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概述
一种在感知觉、思维、情感、认知和行为等多方面存在障碍的重性精神疾病
以幻觉、妄想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
定义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为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以幻觉和妄想为主要的表现。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疾病。
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发病情况
流行病学发现,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一类,起病年龄较晚,多见于成年后起病,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别。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与患病率在世界各国大致相等,终生患病率约为1%,即大约每100个人中有1个曾患有精神分裂症。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病程可为发作性,伴部分或完全缓解;或为慢性,慢性病例鲜明的症状可持续数年。
症状
主要症状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表现为妄想和幻觉。
妄想
妄想为原发性,主要是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等。如患者觉得周围一切都是针对自己的,听到别人的议论都是在说自己的坏话、别人看自己的眼神都是充满鄙夷等。
被害妄想
无中生有地坚信某人(或某群体)对自己或自己的亲人、家庭进行监视、攻击或迫害。
关系妄想
坚信周围环境中的一些与不相关的现象均与自己有关,或认为其他人都是针对自己做某事、说某些话。
嫉妒妄想
无中生有地坚信自己的伴侣对自己不忠,与他人有不正当的关系。
钟情妄想
无中生有地坚信自己被某异性或许多异性钟情,对方的一言一行都是对自己爱的表达。
宗教妄想
与宗教有关的妄想症状,如声称听到上帝的呼唤、相信自己可能被魔鬼缠上、相信自己或自己的亲人是菩萨转世等。
疑病妄想
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因而到处求医,各种详细的检查和反复的医学验证也不能纠正。如果认为有寄生虫进入体内,又称为寄生虫病妄想。
身体变形妄想
患者坚信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已经变形,变得很难看。
幻觉
在妄想前后或同时出现,一般以听幻觉为主,常为对其不利的言语行幻听,也可出现幻视、幻触、幻嗅等。
其他症状
除幻觉和妄想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可有情绪不稳定、行为异常等表现。但本型患者通常智能完好,生活可以自理。
并发症
如果不加以治疗,精神分裂症会导致严重问题,影响生活的各个领域。精神分裂症可能引起的并发问题主要包括:
自伤、自杀的意图和行动,攻击性行为。
可能由多种引起负面情绪反馈的妄想导致长期的负性心境,从而发展出某种心境障碍。
患者可能并发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如无法控制地联想起令人不愉快的情境,或重复的仪式行为。
滥用酒精、药物或其他精神活性物质。
病因
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与本病患者血缘关系越近、亲属中患本病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患本病风险越大。
神经发育因素
母亲孕期感染、精神应激,母亲在妊娠期吸烟饮酒或接触有害毒素,以及妊娠并发症等因素,可导致胎儿在胚胎期大脑发育的过程中出现神经病理改变,继而导致心理整合功能异常。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边缘系统和颞叶结构的缩小,半球不对称。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有脑结构发育异常。
神经生化因素
多巴胺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中枢多巴胺功能活动亢进所致。
5-羟色胺假说认为,5-羟色胺功能过度是精神分裂症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
谷氨酸假说认为,中枢谷氨酸功能不足是精神分裂症的可能病因之一。
精神分裂症可能还与其他系统异常,如神经肽、肾上腺素、乙酰胆碱、氧化应激、第二信使(细胞内信号分子)等的改变和/或这些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心理社会因素
常见的相关心理因素有个体易感性及某些人格障碍(偏执型、边缘型、分裂型等),这些因素对疾病有促发作用。
负性生活事件对本病的发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有遗传与神经发育等易感因素的个体更易发病。
高危因素
研究发现,以下因素会增加发生或引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风险:
有精神分裂症的家族史。
妊娠期发育不良者风险较高。如母亲妊娠期营养不良,接触了可能影响胎儿大脑发育的毒素或病毒等。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缺乏自知力,因此在就医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家人或朋友的帮助。若发现亲人或朋友出现幻觉、妄想、行为古怪等情况,请及时帮助其前往医院就诊。
急诊科
若出现伤害他人或自伤行为等紧急情况,请立即拨打120或当地的紧急求助电话,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的个人生活史是作为判断患者主诉中是否存在妄想、幻觉症状的重要依据,若患者的家人或朋友能提供详细、准确的资料,可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
特别提醒:由于本病患者缺乏自知力,且主诉中多包含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妄想或幻觉描述,因此医生问诊时会结合家属所提供的患者个人生活史进行诊断。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是否听到了别人听不到的声音?
