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斜视
概述
一种外观不易看出、潜在的眼位偏斜
部分患者有视疲劳、眼痛、视物模糊等表现
可能与异常的解剖结构、屈光状态异常等有关
有症状者以矫正屈光不正和视觉训练为主
定义
隐斜视是斜视中的一种类型,即隐性的斜视,指用眼睛的聚散功能(融合力)作为一种补偿,而不表现出来的一种看不出的、潜在性的眼位偏斜。
正常的人眼具有融像能力,即融合双眼视物成一体的能力。如果融像能力可以完全抵抗斜视,就表现为隐斜视。隐性斜视和显性斜视(即外观可见的斜视)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多数显性斜视是由隐斜视发展而来的。
大部分正常人有不同程度的隐斜视,一般没有特殊表现。如果隐斜视的程度大于正常值,此时眼睛的融像功能不足,则有视疲劳、头痛、眼痛、视物模糊等症状。
分类
根据斜视显示的程度分类
显性隐斜视
用一般消除融合的方法仍然能检查出的隐斜部分。
隐性隐斜视
用一般消除融合的方法不能查出的隐斜视部分。
绝对隐斜视
指全部隐斜视程度,即隐性隐斜视与显性隐斜视度数之和。
根据眼位偏斜的方向分类
内隐斜
眼睛视轴偏向内侧的倾向,但是良好的融合机能控制眼位呈正位,并能保证双眼单视(即看单一的物体不会出现重影)。
外隐斜
两眼视轴有偏向外侧的倾向,但是被良好的融合机能控制呈正位,并能维持双眼单视(即看单一的物体不会出现重影)。
垂直隐斜
一只眼睛有向上斜视或下斜视的倾向,另一只眼睛表现出与对侧眼相反方向斜视的倾向。由于融合功能控制的作用,双眼常保持正常眼位。
旋转性隐斜
单眼或双眼的角膜垂直方向(即12点钟方位)有向内侧或外侧旋转的倾向,但往往通过上下斜肌的平衡作用,双眼可保持正常眼位。
显斜视和隐斜视的区别
显性斜视和隐性斜视的区别通常包括病因不同、症状不同、治疗方法不同等。
1.病因:显性斜视通常是眼睛内的屈光与调节功能异常、眼外肌无法正常运行、遗传等因素引起。隐性斜视一般是屈光度数出现异常、过度用眼出现视疲劳等因素导致。
2.症状:显性斜视可从外表明显看出眼球偏斜。而隐性斜视仅有偏斜倾向,但能被大脑控制正位,眼球外观无明显异常。
3.治疗方法:显性斜视一般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阿托品、A型肉毒素等药物或采取斜视矫正手术来治疗。而隐性斜视由于较常见且无明显症状,可暂时不作特殊处理,日常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即可。
斜视患者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根据斜视类型、病情进展等多种因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帮助视力以及外观恢复。
病因
致病原因
隐斜确切病因不明,其中先天性因素和环境因素最常见。
先天因素
高度神经质或神经系统不稳定。
眼外肌解剖性结构异常。
融像功能发育延迟或不完善。
睫状肌发育不全导致的调节异常。
环境因素
过度的咖啡、吸烟刺激。
过分紧张的工作。
长期的看近伏案工作。
长期佩戴不合适度数的眼镜。
高危因素
具有以下一项或几项危险因素者,为隐斜的高危人群。
近视者。
远视者。
内分泌系统紊乱者可有内隐斜。
身体虚弱者也可有外隐斜。
症状
主要症状
隐斜视的临床表现与疾病的不同类型有关。
内隐斜
症状出现较缓慢,通常在看远的时候出现不适。例如,看电影、球赛时出现全身疲乏,次日感到头痛(可发生在头部的任何部位)。
定位和深径觉较差。例如驾驶车辆在较窄的位置停放困难,打羽毛球、篮球等定位较差。
近距离阅读时候,刚开始比较舒服,看近过久后常有眼球被牵拉的感觉,呈现内斜的不适感。
外隐斜
阅读时间过久,可出现瞬间的字迹模糊和复视,稍作休息才能缓解。
近距离工作即有额部头痛或眼球后头痛,常伴有上睑沉重、疲劳或强直感,好像上眼睑粘住了眼球。
可引起偏头痛、恶心、神经衰弱,严重者不能进行近距离工作或学习。
垂直隐斜
单眼视物比双眼更加清晰省力,且看远看近都有视疲劳,尤其看近最明显。
部分患者为了克服视疲劳,大脑中枢将一只眼视力抑制,形成弱视。
近距离工作可出现视疲劳、头痛、眼痛、恶心。
视物不清,闭合一只眼睛后,症状可减轻。
眉毛上挑,并有抬头纹,头向下斜眼的一侧偏斜。
旋转性隐斜
头痛、恶心、呕吐或其他神经官能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眼科
出现视疲劳、头痛、眼痛、视物模糊、复视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眼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自行用药。
建议家属或朋友陪同就诊。
就医时不要佩戴隐形眼镜,建议戴上日常使用的框架眼镜。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视物疲劳、眼胀不适?如有,持续多久了?
