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角膜炎
概述
化脓性角膜炎是由细菌、真菌或原虫等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眼病。青壮年多见,发病迅猛,进展快,表现为头痛、目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结膜充血、水肿,角膜创面有浸润或坏死,甚至伴有前房不同程度积脓等。如不及时治疗护理,将引起角膜穿孔,内容物脱出等并发症,可致盲。
病因
主要由细菌、真菌或原虫等感染引起。
症状
炎症初起即觉眼睛疼痛,头额剧痛。有时彻夜难眠,羞明流泪,眼睑难开,勉强睁开时,则流泪增多,或多黏稠脓性分泌物,视力发生障碍。眼睑红肿明显,角膜也有红肿,角膜中央区出现灰白色混浊,中央凹陷,上覆盖薄脂,经1~2天病情较重,凹陷呈进行性扩大,表面覆盖的灰白色凝脂样组织增厚。至此时若没有及时就诊,则病情又向深层发展,并向四周伸延,则将波及整个角膜。由于病情进展较快,患者常表现出明显的头痛,剧烈性眼痛,同时伴有发冷或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这种病是眼病中的急重症之一,应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治疗,否则会影响视力,或造成失明。
检查
(一)微生物检查
1.角膜刮片检查:常规角膜刮片,体积分数100%甲醇固定,吉姆萨或革兰染色,镜检。
2.病原体培养与鉴定
(1)细菌培养:常规采用血平板、麦康凯和巧克力培养基(置于体积分数5%CO2培养缸),特殊标本置于心脑浸液或营养肉汤中增菌,35℃培养24~ 48小时。可疑放线菌感染标本,延长培养时间至72小时;可疑厌氧菌感染标本,接种厌氧血平板,置于厌氧产气袋中培养72小时;可疑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标本,接种于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15~30天。据细菌菌落的特点及抗酸染色结果,进行初步鉴定;再用鉴定培养基、全自动鉴定及药敏测试仪进一步鉴定菌种。
(二)体外药敏试验
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细菌在培养基上形成菌落后,取菌落并稀释至0.5麦氏单位,均匀涂布在MH平板上,放置药敏纸片,35℃~37℃培养16~18小时,根据所形成抑菌环的直径大小,按照NCCLS标准,判定敏感、中介或耐药;真菌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斜面固体培养基)上形成菌落后,用拭子取菌丝和孢子在生理盐水中冲洗,达到麦氏比浊度0.5~1,均匀涂布于沙保罗培养基上,放置药纸片,28℃培养1~2天,测量抑菌环的直径。
诊断
临床上可根据角膜损伤后的感染史,结合角膜病灶的特征作出初步诊断。溃疡组织刮片检查行革兰(Gram)和吉姆沙(Giemsa)染色有助于早期病因学诊断,同时进行细菌、真菌、棘阿米巴培养,还可为角膜感染性疾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治疗
治疗原则为积极控制感染,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溃疡愈合,减少瘢痕形成。
细菌性角膜炎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首先临床医生应根据经验和疾病严重程度,使用对病原体有效的或广谱抗生素治疗,待实验室检查结果证实病原菌后,再调整给予敏感抗生素进一步治疗。真菌性角膜炎可局部使用抗真菌药治疗。
药物治疗无效溃疡穿孔或行将穿孔者,应采取治疗性角膜移植术,清除病灶,术后继续药物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