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颊两侧发黑
概述
由于表皮基底层黑色素增多,引起脸颊两侧色泽加深的现象
常见于皮肤疾病,也见于内分泌、消化、肾脏系统等疾病
当脸颊两侧发黑逐渐加重,且影响正常生活时,应及时就医
通过药物等对症治疗可改善脸颊两侧发黑,但明确病因,针对病因治疗是关键
定义
脸颊两侧发黑是指由于表皮基底层黑色素增多,引起脸颊两侧色泽加深,是许多皮肤疾病和系统性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脸颊两侧发黑可最初局限于一处,继而扩展至全脸,也可一开始就表现为脸颊两侧发黑;脸颊两侧发黑的累及程度不尽相同,可以是对称的,也可以是不对称的。
发生机制
皮肤发黑发病机制包括黑色素细胞数量增多或其活性增强。
由于某些疾病、炎症、遗传等因素,引起脸部皮肤屏障受损,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增多,引起促黑色素激素分泌增多或抑制促黑色素激素减弱,导致表皮基底黑色素细胞增加,引起脸颊两侧不同程度的发黑。
表现
脸颊两侧发黑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疾病或原因引起的脸颊两侧发黑有各自的特征。因此,其病情程度及伴随症状也存在一定差异。
症状特征
不同人脸颊两侧发黑在开始的时间、发黑的部位、发黑的程度、持续的时间、缓解或加重的因素等特征上,会有所不同。
脸颊两侧发黑有时为疾病最早的临床症状,也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持续时间视病情程度而定。
脸颊两侧发黑部位根据不同病因而有所差别,主要集中在面部两侧,有时散在分布,严重时可累及全身。
脸颊两侧发黑的程度,视病情程度而不同,患者可观察到脸颊两侧对称或不对称性的发黑,发黑部分皮肤可粗糙,有时还伴有皮肤红肿、恶心、呕吐、乏力、食欲减退、贫血、腹水等不适。
通常在系统治疗后,脸颊两侧发黑症状可逐渐缓解,当疾病再次发作时,可再次出现脸颊两侧发黑。
伴随症状
伴皮肤红肿、溃烂、瘙痒、皮肤粗糙等,多见于皮肤疾病,如痤疮、黄褐斑、湿疹、基底细胞癌等。
伴淡漠、食欲减退、血压下降、女性月经不调、男性性欲减退等,多见于内分泌系统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伴贫血、尿量减少、双下肢水肿等,多见于肾脏疾病,如慢性肾衰竭等。
原因
脸颊两侧发黑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当出现临床症状时可能提示某些疾病的发生,导致脸颊两侧发黑的原因众多,可能是疾病导致,也可能是环境因素、生活因素、药物因素、生理因素等所致。
疾病因素导致的脸颊两侧发黑可见于皮肤疾病、内分泌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肾脏疾病等。下面仅举例引起脸颊两侧发黑的部分疾病,不代表您一定患此种疾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疾病因素
皮肤疾病
皮肤疾病是导致脸颊两侧发黑的主要原因,具体可包括皮肤附属器疾病、色素性皮肤病、湿疹、皮肤肿瘤等。
皮肤附属器疾病
色素性皮肤病
如黄褐斑,好发于中青年女性。表现为对称的颜面颧部及颊部而呈蝴蝶形黄褐色或褐色斑片,亦可累及前额、鼻、口周或颏部,日晒后色素加深;常在春夏季加重,秋冬季减轻。无自觉症状。病程不定,可持续数个月或数年。
湿疹
皮肤肿瘤
如基底细胞癌,好发于颜面,皮损初起为灰白色或蜡样小结节,质硬,呈褐色或深黑色,边缘部分色泽较深,中央呈点状或网状。
内分泌疾病
