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
概述
翼状胬肉是向角膜表面生长、与结膜相连的纤维血管样组织
胬肉较小者可没有症状,较大者可表现为眼部不适、视力下降及眼球运动障碍等
具体病因不明,可能与紫外线照射、烟尘等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有关
经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但较易复发
翼状胬肉是什么?
定义
翼状胬肉是向角膜表面生长、与结膜相连的纤维血管样组织。因其形似昆虫翅膀而得名。
实质为睑裂部球结膜与角膜上一种赘生组织,可侵犯角膜,甚至可累及瞳孔区而严重影响视力。
分类
据其发病机制及形态的不同,临床上可将翼状胬肉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类。
真性翼状胬肉
胬肉位于睑裂部球结膜,伸入到角膜表面。
胬肉较小时,可无任何症状;当胬肉较大、较厚时,可引起散光;侵及角膜瞳孔区域时,则可引起视力受损。
假性翼状胬肉
可以发生在角膜缘的任何部位。
可见条索状或三角形结膜皱襞固定在角膜浑浊部位。
发病情况
发病率
翼状胬肉的全球发病率为1%~25%。
我国翼状胬肉发病率为10%左右。
特征分布
年龄分布: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随年龄的增长更易罹患翼状胬肉。
性别分布:相比女性,翼状胬肉更多见于男性。
人种分布:相比白色人种,其他人种更易患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会自行消除吗?
翼状胬肉一般不会自行消除。
翼状胬肉是指向角膜表面生长、与结膜相连的纤维血管样组织,其形似昆虫翅膀,这种赘生组织一般不会自行消除。翼状胬肉可向角膜缘方向不断侵袭,如果侵入角膜组织,可遮挡瞳孔、引起不规则散光,引起视力下降、视物重影等症状。
翼状胬肉必须进行手术治疗吗?
翼状胬肉是否行手术治疗,与患者的病情有关。
如果翼状胬肉体积较小,没有侵袭角膜组织,患者不适症状不明显,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如果翼状胬肉持续生长,侵袭角膜组织,引起了视力下降、视物重影、异物感等症状,患者可行手术治疗,如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
翼状胬肉术后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翼状胬肉术后患者需要注意眼部卫生、饮食清淡,还应遵医嘱护理,预防感染。
翼状胬肉患者术后眼内有结膜伤口和缝线,如果眼部卫生不佳或伤口触碰脏水,容易导致伤口感染。因此患者需遵医嘱护理,定期复查,预防感染。患者还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大量食用辛辣刺激食物。
病因
致病原因
确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翼状胬肉发病的重要因素。
紫外线:长期紫外线刺激,是引起本病最主要的原因。
尘土、花粉、烟雾等刺激。
大风、高温及干燥等环境刺激。
遗传因素
家族成员中有人出现过翼状胬肉者,发生概率高。
其他
病毒感染:本病的发生可能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
可能与局部泪液分泌不足、变态反应等相关。
诱发因素
长期视疲劳,如过度用眼等。
慢性结膜炎等眼部慢性炎症。
高危因素
长期户外工作。
生活在风沙较大等环境较差地区。
生活在海拔较高、纬度较低以及沿海地区。
发病机制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未明。
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单独或联合作用,导致纤维血管样组织异常增生,球结膜的基底膜破坏及炎性细胞浸润,最终引起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症状
主要症状
一般无症状,或有轻微的异物感。
出现胬肉:表现为侵犯到角膜上、呈三角形的赘生物。双眼发病多见,也可见于单眼;单侧胬肉多见于鼻侧,双侧胬肉可分别在角膜的鼻、颞两侧。
其他:还可出现干眼(眼部烧灼感、发痒),或散光(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物易疲劳等)、视野缺损等症状;当胬肉体积较大时,可妨碍眼球的正常运动。
就医
就医科室
眼科
眼部出现异物感、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及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时,建议尽快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不要戴隐形眼镜,眼部不要化妆。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眼部有什么不舒服,如异物感、发痒等?持续多长时间了?
视力有何变化?看东西清楚吗?
眼球是否能正常运动?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翼状胬肉?
是否有过敏的药物或食物?
是否长期受到紫外线、尘土刺激?
