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增高
概述
颅腔内压力超过正常范围,可引起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一系列表现
多见于颅脑损伤、脑肿瘤、脑血管病、脑积水等疾病
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均需尽快就医
治疗以快速缓解颅内高压,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为主,必要时手术治疗
定义
颅腔内压力超过正常范围,称为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颅脑损伤肿瘤脑血管病脑积水、炎症等多种疾病发展至一定阶段,都可能导致颅内压力持续超过正常上限,从而引起相应的综合征。
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下降,并可伴有斜视、复视、抽搐、瞳孔改变,严重时可至患者昏迷、死亡。
发生机制
当颅缝闭合后,颅腔内的容积会基本固定,约为1400~1500ml。
颅腔、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是颅内主要物质,使颅内保持一定的压力,称为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成人的正常颅内压为70~200mmH2O,儿童为50~100mmH2O。
当颅内任何一种或几种物质的体积持续性增加且不能由其他部分的减少而代偿时将引起颅内压增高。
类型
根据颅内压增高范围分类
弥漫性颅内压增高
由于颅腔狭小或脑实质体积增大而引起,其特点是颅腔内各部位及各分腔之间压力均匀升高,不存在明显的压力差,因此脑组织无明显移位。
弥漫性脑膜脑炎、弥漫性脑水肿交通性脑积水、静脉窦血栓等所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均属于这一类型。
局灶性颅内压增高
因颅内有局限的扩张性病变,病变部位压力首先增高,使附近的脑组织受到挤压而发生移位,并把压力传向远处,造成颅内各腔隙间的压力差。
这种压力差导致脑室、脑干及中线结构移位,更易形成脑疝
根据病变进展速度分类
急性颅内压增高
见于急性颅脑损伤引起的颅内血肿高血压性脑出血等。
病情发展快,颅内压增高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严重,生命体征(血压、呼吸、脉搏、体温)变化剧烈。
亚急性颅内压增高
病情发展较快,颅内压增高的反应较轻,多见于颅内恶性肿瘤、脑转移瘤及各种颅内炎症等。
慢性颅内压增高
病情发展较慢,可长期无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多见于生长缓慢的颅内良性肿瘤、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等。
肺癌脑转移后颅内压增高是什么意思
肺癌脑转移后颅内压增高意思就是癌细胞转移到大脑,导致颅内压力增高。
脑组织血流量也较为丰富,因此肺癌细胞容易通过血液循环发生脑部转移,随着肿瘤体积不断的增加之后,对脑组织造成挤压、引起水肿,从而导致颅内压力增高,出现头痛、喷射性呕吐、头胀等现象。
肺癌脑转移导致的颅内压增高,首先就需要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力,改善患者症状,同时采取全身、局部性的放疗、化疗治疗,控制病情延长寿命。
药物治疗请严格遵医嘱,切勿自行用药。
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指的是什么
颅内压增高的三大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1.头痛:最常见、最典型的临床症状。起初较轻,随颅内压的增加疼痛加剧,呈持续性疼痛,清晨较重,在咳嗽、排便时可加重。
2.呕吐:典型症状为喷射性呕吐,一般在剧烈的头痛之后出现。某些慢性颅内压增高可只表现为呕吐。
3.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表现。疾病早期患者视力并无较大影响,可表现为一过性视力下降,晚期则可引起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
严重的颅内压增高可威胁到患者生命,如有以上情况,建议及早至医院就诊,以寻求专业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表现
症状特征
头痛
是颅内压增高的主要症状,常为最先出现的,有时是唯一的症状,发生率达90%以上。
头痛呈持续性或间歇性,程度不等,早期较轻,后期加剧。
多在清晨起床时明显,可因咳嗽、用力等动作而加重。
头痛通常为弥漫性,但以额部或枕部疼痛较为明显。
婴幼儿颅内压增高的患者,由于颅缝分离囟门高隆得到代偿,其头痛症状不如成人显著。
呕吐
常在清晨空腹时发生或于剧烈头痛的同时伴发。
一般不伴恶心,常与饮食无关,可呈喷射样呕吐,但并不多见。
眼底改变
可出现眼静脉淤血、视网膜水肿视乳头水肿、出血等变化。
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最可靠的体征,但不是所有颅内压增高患者均会出现。
患者可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下降。
伴随症状
斜视、复视
颅内压增高会压迫一侧或双侧外展神经,引起眼球呈内斜视,不能外展,俗称“斗鸡眼”,伴视物成双(复视)。
抽搐
多在颅内压增高后期出现,可为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发作。
急性颅内压增高者也可出现频繁的抽搐发作,多发生于昏迷患者。
意识障碍
颅内压增高及脑水肿,导致大脑皮质、脑干网状结构受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如躁动不安、淡漠、迟钝、呆板,继而嗜睡以致进入昏迷。
瞳孔变化
早期瞳孔可缩小或忽大忽小变化不定。
如瞳孔由小变大而固定不变时,说明已有脑干受损。
如单侧瞳孔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或瞳孔变大时,常提示出现颞叶钩回疝。
如双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有呼吸障碍,表示有枕骨大孔疝
耳鸣、眩晕
部分患者可听到耳中蝉鸣音、响铃音等异常声音,可感到头晕、天旋地转。
胃肠功能紊乱及消化道出血
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呕血或咖啡色液体、便血、柏油样黑便等。
神经源性肺水肿
在急性颅内压增高病例中,发生率高达5%~10%。
表现为呼吸急促、痰鸣、并有大量泡沫状血性痰液。
生命体征变化
颅内压增高损害到脑干时,可出现血压、呼吸、体温异常波动,威胁生命。
原因
疾病因素
持续性颅内压增高基本都属于疾病原因,常见类型如下。
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内血肿、脑肿瘤、脑脓肿、脑内寄生虫等。
脑组织体积增大
脑脊液循环、吸收障碍
脑血流异常
包括血流过度灌注或静脉回流受阻,常见于脑缺血后再灌注、脑肿胀、静脉窦血栓等。
颅腔先天性畸形
颅腔的容积变小,如狭颅症颅底凹陷症小头畸形等。
良性颅内压增高
又称假脑瘤综合征,病因尚不明确。
非疾病因素
就医
颅内压增高症状一旦出现,均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处置。
就医指征
出现头痛、呕吐、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出现突发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肢体活动不灵以及意识障碍等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就诊科室
出现颅内高压症状后建议首诊就诊于神经外科。
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以及突发意识障碍等紧急情况后可尽快先就诊于神经内科。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是否出现头痛?疼痛程度,是否能忍受?持续了多长时间?