有没有人跟踪你,监视你?
是否怀疑有人会伤害自己,或有人控制了自己?
是否认为自己得了病,或认为自己表现异常,与以往不同?
还有其他心理或身体上的问题吗?
病史清单
家里3代以内有没有患精神疾病的?
患过精神心理方面疾病吗?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最近有没有经历什么变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B超检查
其他检查:心理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焦虑类药:地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坦度螺酮、丁螺环酮
诊断
诊断依据
诊断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精神检查、心理检测等进行。
病史
主要涉及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疾病的家族史,以及患者的个人生活史,后者主要作为判断患者主诉中是否存在妄想、幻觉症状的依据。
临床表现
患者有明显的幻觉和妄想症状。幻觉以听幻觉为主,也可出现幻视、幻触、幻嗅等。妄想包括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等。
相关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可用于排除器质性病变。
精神检查和心理检测,主要用于判断患者的自知力水平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医学诊断标准
本病可参考《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标准如下:
A.存在2项(或更多)下列症状,每一项症状均在1个月中相当显著的一段时间里存在(如经成功治疗,则时间可以更短),至少其中1项必须是妄想、幻觉或言语紊乱:
妄想。
幻觉。
言语紊乱(例如,频繁地离题或不连贯)。
明显紊乱的或紧张症的行为。
阴性症状(即,情绪表达减少或动力缺乏)。
B.自障碍发生以来的明显时间段内,1个或更多的重要方面的功能水平,如工作、人际关系或自我照顾,明显低于障碍发生前具有的水平。
C.这种障碍的体征至少持续6个月。
鉴别诊断
继发性精神病性障碍
颞叶和中脑受到损伤会引起大脑功能异常,可能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如未被诊断出来的脑肿瘤可导致精神症状。
需要首先排除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通过医学检查可鉴别。
妄想性障碍
妄想性障碍的特点是妄想结构严密系统,妄想内容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一般没有幻觉。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内容常离奇、荒谬,常人不能理解,且伴有幻觉。
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人格障碍是一个固定的情绪、行为模式,一般无明显、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无确切的发病点。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病前病后有明显转折,情感和行为有明显异常,且具有幻觉和妄想等重性精神病性症状,可以鉴别。
心理量表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自知力,不适用自评量表。医生会使用一些他评量表来帮助诊断及评定疗效。
简明精神病性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BPRS)
是由Overall等1962年编制的,是在精神科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量表。该量表简便易行,对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变化敏感,可以用于合作及不合作的病人,适用于疗效评定。许多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观察和国际协作研究都应用BPRS作为评定工具。
BPRS主要用于近一周的精神症状评定,根据病人的口述,医生对其进行评分。
阳性和阴性症状群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
由Stanley R. Key研究小组于1987年推出。PANSS可以提供阴性和阳性症状的信息,具有独特的临床评估价值。其详细的项目设置能够对不同症状群进行评估和区分,为新型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敏感的测量工具。
治疗
治疗目的:控制病情,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提高生活质量,恢复社会功能。
治疗原则:全病程治疗、分疗程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首选治疗措施,心理辅导、社会干预等措施应贯穿治疗全程。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目前抗精神病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均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各种亚型和其他相关精神障碍。
用药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急性治疗期(一般4~12周):尽快控制症状,防止疾病所致的继发性伤害。
巩固治疗期(至少6个月):防止复发,协助患者恢复病前社会功能。
维持治疗期(时间不定):防止复发,进一步改善社会功能的整合和提高生活质量。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经典抗精神病药物)
指主要作用于中枢D2受体的抗精神病药物。大量临床研究及临床应用经验均证明第一代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有效,但其用药也有一定局限性,如易出现一些不良反应(锥体外系反应、泌乳素升高、抗胆碱作用、直立性低血压、嗜睡等)。
丁酰苯类,包括氟哌啶醇及其长效剂、五氟利多。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