常见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患者可出现脸颊两侧发黑,这是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促黑色素细胞激素的作用减弱,使皮肤黑色素增加所致,经系统治疗后,皮肤颜色可逐渐恢复。
消化系统疾病
常见疾病如肝硬化、晚期肝癌。
由于肝功能受损时,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重要原料的胆固醇脂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不足,促黑色生成激素增加。患者面部和其他暴露部位的皮肤色素沉着、面色黑黄,晦暗无光,称肝病面容。
肾脏疾病
常见疾病如慢性肾衰竭。
患者由于毒素无法及时排出体外,导致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促黑色素激素等分泌水平增高,导致皮肤皮黑,另外治疗过程中补充铁剂过量,沉积于皮肤,也可致皮肤发暗。
感染性疾病
常见疾病如黑热病。
患者早期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晚期患者多有营养不良、消瘦、精神萎靡、皮肤粗糙干燥、毛发稀少,手、脚、面部及腹部皮肤因有色素沉着而发黑。
非疾病因素
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生活因素、药物因素、生理因素等所致的脸颊两侧发黑。
环境因素:如雾霾、尾气等,诱发面部皮肤炎症反应,引起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导致局部皮肤发黑。
生活因素:如日光照射、含银的化妆品等可引起脸颊两侧发黑。
药物因素:包括胺碘酮、多粘菌素等,通常药物引起的皮肤发黑是一过性的,停药可恢复至正常状态。
生理因素:如处于妊娠期、高龄、黑种人等,可出现面部不规则的颜色发黑。
就医
如脸颊两侧发黑是环境因素(如雾霾)、生活因素(如日光照射)、药物因素(如胺碘酮)、生理因素(如妊娠)等所致,且除去上述因素后皮肤恢复至正常水平,并且无明显不适感时,可无需处理,定期复查即可。
如脸颊两侧颜色逐渐加深,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皮肤红肿、恶心、呕吐、乏力、食欲减退、贫血、腹水等)时,需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就医:
伴皮肤红肿、溃烂、瘙痒、皮肤粗糙等。
伴淡漠、食欲减退、血压下降、女性月经不调、男性性欲减退等。
伴贫血、尿量减少、双下肢水肿等。
伴发热、肝脾肿大、贫血、消瘦等。
就诊科室
出现脸颊两侧发黑时建议就诊于皮肤科、全科医学科。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就诊于相应科室:
伴皮肤红肿、溃烂、瘙痒、皮肤粗糙时,可能需就诊于皮肤科。
伴淡漠、食欲减退、血压下降、女性月经不调、男性性欲减退时,可能需就诊于内分泌科。
伴乏力、纳差、皮肤及巩膜黄染、腹水时,可能需要就诊于消化内科。
伴贫血、尿量减少、双下肢水肿时,可能需要就诊于肾内科。
伴发热、肝脾肿大、贫血、消瘦时,可能需要就诊于感染内科。
由于导致脸颊两侧发黑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脸颊两侧发黑前有无诱因(如日光照射、应用含银化妆品、应用胺碘酮等药物)?
脸颊两侧发黑是何时出现的?
脸颊两侧发黑是对称还是不对称的?
有无加重或缓解因素?
除脸颊两侧发黑外,是否还伴有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乏力、食欲减退、贫血、腹水等)?
病史清单
目前正在长期服用药物吗?服用了哪些药物?是怎么服用的?
既往有无规律服用改善皮肤发黑的药物?效果如何?停药后是否可维持正常状态?
家族中是否有成员存在相同或类似的病史或症状?
