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丙嗪
功效作用
二氧丙嗪是具有较强镇咳作用的呼吸系统用药,还具有抗组胺、解除平滑肌痉挛、抗炎及局部麻醉作用。临床上多用于镇咳、平喘、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疾病的治疗。
适应证
镇咳:本品镇咳作用比较强,适用于各种原因尤其是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
平喘:本品具有解除呼吸道平滑肌痉挛、抗组胺、抗炎、局部麻醉等作用,尤其可缓解过敏性哮喘引起的呼吸急促、呼吸道平滑肌痉挛等症状。
荨麻疹、皮肤瘙痒:本品为抗组胺药异丙嗪的衍生药,具有较强的抗组胺、抗炎等作用,临床可用作抗过敏的治疗用药。
药物起效时间
服用本品后0.5~1小时镇咳作用起效。
药物维持时间
服用本品后作用可持续4~6小时,或者更长时间。
药物联用
本品与平喘药茶碱、克伦特罗联用制成复方二氧丙嗪茶碱片。其中二氧丙嗪可镇咳、抗炎、抗组胺,茶碱可增加膈肌收缩力改善呼吸功能,克伦特罗可溶解粘痰,该复方制剂尤其适用于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多痰、喘息等症状。
本品与中枢镇咳药苯丙哌林联用制成二氧丙嗪苯丙哌林片。该复方制剂协同发挥两药疗效,不仅具有较强的镇咳作用,同时还具有二氧丙嗪抗组胺、抗炎作用,临床可用于治疗咳嗽、过敏性哮喘、荨麻疹及皮肤瘙痒等疾病。
二氧丙嗪和氨溴索能同时服用吗?
目前尚未有相关研究显示二者不能同时服用,建议患者同时服用前咨询医师。
二氧丙嗪为镇咳药,同时还具有抗组胺、抗炎、抗平滑肌痉挛等作用,其不良反应主要有乏力、困倦等。
氨溴索也为呼吸系统用药,具有溶解粘痰的作用,不良反应常见免疫系统疾病皮肤(如过敏、荨麻疹等),以及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消化不良等)。
目前尚未有研究资料显示氨溴索不能与二氧丙嗪同服。
用药禁忌
禁用情况
高空作业者禁用。
驾驶车辆者禁用。
操纵机械者禁用。
慎用情况
癫痫患者慎用。
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儿童慎用。
老年人慎用。
孕妇慎用。
哺乳期妇女慎用。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
本品通过致畸实验,显示其对胎儿无伤害,且未发现成瘾性,孕妇可在医师指导下慎用。
哺乳期女性
目前尚无关于哺乳期女性使用本品的安全性报道,哺乳期女性如需用药,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谨慎使用。
儿童
目前尚无关于儿童使用二氧丙嗪的安全性报道,儿童如需用药,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谨慎使用。
老人
目前无关于老年人使用二氧丙嗪的安全性报道,但考虑到老年人生理机能有所下降,老年人应在医师指导下谨慎使用。
不良相互作用
目前尚无明确研究说明二氧丙嗪不能与哪些药物一起使用,如需同时使用,请务必咨询医师或药师。
用法用量
剂型规格
片剂:5 mg/片。
栓剂:2.5 mg/粒;10 mg/粒。
颗粒剂:1.5 mg/袋。
具体用法
用法
片剂:口服,用适当的水送服。
栓剂:直肠给药,洗净双手后,取出药品后侧躺,将本药塞入肛门内2~3厘米处。
颗粒剂:口服,用适当的温开水溶解后服用。
用量
常规用量
栓剂:每天2次,每次10 mg。
片剂、颗粒剂:每天3次,每次5~10 mg,单次最多10 mg,一天不得超过30 mg。
特殊人群用量
儿童用量
二氧丙嗪片剂:儿童用量要在医师指导下减量服用。
二氧丙嗪栓剂:6个月到1岁,每天2次,每次2.5 mg;2~6岁,每天2次,每次2.5~5 mg;6~12岁,每天2次,每次5 mg;12岁以上儿童用量和成人一致。
二氧丙嗪颗粒剂:1~2岁,一次0.5袋(0.75 mg),每日2次;3~4岁,一次1袋(1.5 mg),每日2次;5~6岁,一次1.5袋(2.25 mg),每日2次。12岁以上儿童用量和成人一致。
老年人用量: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药物漏用
如果漏服后在想起时距下次用药时间已经不足用药间隔的一半,则无需补用,下次用药时间按照正常剂量用药即可,绝不可一次使用双倍药量。
举例:本应在当天6时、14时、22时分别用药,患者6时用药一次,14时忘记用药,18时后想起,则无需补用,于22时正常用药即可。若在18时前想起,则应立即补用,再于22时正常用药即可。
药物过量
二氧丙嗪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因此服用期间严格按照医嘱服用,不得超过极量,即单次不得超过10 mg,一日总量不得超过30 mg。
药物停用
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如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如嗜睡、乏力等),应及时咨询医师,由医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是否停用药物。
满疗程用药后症状消失,可遵医嘱停药;若用药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时或逐渐加重,应及时就医,遵医嘱停药或改变用药剂量。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表现
本品的不良反应有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困倦、嗜睡、乏力。
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上述不良反应一般患者进行适当休息后可自行缓解,若用药期间患者自感无法耐受,应立即停药并就医,遵医嘱治疗。
注意事项
药物贮存
片剂:遮光,密封保存。
颗粒剂:密封,阴凉处(不超过20℃)干燥保存。
栓剂:密封,阴凉处(不超过20℃)保存。
其他
药物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注意本品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不得超过极量使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功效作用
用药禁忌
用法用量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