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分离性焦虑症
概述
儿童分离性焦虑症是指儿童对其依恋对象分离感到过度焦虑。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多发生在幼儿早期,以3~5岁多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熟悉环境,而自行缓解。
病因
1.遗传因素
生物学研究发现,本证具有家族聚集现象,有遗传史者占12%,具有焦虑素质的父母所生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所生的子女。而且同卵双生子焦虑症的同病率可高达50%,这些都说明分离性焦虑症与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
2.社会文化因素
许多焦虑症儿童来自中等或中等偏上社会层次的家庭,但50%~75%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常来自单亲家庭。在家过分受溺爱,不与外界接触,过分保护,事事包办、处处代劳,从而使小儿养成胆小、害羞、依赖性强,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个性弱点和对家人的过分依恋。
3.生活事件影响
在出现分离性焦虑之前,往往有生活事件作为诱因,常见的生活事件为与父母突然分离,家庭矛盾冲突、父母生病、离异、去世等,或入托、入学、转学、迁居等或在幼儿园、学校受挫等。
症状
最早发生于婴儿6~9个月的时候,会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发生警觉并拒绝接近。至3岁后,当小儿理解与依恋的人分离是暂时性的,这种正常的焦虑便消失了。核心症状是患儿与主要依恋人或家庭分离后表现的焦虑情绪和行为反应。分离性焦虑往往经历三个阶段。最初表现为反抗、哭闹、拒绝他人、表现极端痛苦;发展到无助、冷漠、伤心、失望;最后患儿似乎变得“正常”,对与依恋对象的分离表现漠然和无动于衷。一般直到患儿拒绝上学或有躯体不适才就诊。
不同年龄表现形式不同。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大哭不止、抓住亲人不放、打滚、不能接近等。5~8岁患儿则常出现无根据的担心,如亲人会离开、自己发生危险或意外的事故,因而不愿离开亲人,不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或去其他地方。9~12岁患儿主要表现对分离的过分苦恼。分离前担心即将来临的分离、分离时痛苦、依依难舍,分离后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青少年常见的是躯体症状。如呕吐、腹痛、头痛等,75%的患儿表现有拒绝上学行为。
伴发症状可见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心慌,胸闷,尿频,尿急等。易出现食欲减退、胃肠功能紊乱,或呈营养不良容貌,入睡困难、睡眠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
检查
一般胸片、B超等常规检查无特殊发现。
诊断
一般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CCMD-3),分离性焦虑症的标准如下:
1.症状标准
(1)过分担心依恋对象可能遇到伤害,或害怕依恋对象一去不复返。
(2)过分担心自己会走失、被绑架、被杀害或住院,以致与依恋对象分别。
(3)因不愿离开依恋对象而不想上学或拒绝上学。
(4)非常害怕一人独处,或没有依恋对象陪同绝不外出,宁愿待在家里。
(5)没有依恋对象在身边时不愿意或拒绝上床就寝。
(6)反复做噩梦,内容与离别有关,以致夜间多次惊醒。
(7)与依恋对象分离前过分担心,分离时或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淡漠或退缩。
(8)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反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但无相应躯体疾病。
2.严重标准
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
起病于6岁以前,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1个月。
4.排除标准
鉴别诊断
1.正常分离性焦虑
部分幼儿初次与依恋对象分离,会产生焦虑和回避行为,但经过一段时间会自行缓解。
2.广泛性焦虑症
患儿焦虑的范围大,主要是对自己的能力、外貌及所做的事过分担忧,而分离性焦虑症却主要因分离所致的焦虑。
3.强迫症
此症患儿在离家时也可有焦虑,但这常是一种特殊的强迫或仪式样症状。这类患儿因此不愿离开家庭。此外,强迫症患儿也有担忧父母安全的焦虑,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即使父母在眼前也不能解脱,而且患儿还会害怕自己对父母有侵犯性的冲动行为。
4.学校恐怖症
儿童在学校中有意外创伤后,产生害怕学校环境而拒绝上学,这与年幼儿童分离性焦虑而拒绝上学是有区别的,后者是因为害怕分离所致。
5.儿童孤独症
患儿同时具有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重复的言行。
治疗
1.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主要针对儿童的异常行为和内心矛盾进行。采用系统脱敏法、情景再现和处理意外事件等方法,即逐渐使患儿接近害怕的情景。行为消退法,对患儿不适当的情绪、行为反应不予关注,不予强化,使之逐渐减弱以致消失。家庭治疗,即帮助父母以适当的态度对待孩子的焦虑,调整父母与儿童的关系。
2.支持性心理治疗
尽快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对幼儿采用非语言交流形式,给予抚摸等减少陌生感。学龄前儿童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学龄儿童重点以语言交流为主,尊重患儿的人格与自尊心。
3.生物反馈治疗
适合于年长儿,通过放松训练,缓解焦虑。
4.药物治疗
当心理干预和行为治疗不理想时,可以辅以药物治疗。SSRIs(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疗效肯定,被认为是治疗儿童分离性焦虑的首选药物。当SSRIs类药物疗效不理想时,可以应用TCAs(三环类抗抑郁药)类药物。
预后
大多数患儿预后好,能够适应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纵向研究着重于患儿的拒绝上学症状,年幼儿童早期发病的预后较好,一般能较早回到学校;而青少年儿童在发病时伴有其他症状如学习困难,则预后相对比年幼儿童差一些。儿童分离性焦虑症是成人期焦虑症的高风险因素。
预防
重视儿童心理健康,为母亲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消除家庭环境或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因素,克服父母自身弱点或神经质的倾向。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