与吩噻嗪类等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相比,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较高的5-羟色胺2A(5-HT2A)受体的阻断作用,在精神病学领域比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对阳性症状疗效较好,对阴性症状、认知症状和情感症状有效。
引起的锥体外系症状明显减少。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尤其是氯氮平)可有体重增加以及糖、脂代谢异常等。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可减少精神病性症状引起的不良后果,帮助患者减少负性情绪,提高社会功能。可在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后使用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开始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已有近20年的历史,对于使用药物治疗仍残留精神症状的患者尤其适用。治疗主要目标是针对药物不能消除的症状,减轻幻觉与妄想症状及这些症状产生的困扰。
家庭治疗
在我国,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家庭关系与家庭支持的好坏是影响精神分裂症复发和转归的重要因素。家庭干预把治疗的重点放在改变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上,改善与患者疾病发生、发展有关的家庭内部因素。
社会技能训练
社会技能训练可帮助在社会功能、工作能力等方面存在障碍的患者,应用学习的理论,纠正患者在日常生活、就业、休闲、交往等方面问题,提高或帮助其重获社会技能。
有研究发现,社会技能训练对于精神分裂症的预防复发具有一定的疗效。
物理治疗
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
MECT是给予中枢神经系统适量的电流刺激,引发大脑皮层的电活动同步化,引起患者短暂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发作,从而治疗精神症状。MECT常见不良反应为近事遗忘和意识障碍。
现代的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的适应证比较宽,无严重脑器质性、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的患者可选用MECT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rTMS通过线圈产生的高磁场促使脑内特定区域产生感应电流,使神经细胞发生去极化,产生功能改变。
rTMS能影响认知功能、言语功能和情绪等,可改善精神分裂症的某些症状。经rTMS治疗后,部分患者会表现头痛持续,但持续时间较短,多可自行缓解。
预后
治愈情况
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特征具有很大的异质性,故长期结局难以预测。但由于治疗方法的进展,尤其是精神药物的研发和应用、社会环境的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已有很大改善。
研究显示,初次发作后患者如能得到有效治疗,40%的患者可获得临床痊愈、症状彻底缓解或仅残留轻微症状。
和其他类型相比,偏执型精神分裂症预后较好,部分病例可保留较好的职业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
预后因素
通常情况下,一些因素对于良好的预后具有预测作用。预后良好的因素包括:
女性。
已婚。
初发年龄较大。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病前性格开朗,人际关系好,职业功能水平高。
症状表现中情感症状成分较多。
家庭社会支持多,家庭情感表达适度。
治疗及时、系统,维持服药依从性好。
危害性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可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损害患者及其周围人的正常生活。
若反复发作、病情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可出现精神残疾。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因为缺乏自主行为判断控制能力,可能发生危害他人和社会的事件。
日常
个人护理
放松自己,舒缓压力,多培养爱好、兴趣。
做好个人卫生,保持干净整洁。
训练自己日常料理生活的能力,逐步恢复社会功能。
按照医嘱服药,不要随意增减药物或停药。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家庭护理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人应尽量包容和理解患者,家人应认识到患者的表现是疾病原因,不要刺激患者。
帮助患者培养兴趣爱好。鼓励患者多去户外活动,参加集体活动或简单的劳动,避免患者长期隔离于正常社交生活之外。
注重患者的饮食卫生,注意营养均衡。患者不宜吃辛辣刺激及生冷食物,以免肠胃不适。忌烟酒、禁茶、咖啡等。
监督患者按时服药,配合医生治疗。观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若有需要,及时复诊。
预防
目前没有确定的方法可以预防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做到以下几点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病率:
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良好的性格以及心态,最大限度地减少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概率。
定期到医院接受必要的检查,应该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增强疾病防治意识,精神方面的疾病的前期防治也很重要。
处理好家庭、工作和社会关系,保持良好心态,以乐观开放的态度对待生活。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症状
病因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