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结膜炎
概述
细菌性结膜炎是致病细菌感染结膜引起的炎症
可有眼红、眼痒、眼异物感、眼烧灼感、眼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结膜引起
确诊后应立即开始治疗,主要采取药物治疗
定义
结膜是一层薄的半透明黏膜,柔软光滑且富有弹性,覆盖于眼睑后面(睑结膜)、部分眼球表面(球结膜)以及睑部到球部的返折部分。
细菌性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结膜炎,是致病细菌感染结膜,引起结膜组织血管扩张、渗出和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的疾病。
分类
根据发病缓急,细菌性结膜炎可分为以下3类。
超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发病时间在24小时内,突然发病,且病情进展迅速。
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又称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发病时间为数小时至数天,一般不超过3周。
慢性细菌性结膜炎: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可为数天至数周,可由毒力较弱的致病细菌感染引起,也可由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演变而来。
发病情况
细菌性结膜炎是临床常见病,但尚缺乏整体的流行病学数据,部分发病情况介绍如下。
超急性细菌性结膜炎
淋病奈瑟菌引起的超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多见于成人及新生儿,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0.04%。
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结膜炎多见于儿童。
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结膜炎
传染性强,可在学校、工厂等集体生活场所及家庭中流行,多见于春秋季节。
慢性细菌性结膜炎
多见于有鼻泪管阻塞慢性泪囊炎、慢性睑缘炎、睑板腺功能异常的人群。
病因
致病原因
细菌性结膜炎由致病细菌感染引起,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致病细菌
超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常由淋病奈瑟菌(主要通过生殖器-眼途径传播)、脑膜炎奈瑟菌引起。
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Kochweeks杆菌(柯-魏杆菌)引起,还可由白喉棒状杆菌(少见)引起。
慢性细菌性结膜炎: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Morax-Axenfeld双杆菌、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假单胞菌属引起,还可由结核分枝杆菌(少见)引起。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可通过眼-手-眼、眼-污染物品-眼、生殖器-眼等途径传播。污染物品可能是患者的手帕、毛巾、眼部化妆品或脏水等。
飞沫传播:在呼吸系统疾病流行期间,部分致病细菌可以通过眼结膜接触患者的飞沫传播。
血液传播: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结膜炎最常通过血液传播。
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结膜囊内可存有正常菌群,这些菌群可通过释放抗生素样物质和代谢产物,来减少其他致病细菌的入侵。
但当致病细菌毒力较强,或者眼表防御能力下降时,这些致病细菌就有可能侵入结膜,引发感染。
症状
多数在最初为单眼发病,通过手接触传播后波及双眼。
主要症状
眼红:白眼球发红,是结膜充血的表现。
眼痒:还可因眼痒而经常揉眼睛。
眼异物感:感觉有异物进入眼部,可因此频繁眨眼。
眼部烧灼感、眼痛。
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可粘在睫毛上,糊住眼睛,使早上睁眼困难
其他:流泪、畏光、眼睑肿胀、视疲劳等。
其他症状
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结膜炎,还可有眼睑红、肿、热、痛,以及耳前淋巴结肿大
并发症
角膜溃疡、穿孔:若治疗不及时,炎症可蔓延至角膜,发生角膜溃疡、穿孔,导致视力受损,甚至失明。
眼内炎:炎症可蔓延至视网膜、脉络膜和玻璃体,可出现眼部剧痛难忍、眼睑水肿、眼球突出、眼球活动受限、视力减退等。
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炎症:淋病奈瑟菌引起者还可能并发化脓性关节炎化脓性脑膜炎、化脓性肺炎、败血症等,出现关节红、肿、热、痛,头痛、呕吐、颈项僵直,以及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眼科
出现眼红、眼痒、眼异物感、眼烧灼感、眼痛、眼分泌物增多,或流泪、畏光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不要戴隐形眼镜。
如果有眼部外伤,注意保护好损伤部位。
避免自行用药。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出现眼部不适的?
是否有眼部充血、疼痛、烧灼感?
是否有眼部分泌物增多?分泌物是水样、黏液样还是脓性的?
是否感觉到视力减退?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改善?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
病史清单
是否经常用手揉眼?
周围是否有相似症状的人?
是否曾用脏水洗手或洗脸?
是否近期在消毒不严格的泳池或池塘、河流、湖泊中游泳过?
是否曾经做过眼部手术?
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
是否有眼外伤史?