是否有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视力检查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家族中有人患翼状胬肉。
长期在野外工作,如地质勘探、考古及石油工人等。
生活在高海拔、低纬度地区。
临床表现
症状
眼部出现烧灼、异物感等。
眼部发痒。
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
眼球运动不灵活。
体征
可见眼球单侧或双侧有条索状或三角形增生组织。
眼科检查
包括视力检查、眼部的裂隙灯检查等。
视力检查:因为翼状胬肉会引起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因此视力检查对诊断翼状胬肉有一定价值。
裂隙灯检查
裂隙灯是检查眼睛常用的设备,裂隙灯显微镜具有放大作用,可以通过裂隙灯检查肉眼不易发现的病变。
裂隙灯下可以看到翼状胬肉呈三角形,头部呈灰白色类圆形指向角膜瞳孔区。
鉴别诊断
睑裂斑
相似点:眼部都可出现三角形赘生物,有眼部异物感、发红等症状。
不同点:翼状胬肉随病程进展可侵入角膜,而睑裂斑一般并不会。
眼部(结膜)肿瘤
相似点:都可出现赘生物。
不同点:结膜色素痣、结膜乳头状瘤、结膜皮样瘤等良性肿瘤一般不侵犯角膜;结膜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一般生长较快,且外形极不规则。可通过病史、新生物形态及病理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胬肉较小未引起症状时一般无需治疗,定期随访观察即可。
病变侵及或接近角膜瞳孔区时,可采取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只能减轻症状,但不能抑制翼状胬肉的进展或使之消退。
一般治疗
避免长时间进行户外作业,如工作需要,则需做好职业防护,如佩戴护目镜等。
加强用眼卫生,避免揉搓眼部。
避免长时间用眼,定期进行按摩或远眺等,缓解眼疲劳。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局部用抗生素
包括滴眼液、眼膏等,可控制结膜炎症,减轻充血。
翼状胬肉切除术前1~3天使用,可预防感染,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人工泪液
可润滑结膜表面,缓解眼干、眼氧等症状。
还可用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可促进泪膜修复。
局部用糖皮质激素
翼状胬肉切除术后使用,可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并预防复发;症状较重时,也可遵医嘱使用以缓解症状。
常用药物:地塞米松、氟米龙等。
注意事项:使用期间须定期监测眼压、视力等,避免青光眼、白内障的发生。
局部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翼状胬肉切除术后使用,可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并有镇痛的作用,缓解患者不适。
常用药物:双氯芬酸钠、普拉洛芬等。
丝裂霉素C
丝裂霉素C有较强的毒副作用,可引起青光眼、白内障等严重并发症,须慎用。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治疗本病唯一有效的方法,但复发率高。
适应证
病变侵及或接近角膜瞳孔区时可手术切除治疗。
手术术式
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术式简单、创伤大,容易残留胬肉组织,易复发。目前已经基本淘汰。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包括游离结膜瓣移植术、带蒂结膜瓣移植术。该术耗时长,操作复杂,但并发症较少,术后复发率低,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法。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羊膜能避免胬肉切除后的胶原组织暴露,可立即重建眼表上皮。可作为复发性胬肉、胬肉切除范围过大而缺乏自体结膜等的替补治疗方案。
物理治疗
激光治疗:通过激光治疗可以使翼状胬肉中的血管变性坏死,从而切断胬肉的营养供应,最终达到治疗目的。但实际临床中应用较少。
冷冻治疗:利用液体氮的低温作用,使病变组织快速降温,破坏细胞结构,同时低温使细胞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度改变、蛋白质发生变性导致细胞死亡以达到治疗目的。实际临床中应用较少。
预后
治愈情况
翼状胬肉目前可以通过手术治愈,但复发率较高,可能需要多次手术。
危害性
翼状胬肉多数时候没有明显影响,当病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影响美观和视力。
当翼状胬肉延伸至角膜瞳孔区域可影响视力。
肥大而充血的胬肉可压迫角膜引起散光。
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率较高,且生长较快。
胬肉切除时损伤范围过大或复发的胬肉,由于瘢痕组织与肌肉粘连牵拉,可妨碍眼球运动引起复视。
日常
日常管理
监测病情变化,可以通过照镜子进行自我观察。
如需外出,应戴墨镜,避免接触风沙、日光、烟尘的刺激。
注意用眼卫生,避免用手揉搓。
擦脸的毛巾应放于阳光照射处、通风处。
避免摄入辛辣刺激的食物。
戒烟、戒酒。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
预防
尽可能减少野外工作时长;如工作需要,请做好职业防护。
避免烟尘、风沙及强光对眼部的刺激。
注意眼部卫生,患沙眼或其它类型结膜炎时应及时治疗。
避免长时间用眼,定期进行远眺或做眼保健操等活动缓解视疲劳。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