是否出现呕吐?呕吐物是什么东西?
是否出现意识障碍?是否出现肢体无力?
是否出现视物不清,是否出现复视
是否出现癫痫发作?
病史清单
以往有什么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
平时服用哪些药物,是否受过外伤,做过手术,接受过放射治疗
家族中其他人是否有类似情况?
相关检查
身体检查
基本生命体征检查,包括血压、呼吸、心率、体温等。
神经科检查:瞳孔、视野、视力、眼前运动、意识状态、肢体力量等。
常用检查
头颅CT检查:快速、精确、无创伤,是诊断颅内病变首选检查,尤其适用于急症。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MRI也是无创伤性检查,可显示更细微的结构变化,但检查所需时间较长,对颅骨骨质显现差,一般在病情稳定时进行。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于诊断脑血管性疾病和血供丰富的颅脑肿瘤。
头颅X线检查:颅内压增高时可见颅骨骨缝分离,指状压迹增多,鞍背骨质稀疏及蝶鞍扩大等。对于诊断颅骨骨折开放性损伤后颅内异物位置,垂体腺瘤所致蝶鞍扩大以及听神经瘤引起内听道扩大等,具有一定价值。
腰椎穿刺:可测量颅内压,但对颅内压增高严重的患者有一定危险,可诱发脑疝危险,故应慎重。
颅内压监测:通过持续监测颅压,指导药物治疗和手术时机选择。
缓解与治疗
有明确病因的一定要针对病因治疗,同时可适当应用药物、护理等方法缓解症状。
缓解措施
凡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均应及时就医,留院观察,不可擅自居家处理。
注意食物中的钠可影响颅内压变化,本病患者需注意低盐饮食。
适当食用芹菜、小白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预防便秘。
保持情绪平和,避免情绪激动。
避免用力大便、咳嗽、弯腰等动作,避免起床过猛。
若头痛明显睡觉可抬高头位。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一般处理
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及体温的变化。
符合颅内压监测指征者,宜通过监测指导治疗。
补液应量出为入,补液过多可促使颅内压增高恶化,补液不足可引发血液浓缩。
用轻泻剂来疏通大便,不能让患者用力排便,不可作高位灌肠,以免颅内压骤然增高。
对昏迷对患者及可呼吸困难患者要考虑做气管切开术,防止因呼吸不畅而使颅内压增高。
非手术降低颅内压
药物、过度换气等非手术治疗降低颅内压适用于颅内压增高但暂时尚未查明原因,或虽已查明原因,但仍需要非手术治疗的患者。
患者意识清楚,颅内压增高较轻,先选用口服药物,常用类型包括氢氯噻嗪、乙酰唑胺、氨苯蝶啶呋塞米(速尿)。
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使用静脉药物,常用类型包括20%甘露醇、20%尿素转化糖或尿素山梨醇溶液、呋塞米、20%人血白蛋白
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药物、异戊巴比妥钠硫喷妥钠可减轻脑水肿,降低脑的代谢有助于缓解颅内压增高。
通过呼吸机人工造成过度换气可降低体内CO2分压,当动脉血的CO2分压每下降1mmHg时,可使脑血流量递减2%,从而使颅内压相应下降。
其他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头痛者可给予双氯芬酸、氨酚羟考酮等镇痛药物,但应忌用吗啡和哌替啶等类药物,以防止抑制呼吸中枢。
有抽搐发作者,应给予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抗癫痫药物治疗。
烦躁患者可给予异丙嗪、地西泮等镇静剂。
对因治疗
针对不同的疾病原因,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会有较大差异,以下仅以部分疾病为例。
颅内占位病变,脑肿瘤等,首先应考虑作病变切除术。
若有脑积水者,可行脑脊液分流术,将脑脊液通过分流系统导引至腹腔。
脑外伤、脑出血等急性疾病,并颅内压增高已引起急性脑疝时,应分秒必争进行紧急抢救或手术处理,主要手术方式为去骨瓣减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