是否患有肿瘤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视力检查
眼压检查
裂隙灯检查
结膜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滴眼液或眼膏:妥布霉素滴眼液、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红霉素眼膏
全身抗感染药物:青霉素、头孢曲松钠、克林霉素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接触过细菌性结膜炎患者。
与他人共用手帕、毛巾等物品,或者接触过脏水。
临床表现
可有眼红、眼痒、眼异物感、眼烧灼感、眼痛、眼分泌物增多,以及流泪、畏光、视力疲劳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结膜分泌物涂片镜检
可初步确定是否有感染,及致病细菌的种类。
显微镜下可发现大量多形核白细胞和细菌。
取结膜分泌物的过程中,患者尽量不要说话、咳嗽、打喷嚏等,避免对结膜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适用于伴有大量脓性分泌物者、结膜炎严重的儿童和婴儿及治疗无效者。
有助于明确致病细菌种类,还能指导治疗。
视力检查
可了解视力下降程度。
检查时遮眼板要严密遮盖非检查眼,否则双眼所测视力会高于单眼视力,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甚至造成漏诊、延误病情。
检查时眯眼、歪头或挪动身体都是不正确的姿势,也会使检查结果不客观,检查时必须加以注意。
裂隙灯检查
可以发现眼睑、角膜、结膜晶状体、巩膜及虹膜等部位的病变。
检查时需将下颌(下巴)放入下颌托,头顶住上额托,根据医生指示转动眼球。
检查结束后不可用力揉眼。
鉴别诊断
角膜炎
相似点:都可出现畏光、流泪、眼部异物感、眼红等症状。
不同点:角膜炎的发病部位为角膜,症状较细菌性结膜炎更严重,且常伴有视力下降,裂隙灯检查可鉴别。
其他病原体引起的结膜炎
细菌性结膜炎与其他病原体(如病毒、真菌、衣原体)引起的结膜炎有类似的眼部症状,根据临床表现难以鉴别,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原体来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确诊后立即开始治疗,主要采取药物治疗抗感染。
一般治疗
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保持眼部开放,严禁包扎患眼,以免因分泌物难以流出而加重病情。
白天外出时可戴太阳镜,减少光线刺激。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药物的应用须严格遵医嘱,不得擅自使用。
症状消失后也不应擅自停药,应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继续用药,直至结膜逐渐恢复,以免演变成慢性。
局部药物治疗
冲洗结膜囊
主要用于除去患眼的分泌物。
适用于眼部分泌物较多的患者。
常使用无刺激性的冲洗剂,如生理盐水冲洗。
冲洗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冲洗液流入健眼,造成交叉感染。
使用滴眼液或眼膏
在冲洗结膜囊后,使用滴眼液或眼膏。刚开始需要频繁用药,随后遵医嘱酌情降低使用频率或减量。
氨基糖苷类药物:最常用的是0.3%妥布霉素
喹诺酮类药物:包括0.3%氧氟沙星、0.3%加替沙星及0.3%~0.5%左氧氟沙星、0.5%莫西沙星。
多肽类药物:包括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常使用5mg/ml万古霉素滴眼液治疗耐药性金黄色萄葡球菌感染引起的结膜炎
其他药物:0.3%阿奇霉素、0.5%红霉素、0.25%硫酸锌滴眼液。
全身药物治疗
对于严重的细菌性结膜炎,如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结膜炎,需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疗。
常用药物为青霉素、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克林霉素替代。
还可联合口服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药物。
预后
治愈情况
细菌性结膜炎若及时、规范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很少出现视力损害。
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有自愈倾向,若不治疗,部分可在10~14天自愈,部分可演变为慢性细菌性结膜炎。
危害性
出现眼部疼痛、烧灼感、眼红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有传染性,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传染给他人,引起疾病流行。
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并发角膜溃疡、穿孔,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日常
日常管理
注意用眼卫生
避免过度用眼,避免眼睛过于疲劳。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揉眼。
生活管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
避免劳累、熬夜等。
外出戴深色眼镜,不可戴隐形眼镜。
不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
避免到游泳池、浴池等地方活动。
预防
细菌性结膜炎流行期间,可采取以下措施预防。
如果校内、家中有人感染细菌性结膜炎,应立即对其接触过的生活用品进行消毒,并予以隔离。
严格注意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提倡勤用流水洗手、洗脸,不用手或衣袖拭眼。
对家庭和集体使用的公共物品(门把、劳动工具、教学用品和污物桶等)应每日用0.1%福尔马林、1%石炭酸等进行清洗和消毒。
暂停去游泳池、水塘、浴池活动。
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家人、同学、老师等,可使用0.5%金霉素、0.25%氯霉素等眼药水交替滴眼,集体预防。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