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外斜视
概述
介于外隐斜和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过渡型斜视
有间歇性眼向外偏斜、复视、头痛等症状
主要与外展和集合功能的失调有关
如有视功能损害需尽早采取手术治疗
定义
间歇性外斜视是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其特征是眼睛间歇性向外偏斜。
外斜视是指眼外肌协调运动失常,导致双眼不能注视同一个目标,引起眼位向外偏斜。外隐斜是一种潜在的眼位偏斜,恒定性外斜视指双眼始终呈外斜视状态。
通常用三棱镜度(PD)作为测量斜视度的单位,光线通过三棱镜观察1米处向三棱镜顶端偏移1厘米为1PD(1Δ)。
视近时,一定量的调节可产生对应的调节性集合,AC/A为集合与调节的比值,反映两者的协调关系,正常值为4~6。
分型
根据视远、视近斜视度的不同分型
基本型
视远基本等于视近斜视度,AC/A比值正常。
分开过强型
视远明显大于视近斜视度(≥15Δ),AC/A比值高。
集合不足型
视近明显大于视远斜视度(≥15Δ),AC/A比值低。
假性分开过强型
视远明显大于视近斜视度,但单眼遮盖一小时或双眼戴+3.00D球镜后,视远基本等于视近斜视度,AC/A比值正常。
根据视网膜对应状态分型
正常对应的间歇性外斜视
他觉斜角等于自觉斜角,集合功能多不良。
双重对应的间歇性外斜视
同时存在正常视网膜对应和异常视网膜对应,他觉斜角与自觉斜角不一致,集合功能一般较为良好。
发病情况
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眼病,患病率约为1%。
我国学龄前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病率为3.24%,初中生人群患病率为3.6%。
病因
致病原因
目前斜视病因还不明确,可能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
融合机制及神经支配因素
融合机制缺陷和神经支配不平衡可导致集合和外展的主动机制被打乱,造成外斜视。
各种因素引起的融合机制缺陷导致患者双眼视轴无法处于平行的平稳状态,从而对眼位造成影响。
眼外肌源性因素
眼部内直肌肌腱内本体感受器发生退行性改变。
非主导眼眼肌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变性。
高危因素
有下列一项或多项因素者,患间歇性外斜视的风险较高:
年龄为1~5岁。
有家族遗传病史。
神经系统发育障碍。
眼外肌发育异常。
眼部外伤或脑损伤。
严重的眼部或脑部疾病。
糖尿病、重症肌无力等全身性疾病。
发病机制
主要是由外展和集合功能失调引起的,可能与中枢集合兴奋和分开兴奋的不平衡有关。
不注意视物时,紧张性辐辏减少,过强的分开兴奋使眼睛转向休息眼位,融合性辐辏不能矫正,从而导致外斜。
症状
主要症状
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复视、视疲劳、视物模糊、头痛、畏光等表现。
发病初期,患者看近时正常,看远时可能会发生外斜。随着年龄增大,间歇性外斜视的频率增加,看近也可发生外斜,最终转变为恒定性单眼或交替性外斜视。
患者斜视度不稳定,与注视距离、注意力强弱、患者精神状态、健康状态等有关。
少数患者可出现视物变小。
并发症
A-V综合征
可能与斜肌功能异常或者直肌止点异常有关。
主要表现为向上注视和向下注视的外斜度不一致;向上注视时的斜度比向下注视时大≥15△为外斜V征;向上注视时的斜度比向下注视时小,差值≥10△为外斜A征。
可伴有下颌上抬/内收、双眼固视野小等。
就医
就医科室
眼科
出现一只或两只眼睛向外偏斜、复视、易视疲劳、视物模糊、头痛、畏光等情况时,建议及时到眼科就诊。
儿科
患者年龄较小,出现眼睛偏斜、复视、视疲劳、畏光等表现时,建议到儿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自行用药。
就医时不要佩戴隐形眼镜。
建议家属陪同就诊。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眼睛看远和看近是否向外偏斜?若有,是哪只眼睛?持续多久了?频率怎么样?
在强光下是否喜欢闭上一只眼?
是否有复视?
是否容易视疲劳、视物模糊?
平时容易头痛吗?
是否有视物变小?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什么情况下会缓解?
病史清单
现在年龄是多大?
是否有斜视家族遗传史?
是否有神经系统发育障碍?
是否有眼外肌发育异常?
是否有眼部肿瘤、眼外伤等眼部疾病?
是否有颅脑肿瘤、脑损伤等脑部疾病?