近期有没有采取过相关治疗?是否可以改善症状?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以及如有必要应补充哪些检查。
体格检查
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神志)。
视诊:观察皮肤及口唇黏膜颜色,判断是否存在发黑、苍白等颜色改变;观察眼部是否存在眼睑苍白、水肿,皮肤是否红肿,有无溃烂,体型是否消瘦、肥胖。
触诊:医生会用手触诊皮肤温度是否增高、发凉,是否存在疼痛及压痛;是否可触及肿大的脾脏和肝脏,按压双下肢及足部皮肤,判断是否有水肿。
叩诊:叩诊心界大小是否正常;肝区、肾区有无叩击痛;腹部是否有移动性浊音;叩诊膀胱充盈程度。
听诊:必要时医生会用听诊器听诊心肺,判断是否存在呼吸音异常及心脏杂音。
实验室检查
血培养:可明确感染类型。若培养结果提示某种细菌,提示该病菌导致的感染。
影像学检查
彩超:肾脏彩超可提示肾脏大小及状态,如肾脏缩小,提示可能存在慢性肾衰竭;肝脏超声可提示肝脏大小及状态,如肝脏缩小,提示可能存在肝硬化。
X线:肾上腺X线可明确是否存在肾上腺大小异常,如出现肾上腺增大及钙化阴影,多提示肾上腺功能异常。
CT:对可疑部位进行CT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肾上腺大小及形态异常,垂体有无肿瘤等。
肾穿刺活检
肾穿刺活检是诊断肾脏病的金标准,通过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活检,对肾脏组织电镜、荧光镜下等检查,可以了解肾脏组织异常细胞数量、细胞形态、有无硬化、纤维化等。
但由于肾穿刺活检术属于有创操作,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并除外操作禁忌。
其他检查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可明确有无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升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阳性,提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皮肤肿瘤的金标准,表现为瘤细胞在瘤团块周边排列成栅栏状,中央无一定排列方式,可不对称,可与表皮相连,提示基底细胞癌。
缓解与治疗
出现脸颊两侧发黑,需明确诱因,如与雾霾、日光照射、应用胺碘酮、妊娠等因素相关,去除诱因后大部分可在短期内自行消退。
如去除诱因后脸颊两侧仍发黑仍偏高,甚至持续加重时,应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避免日光照射时间过长,注意防晒,雾霾天气注意佩戴口罩。
选用化妆品时避免含银制品。
避免应用容易诱发脸颊两侧发黑的药物(如胺碘酮等)。
避免劳累、感染、吸烟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饮食方面
注意低盐饮食、膳食均衡,如合并慢性衰竭,以低盐低质优质低蛋白饮食(如牛奶、蛋类、瘦肉等)为主,如合并肝硬化,可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如面汤、米粥、鸡蛋羹)。
心理护理
日常保持良好的心情,应注意避免情绪较大波动。此外,脸颊两侧发黑容易诱发自卑等消极情绪,如出现情绪不稳定、心理压抑等情况时,亲友可增加陪伴,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可应用药物、物理及手术治疗来进行改善。伴随其他系统疾病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物理治疗:如通过激光、针刺治疗,改善皮肤颜色。
对因治疗
针对引起脸颊两侧发黑的不同病因,治疗方案会有较大的差异,以下列常见疾病为例。
痤疮
治疗原则主要为杀菌、抗炎及调节激素水平。
黄褐斑
应寻找病因(如内分泌失调、口服避孕药物、遗传等),并做相应处理。
首先应针对病因治疗,如停用避孕药,另外可给予外用药物治疗如壬二酸霜、维A酸涂抹局部改善皮肤颜色;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和氨甲环酸改善皮肤发黑的状况;另外,激光治疗也可以一定程度减轻色素沉着。
湿疹
治疗原则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减少和预防复发。
基底细胞癌
治疗原则应根据年龄、皮损大小和部位加以综合考虑。
根据病情需要首先手术切除或切除后植皮。不能手术的患者可应用光动力疗法、放射疗法、电烧灼、激光、冷冻等治疗。局部外用维A酸等有一定疗效。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应终身使用肾上腺激素替代治疗,需遵循以下原则:长期服药、适量用药、终身用药。
肝硬化
肝硬化的治疗目标是延缓疾病进展、防止其他因素对肝脏的损伤,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延缓患者对肝移植的需求。
慢性肾衰竭
应积极寻找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改善肾功能,如进展至尿毒症期,需行肾脏替代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