是否伴随头痛、眼痛?
是否有看东西重影?
是否伴随眼部其他症状?
看近或看远症状是否有区别?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或缓解?
病史清单
是否有近视、远视、散光?
是否佩戴眼镜?度数是多少?戴镜多少年?
是否经常看书、电脑、手机等?
是否工作压力非常大?
是否有眼部长期炎症?
是否长期用药?
是否做过眼部手术?
是否患有其他非眼部疾病?如内分泌系统有无异常?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眼科检查: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验光单、斜视度检查。
影像检查:眼部CT检查或MRI。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近视或高度近视。
有戴镜史。
有长期近距离用眼史。
临床表现
视物久后有视疲劳、头痛、乏力、眼部酸胀等不适,看近或看远均可发生。
隐斜的相关检查
视力检查
通过视力表进行检查。部分患者需要散瞳检影。
交替遮盖
将遮盖物交替置于被检者两眼前,分别检查远、近眼位(5m、33cm),遮盖板应迅速从一眼移到对侧眼,再返回,反复多次,观察该眼是否有眼球移动。
遮盖-去遮盖法
用遮板遮盖患者一眼,遮盖时间约3~4秒,充分打破双眼融合功能。
遮盖物从眼前移开,观察被遮盖眼,如果眼位发生变化,说明双眼视觉被破坏后出现了眼位分离,可诊断为隐斜视。
三棱镜遮盖法
将三棱镜放在被检者眼前,其尖端指向斜视方向,逐渐增加三棱镜度,直至遮盖时眼球移动消除。所加三棱镜度数即为被检查眼的隐斜视度。
Maddox杆+三棱镜检查法
可完全矫正被检者屈光不正,应在暗室中进行。
单Maddox杆法
用于测定水平或垂直性隐斜视。
检测前用遮盖板先将一眼遮盖3~5秒,迅速移去遮盖后。
若直(或水平)光条与点叠合在一起,则双眼正位。若亮线与亮点不重合,则放置三棱镜于另一眼前,变动三棱镜度数,直至光点和光条重合。重合时所用的棱镜度数即为被检者的隐斜度数。
VonGraefe法
被检查者注视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然后注视并读出下方视标。
以每秒2个棱镜度的速度逐渐减少右眼的棱镜,直到两个视标在垂直位上对成一直线,记录此时的棱镜基底方向和度数。
可分别测定注视6m和40cm目标时的隐斜度。
同视机测量主觉斜视角
将一组同视机图画片置于左右画片箱中(例如笼子和狮子画片),笼子画片置于注视眼一侧,老虎画片置于另一侧,将注视眼一侧的镜臂锁定于零位,被检者自己转动另一侧镜臂,使转动杆前后移动,直到老虎进入笼子中央。
该侧镜筒的刻度盘所示刻度值即为主觉斜视角。
影像检查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
常见的斜视手术通过眼外肌的加强或减弱来使眼位恢复正位,手术的第一步即确定肌止点的位置。
眼外肌的肌止点可通过CT、MRI、超声及超声生物显微镜等影像手段来定位。
该方法能精确测量眼外肌到角膜缘的距离。
彩色超声多普勒成像
斜视手术后球后血流的潜在改变和对球后血流动力学影响可通过该方法评估。对潜在的眼前节缺血风险的斜视患者预后有指导意义。
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AS-OCT)
提供了非接触的检查方法,更适用于幼年患者。
尤其在手术前进行肌肉止点的预测,对已行斜视手术无法找到手术资料的患者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有指导意义。
鉴别诊断
屈光不正
相似点:两者都可能出现视物模糊、视疲劳的表现。
不同点:仅有屈光不正的人在进行交替遮盖法、去遮盖时被遮眼不会移动。
间歇性外斜视
相似点:都可表现眼部外观的正常,但可有视疲劳、复视等。
不同点:间歇性外斜视在远距离注视时候外斜比较明显,近距离常可表现为正常眼位。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改善视觉质量。
治疗原则:无症状者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即可。有症状者以戴镜矫正、视觉训练等保守治疗为主;保守治疗无效时,且同时符合手术指征的情况下可采取手术。
矫正屈光不正
内隐斜
远视患者、屈光参差、散光时,应予以戴镜充分矫正,若为近视应予以最低度数镜片换取最清晰的看远视力。戴镜1个月后,重新做隐斜度数检查。若一个月后仍有残余的隐斜度数,则考虑神经因素导致,神经支配的内隐斜很难用训练矫正。
外隐斜
患者如果有近视、散光,应该予以全部度数矫正,如果有远视,应该尽量少矫正。
垂直性隐斜
