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肠套叠
概述
医学上,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肠腔内称为肠套叠。急性肠套叠多发生在4~10个月儿童,慢性肠套叠多发生在较大儿童和成人间。小儿肠套叠多与肠功能絮乱有关,上呼吸道感染有可能累及回盲部,增加该病发生的机会。当遇有幼儿哭闹、呕吐,伴有果酱色大便时应高度怀疑肠套叠的可能。早期行水压灌肠既有诊断意义,又有治疗效果。当水压灌肠无效时不可强行加大水压,以免引起肠破裂,造成腹腔污染。超过48小时或有腹膜刺激症状时均提示有肠绞窄的可能,都应行手术治疗。较大儿童肠套叠往往与肠息肉及肠道其他器质性病变有关,且病情可有起伏,一经诊断,多以手术治疗为主。
病因
1.饮食性质与规律的改变。
2.肠道炎性病变。
3.肠寄生虫及其毒素的刺激。
4.有神经肌肉运动不协调性疾患或倾向者。
5.腺病毒感染者。
6.年长儿个别与肠息肉、肠重复畸型、梅克尔憩室有关。
分型
    仅有一段肠管套叠为单套叠,套入的肠管再套入另一相邻的肠管为复套叠,但不多见。根据套叠部位不同,又可分为回盲部套叠(回肠套入结肠),小肠套叠(小肠套入小肠)和结肠套叠(结肠套入结肠)等。
症状
1.腹痛
首先出现的是阵发性哭闹,间歇性安静。肠套叠90%有腹痛。腹痛成为目前大多数患儿就医的主要症状。
2.呕吐
现在由于患儿家长发现较为及时,出现呕吐的情况较以前减少。但部分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况,延误就诊时间,早期为胃内容物,之后有胆汁,晚期有粪渣。当然,越晚就诊,病情就越严重。
3.血便
大便呈果酱色。自然排出或肛门指诊发现。
4.腹部包块
腹部可触及活动性的腊肠样包块,常位于脐右上方。
检查
1.腹部B超
可见“靶样征”。目前腹部B超检查的准确率超过90%。
2.钡灌肠X线检查
对于疑难的病例,需要行钡灌肠X线检查或者其他造影剂灌肠检查。影像显示套叠段钡剂不能通过,形成“杯口”状或“弹簧状”阴影。
3.腹部立位片
不全性肠梗阻,并无特别的诊断意义。但对于时间较长的则需要检查。
4.血尿常规
诊断有否感染。
5.血生化
了解是否有存在继发的水、电解质紊乱
6.其他
可查大便常规,行大便培养,排除细菌性痢疾,急性坏死性肠炎,过敏性腹型紫癜,梅克尔憩室溃疡。
诊断
当患儿有备阵发性规律性哭闹、呕吐、血便及腹部触及腊肠形包块时,即可确定诊断。X线检查,肠套叠一经诊断应立即治疗。
治疗
1.B超下行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
B超复位适应证:病程不超过48小时而全身情况尚好的病例。禁忌证:病程超过48小时而全身情况显著不良者。腹部异常膨胀,X线示小肠严重积气,可见张力性液平面者。B超复位适应证失败后改手术治疗。B超示“双轨症”一般应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灌肠复位失败,套叠时间过长,疑有肠绞窄及继发性肠套叠,应行手术探查。
3.术后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
预防
1.合理喂养,注意饮食卫生,婴儿时期提倡母乳喂养。预防呼吸道感染。特别在天气更替的季节尽量避免饮食结构的转变,并注意保暖。
2.加强营养,适龄儿童进行体格锻炼。
3.提高疾病认识,一旦有疑似症状及时就诊。
4.术后患儿必须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切口疝的发生。
预后
水压灌肠或手术后肠道恢复通畅,症状消失为痊愈。水压灌肠在急性肠套叠患儿中约90%可整复,对不能整复和已有肠绞窄或穿孔的病例,及时手术预后良好。
1.注意保暖,配合医师做好水压灌肠准备,灌肠复位成功可能需要禁食处理。
2.注意监测患儿体温,高热时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观察降温效果。注意观察大便的颜色、性质、量,在医护人员配合下做好臀部护理。
3.观察儿童睡眠以及一般反应情况。注意复套的发生:患儿有无阵发性哭闹、呕吐、面色苍白、发热、腹肌紧张等,如有上述情况发生应立即通知医生。
4.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饮食控制管理。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分型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
预防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