~1毫米的丘疹,圆锥状或半球状,呈粉红色、淡白色或半透明样,光滑。
外生殖器检查
检查时,需翻开包皮,擦去包皮垢,对皮损进行观察。检查部位为外生殖器冠状沟部位。
醋酸白试验
清除干净局部分泌物后,用棉签蘸5%的冰醋酸液,涂在有症状皮肤上,2~5分钟后观察有症状皮肤是否变为白色。变白为阳性,未变白为阴性。该病为阴性,本检查用于鉴别尖锐湿疣
鉴别诊断
尖锐湿疣
相同点:阴茎冠状边缘和冠状沟可见珍珠状白色、肤色或红色的半透明丘疹等症状。
不同点:尖锐湿疣的丘疹可逐渐增大、增多,部分融合形成乳头状、菜花状或鸡冠状。珍珠样阴茎丘疹醋酸白试验为阴性,尖锐湿疣醋酸白试验为阳性。具有传染性,性伴会同患。必要时可进行病理检查。
生殖器疱疹
相同点:阴茎上出现丘疹样皮损。
不同点:生殖器疱疹的皮损多发生于龟头、冠状沟及尿道口,损害为1个或多个红色小丘疹,迅速变成小水疱,可形成糜烂或溃疡,伴有烧灼样痛。
龟头和包皮上的皮脂腺异位
相同点:都可出现丘疹。
不同点:龟头和包皮上的皮脂腺异位,皮损为淡黄色小丘疹,圆形。病理上丘疹是成熟的皮脂腺小叶,可与珍珠状阴茎丘疹鉴别。
光泽苔藓
相同点:都可出现皮疹。
不同点:包括以下几项。
光泽苔藓好发于龟头、阴茎、前臂、下腹部、大腿内侧、胸部、阴唇、肩胛部、阴囊等部位。
光泽苔藓皮损为针尖至粟粒大小、微高出皮面的扁平坚实丘疹,呈圆形或多角形。
光泽苔藓的皮损颜色为正常皮色或淡红色、褐黄色。
光泽苔藓的皮损表面有光泽,多数密集但不融合,大小始终不变,周围没有炎症。
轻微摩擦光泽苔藓的皮损会有少量鳞屑,用玻片压可见乳白色小点。
治疗
珍珠状阴茎丘疹为良性疾病,患者多无自觉症状,无传染性且不会导致性功能障碍,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中年后可自愈。
当患处发红、瘙痒时,需要就医治疗。
治疗目的:减轻局部刺激,减少阴茎珍珠样丘疹的数量,清除病变组织,消除皮损,缓解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用于患处细菌感染或发炎时,缓解患处发红,瘙痒,有渗出液等症状。具体用药的方法应遵照医嘱执行,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腐蚀性药膏
涂抹于患处可使丘疹坏死脱落,但易引起过敏或感染,一般不推荐使用。
外生殖器洗液
当患处发红且瘙痒时,将医生开具的洗液调配成适宜浓度,用浅口杯浸泡患处,每次10分钟,每天2次。
外用药膏
局部继发细菌感染时,可用莫匹罗星、夫西地酸软膏涂抹患处。
手术治疗
需要行手术治疗的人群
包皮过长的人群可做包皮环切手术。可减少包皮垢聚集,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有助于减轻局部刺激,可减少阴茎珍珠样丘疹数量。
注意事项
治疗前清洁患处,保持患处清洁卫生。
治疗后保持治疗区域清洁干燥,排尿后及时消毒,防止汗液、尿液污染切口。
治疗后不要用肥皂、沐浴露等刺激性洗液清洗患处,可使用温水清洗。
治疗后出现局部潮红、水肿等不适,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如果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处理。
治疗后穿宽松棉质宽松内裤、衣物,勤换内裤,避免局部摩擦和潮热。
治疗后需卧床休息3~4天,不要步行过久或进行骑跨运动(如骑车等)。
治疗后饮食应清淡,避免葱、姜、蒜、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治疗后应避免性幻想,避免看色情、淫秽书籍、杂志、网络图片及视频等性刺激物品。
避免自慰,减少阴茎勃起。
治疗后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
治疗后轻微出血时局部冷敷按压止血即可,出血严重时立即就诊。
物理治疗
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是利用激光产生的高温使患处的皮肤坏死,再由创面长出正常皮肤的治疗方式。
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激光、铒:钇-铝石榴石(Er:YAG)激光、脉冲染料激光(PDL)等。
激光治疗治愈率高,治疗时间短,但费用较高。
不良反应主要有色素沉着瘢痕等。
冷冻治疗
用液氮低温冷冻,使病变部位表皮细胞坏死脱落。
冷冻疗法的优点是治疗时间快。
冷冻疗法的缺点有产生疼痛,形成血疱或水疱,导致色素沉着及色素减退,遗留瘢痕等。
高频电外科治疗
通过高频高压电流与病变部位接触时对组织进行加热,实现对肌体组织的分离和凝固。
高频电外科治疗的治疗时间短,费用较少。但会引起疼痛,需局部麻醉后治疗。
不良反应为色素沉着、瘢痕形成等。
预后
治愈情况
本病为良性疾病,一般不需要治疗,如果有发红、瘙痒等炎症表现经正规治疗可治愈。
部分患者在中年后可自愈。
危害性
珍珠样阴茎丘疹无自觉症状,对健康没有危害。
珍珠样阴茎丘疹不具备传染性,可以过正常性生活。
可能并发细菌感染,引起炎症等。
日常
日常生活
调整饮食
选择低脂饮食,避免煎、炸的食物,坚果每天不超过一掌心的量。
避免酒、浓茶、咖啡、生蒜、生姜、辣椒、咖喱、芥末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吃苹果、葡萄、猕猴桃、西红柿、青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多吃全谷物、燕麦、小米、新鲜绿叶蔬菜、水果等高维生素食物。
适量饮水:以自觉不口渴为宜,睡前少喝水。
调整生活方式
无论是在术前、术后还是日常生活中,均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做好局部皮肤清洁。但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否则易导致尿道口刺痛。
丘疹底部易隐藏大量细菌,可引起性伴侣阴道感染,因此每日及性生活前后均应用清水洗患处,应避免房事过度。
勤换洗内裤,不要用手抓挠、挤压和摩擦丘疹,以免留下疤痕。
日常病情监测
未接受治疗的患者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皮损变化。
如皮损数目增多、皮损增大,或阴茎出现发红、瘙痒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接受包皮环切术的患者
术后应密切注意切口恢复情况。
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切口出血较多、脓性分泌物增加等感染征象,应立刻复诊并进行相应的诊治。
接受物理治疗的患者
治疗后局部严重疼痛时,应尽快联系医生或去医院就诊。
定期复诊
按照医生规定的时间复诊。
预防
导致珍珠样阴茎丘疹的病因不明,因此没有十分有效的预防措施。但采取以下措施,可降低珍珠样阴茎丘疹的发生率。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换洗内裤,定期清洗阴茎,经常清洗包皮垢,避免局部不良刺激。
包皮过长的人,需要到医院治疗。
有自慰习惯的人,应减少自慰的频率,不宜过多。
定期体检,如果阴茎冠状出现皮疹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咨询医生。
杜绝不洁性交。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