需要经常戴镜,在矫正屈光不正的基础上佩戴三棱镜。
旋转性隐斜
散瞳验光,佩戴眼镜矫正屈光不正。
视觉训练
内隐斜
采用正视位、三棱镜进行视觉训练,部分患者可得到改善。
外隐斜
采用集合训练,跳跃集合训练、三棱镜训练法等。
垂直性和旋转性隐斜
视觉训练效果欠佳。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内隐斜
患者保守治疗无效、内隐斜度数过大,且度数稳定,由眼外肌异常导致的视力疲劳,在患者不惧怕过度矫正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手术治疗。内隐斜的斜视度数达到12个棱镜度才可进行手术。
一般先做一只眼睛,再根据患者主观症状,适当时候可以做另一只眼睛,部分患者做一只眼睛手术可以解决问题。
外隐斜
一般情况采取保守治疗,如果看近和看远的棱镜度均大于12时,看近外隐斜度数大,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采取手术治疗。
垂直性隐斜
上隐斜度数超过10棱镜度,或患者不适应三棱镜的验配,可以采取手术治疗。
旋转性隐斜
首先考虑保守治疗,针对特发性旋转性隐斜,比如由于眼外肌解剖结构异常、神经支配异常等因素导致,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采取手术治疗。
常用手术方法
内隐斜
看远的内隐斜大于看近,作外直肌缩短术;看近的斜视大于看远,则作内直肌后退术。
外隐斜
看远的隐斜大于看近的隐斜,作外直肌后退术,看近大于看远的隐斜,作内直肌缩短术。
垂直性隐斜
手术一般采取受累肌的加强术,或对侧眼的配偶肌减弱术。
旋转性隐斜
包括上斜肌加强术、下斜肌减弱术和垂直直肌移位术。
手术并发症
矫正过度,隐斜变成显斜(肉眼可见的斜视)。
术中出血。
巩膜穿孔、肌肉滑脱。
感染。
球结膜水肿。
术后护理
术后需遵医嘱更换敷料,使用抗感染的眼药预防感染。
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用眼。
饮食宜清淡。
短期内伤口不能沾脏水。
避免患眼受伤。
术后要定期随诊复查。
预后
治愈情况
预后情况与患者的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等有关,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但同时也容易复发,目前欠缺长期随访的治愈率数据。
本病一般情况下无法自愈,症状明显者需要及时就医。
危害性
隐斜可能引起视物模糊、视疲劳、眼痛等,会导致人的工作效率下降、心情郁闷,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如果出现症状后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随着病情发展,变成显斜,不但影响视力,还影响外观。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适量食用胡萝卜、蓝莓、枸杞等护眼食品,补充维生素A和其他营养物质。
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避免过度近距离用眼。
避免长时间伏案工作、精神紧张、压力过大。
多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心理支持
患者有视力异常症状,可能会进一步产生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等消极情绪,需要及时向身边的朋友家人倾诉,也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
患者的家人及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应多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告诉患者疾病本身不可怕,早发现早治疗很重要。
随诊复查
定期到医院随诊复查视力及斜视度。
若出现视疲劳、头痛、眼痛、视物模糊等情况,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预防
隐斜可能由先天因素和环境因素引起,有些先天性因素无法预防,可以多注意环境因素对视力的影响,尤其是儿童。
避免在摇篮内装灯,或夜间开灯让小儿睡觉。
防止婴幼儿看过分靠近的东西。
避免长时间近距离工作,多户外活动,并有意看远处的景物。
定期检查视力,及时矫正屈光不正。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