是否患有糖尿病、重症肌无力等全身性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眼科检查:视力检查、眼底检查、裂隙灯检查、屈光检查、眼位检查、眼外肌功能检查、视觉功能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
影像检查:眼部B超检查、OCT检查、眼底相检查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年龄为1~5岁。
有家族遗传史。
有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病史。
有眼外肌发育异常病史。
有眼部肿瘤、眼外伤等眼部疾病病史。
有颅脑肿瘤、脑损伤等脑部疾病病史。
有糖尿病、重症肌无力等全身性疾病病史。
临床表现
早期多无明显症状,看近时正常,看远时可能会发生外斜,且外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最终可转变为恒定性单眼或交替性外斜视。
患者斜视度不稳定,可能会随着注视距离、注意力强弱、精神状态、健康状态等变化而变化。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复视、视疲劳、视物模糊、头痛、畏光等表现。
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视物变小。
眼部检查
视力检查
判断患者视力是否有异常。
患者年龄较小时,检查前可用玩具消除其紧张情绪。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较少合并弱视。
裂隙灯检查
检查患者角膜、巩膜、前房及晶体等情况。
此为无创性检查,患者应保持放松,听从医生的指示。
斜视检查
包括定量检查和定性检查。
定性检查如角膜映光法、遮盖去遮盖法,可判断是否存在眼位偏斜。
定量检查如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可测得偏斜视度数。
眼球运动功能检查
评估双眼及单眼运动,并注意任何限制性、麻痹性或不一致性。
通过观察眼球的运动方向,可以帮助判断眼肌功能有无异常。
知觉功能检查
判断患者视功能情况。
临床上主要包括抑制检查、融合储备力检查、立体视检查和复视像检查。
眼底检查
观察有无视网膜疾病、黄斑疾病等眼底病变。
包括眼底照相、视觉诱发电位、视网膜电图等检查。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可能存在视网膜病变。
鉴别诊断
恒定性外斜视
相似点:外观上都可出现眼睛向外偏斜的表现。
不同点:恒定性外斜视偏斜角度较大,外斜视度数较恒定,可由间歇性外斜视发展而来。
治疗
治疗目的:恢复双眼视觉功能,改善外观。
治疗原则:根据斜视程度和双眼视功能状况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遮盖
部分遮盖主导眼(如每天2~6小时)可以消除抑制和异常视网膜对应,改善融合及控制力、减小斜视度数,降低外斜视恶化的概率。
患儿接受遮盖治疗后,较治疗前更容易集中注意力,遮盖治疗可能会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三棱镜及聚散训练
适用于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增加融合控制,加强融合性集合幅度。
过矫负镜
通过佩戴负镜刺激调节集合,使外斜离散减轻,以治疗间歇性外斜视,但此种治疗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争议。
正视位训练
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可消除抑制,加强融合,包括交替遮盖法、同视机、笔尖训练等,但无法替代手术。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A型肉毒素
适用小角度间歇性外斜视患者。
通过其神经毒性作用麻痹肌肉,重建麻痹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平衡,以减小或消除外斜视。
用药后可能会产生疼痛、肿胀、出血、炎症等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
适用于显性斜视出现频率多、时间长、视功能差、视力疲劳明显的患者。
分开过强型可选择双眼外直肌后退术,基本型和假性分开过强型可选择单眼外直肌后退和内直肌缩短术,集合不足型可选择内直肌缩短术,不足部分行外直肌后退术。
手术时机尽量在双眼视功能受损之前,发现视功能损害时一般提倡早期手术。
术后并发症
眼部或全身性感染:术中未做到无菌操作或术后未进行恰当的护理,可能会导致眼部或全身性感染。
过矫或欠矫:术后患者可能存在间歇性外斜视过矫或矫正不足,大多数患者可以自行恢复,少部分可以考虑再次手术。
术后护理
术后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注意用眼卫生,避免用手揉眼睛,避免脏水入眼。
避免眼睛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睡眠。
饮食宜清淡,营养需均衡,避免烟酒及辛辣刺激的食物。
术后要按时复诊。
间歇性外斜视怎么办
小度数间歇性外斜视可以非手术矫正,如矫正屈光不正、调节训练等,症状加重者需要手术治疗。
间歇性外斜视是由于先天发育异常引起的,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发病,随着年龄增长,病情有可能逐渐加重。
轻度的间歇性外斜视可以暂时不进行手术治疗,可以非手术矫正,如矫正屈光不正、调节训练等,症状加重时需要手术治疗。
严重的间歇性外斜视,因为会引起视疲劳以及影响外观需要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治疗,手术会调整眼外肌附着点的位置和眼外肌张力的大小,使双眼的位置关系恢复正常,双眼的视线方向恢复到正常。
建议出现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及时前往医院就诊,遵医嘱治疗。
10岁孩子间歇性外斜视还能手术吗
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如果病情加重,例如出现斜视的频率增加、斜视度数增大等,可进行手术。
10岁孩子出现间歇性外斜视,在选择手术方案方面,主要是依据于患儿的斜视度数大小、斜视出现的频率而决定的。如果患儿外斜度数较大、斜视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并且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患儿的立体视觉,应该尽快选择手术,避免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建议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及时医院就诊,评估病情,遵医嘱进行治疗。
间歇性外斜视眼恢复最简单的方法
不存在间歇性外斜视眼恢复最简单的方法,患者出现间歇性外斜视可以采取戴镜、训练等保守治疗,必要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1.保守治疗:建议患者出现间歇性斜视可以通过佩戴三棱镜矫正,部分患者还可以通过遮盖疗法、视觉训练等方式矫正。
2.手术治疗:如果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斜视度数比较大或者控制能力差,则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建议患者出现间歇性外斜视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措施治疗。另外,患者平时要保证足够的休息,避免长时间用眼,要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预后
治愈情况
早发现、早治疗,一般可以治愈。
初诊时远、近斜视度越大,或未能及时进行手术,预后可能较差。
危害性
间歇性外斜视会影响外观,影响患儿的心理及生活质量。
未及时进行治疗,患者可能会进展为恒定性外斜视,最后完全丧失双眼单视功能。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避免视疲劳,减少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使用。
注意眼部卫生,不用脏手揉眼睛。
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均衡营养。
心理支持
斜视可能会影响外观及视功能,不仅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还可能会导致社会偏见。
患者出现自卑、抑郁、焦虑等情绪时,需及时向亲友或医务人员倾诉,必要时可进行心理咨询。
家属及患者的同学、老师应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患者更多的社会支持。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检查伤口愈合情况、眼位情况、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若出现眼红、眼痛、头痛、视物模糊、视力突然下降等情况,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预防
积极宣教,对1~5岁的学龄前儿童进行重点观察,尽早发现疾病,以把握治疗的最佳时期。
有斜视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应定期筛查。
积极治疗颅内肿瘤、脑损伤等头部疾病。
积极治疗眼部肿瘤、眼外伤等眼部疾病。
积极处理糖尿病、高血压、重症肌无力等全身性疾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