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型人格障碍
概述
以普遍持久地猜疑他人以及偏执为核心特征的一种人格障碍
表现为对挫折和拒绝过分敏感,容易长久地记仇、猜疑、好斗和自负
需心理治疗,针对症状进行药物治疗
与生物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其中家庭环境因素影响深远
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什么?
定义
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以普遍持久地猜疑他人以及偏执为核心特征的一种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通常坚持认为他人都想害自己容易感到被冒犯,没有幽默感,戒备心极强。
发病情况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目前我国缺少关于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数据,美国的调查研究显示,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2.3%。
偏执型人格障碍有什么主要表现?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表现为对挫折与拒绝过分敏感,对于受挫和别人的拒绝容易反应过度,满怀怨恨。
容易长久地记仇,对自认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有强烈的敌意和报复心。总认为他人不怀好意,欺骗或利用自己。常常出现病态嫉妒,毫无根据地怀疑配偶或性伴侣的忠诚。将自己看得过分重要,对他人的过错不能宽容。
偏执型人格障碍怎么治疗?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目前主要通过心理治疗改善患者的症状,使其适应社会,通过药物治疗对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症状进行控制。
由于偏执型人格障碍者缺乏人际间的基本信赖,因此无论采用何种疗法,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是决定治疗能否进行并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
偏执型人格障碍属于精神病吗?
偏执型人格障碍属于精神心理疾病,但不等于精神分裂症(俗称的“精神病”)。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通常在儿童青少年时期表现为独往独来、同伴关系不良、学业差、敏感、古怪的想法等,其典型的人格特征在成年早期显现。患者通常缺乏自知力,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因此往往拒绝治疗,其异常的情绪、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负面影响。
症状
主要症状
对挫折与拒绝过分敏感
对于受挫和别人的拒绝容易反应过度,对他人“忽视”自己会深感羞辱,满怀怨恨。
记仇
容易长久地记仇,不肯原谅侮辱、伤害或轻视。对自认为受到的轻视、不公平待遇等耿耿于怀,有强烈的敌意和报复心。
猜疑
把他人无意的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蔑。总认为他人不怀好意,无端怀疑别人要伤害、欺骗或利用自己,将身边或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事情都解释为是对自己的“阴谋”。
好斗
容易与他人发生争辩、对抗,固执地追求不合理的利益或个人权利,意见多,常有抗议,单位领导常觉得这类人员难以安排。
嫉妒
常常出现病态嫉妒,极易毫无根据地怀疑配偶或性伴侣的忠诚,限制对方和异性交往或表现出极大的不快。
自负
将自己看得过分重要,自我评价过高,对他人的过错不能宽容,给人以“得理不饶人”的感觉。
其他症状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通常在儿童青少年时期表现为独来独往、同伴关系不良、学业差、敏感、古怪的想法、不切实际的幻想等,但其典型的人格特征通常起始于成年早期,并且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格特征通常会持续终身,但部分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其人格逐渐趋向成熟和所受到的应激逐渐减少,偏执特征可能会得到部分缓和。
遇到严重应激等情况时,可能出现短暂精神病性症状。
共病情况
其他类型人格障碍
有研究发现,各种不同人格障碍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共病现象,任何一种人格障碍的患者半数以上符合其他类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偏执型人格障碍与其他人格障碍之间有很高的共同发生率,特别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病因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病因与遗传因素、脑神经发育及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其中家庭环境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至关重要。
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发展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偏执型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有关,亲属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比亲属没有患精神分裂症的人更易于患偏执型人格障碍。
神经因素
脑发育因素
有观点认为,偏执型人格障碍是在大脑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遭受环境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如感染、中毒、孕期及婴幼儿时有脑损伤等,使大脑发育受到损伤。
社会心理因素
个人性格:通常自尊心很强、内向或争强好胜、自卑、孤僻、爱钻牛角尖的人,容易出现偏执型人格障碍。
童年经历:儿时曾经被一些人、事所刺激,精神受到伤害,产生了心理阴影。从而形成偏执性格,经常怀疑别人是否别有用心。
负面事件:生活中遭遇重大的挫折和不幸,也可能使患者形成对世界的偏见和怀疑。
家庭环境因素
父母对孩子的冷漠、疏远和漠不关心,使得孩子从小缺少信任感和安全感,这种感觉会在日后扩展到新的人际环境中,从而表现为敏感、多疑的性格,这种性格又使得别人难以对他们做出亲密友好的表示,这更加剧了他们对世界的敌视定向,形成恶性循环。
高危因素
有人格障碍或其他精神疾病的家族史。
童年时期被虐待,有不稳定或混乱的家庭生活。
被诊断出患有儿童行为障碍。
有大脑的神经发育和结构损伤等问题。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若出现以下症状,建议前往医院就诊或咨询专业的精神心理医生。
对信任他人很犹豫,害怕一些信息会被恶意地用来对付自己。
不能原谅他人的侮辱、伤害或轻视。
虽然没有证据,但对配偶的忠贞表示非常怀疑。
急诊科
如果有强烈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并伴有一连串的自杀威胁或自伤、他伤行为等情况,请立即到精神专科医院的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呼叫救护车。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人格障碍患者往往不能认识到自己的人格缺陷,一般不会主动就诊。如果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已经严重影响了人际关系,建议及时就医。
特别提醒:如果出现自伤、自杀或伤害他人的念头,请拨打自杀干预热线电话或心理援助热线。全国各地均有24小时自杀干预热线或心理援助热线,请搜索当地城市的电话,进行免费的心理咨询。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经常觉得他人在伤害或欺骗自己吗?
经常怀疑朋友或伴侣对自己的忠诚吗?
有非常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吗?
有其他心理或身体上的问题吗?
病史清单
有患精神心理障碍的血亲吗?
患过任何精神心理方面疾病吗?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最近有没有经历什么变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激素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
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B超检查
其他检查:心理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抑郁类药:帕罗西汀、氟西汀、文拉法辛、舍曲林
抗焦虑类药:地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
诊断
诊断流程
为确诊人格障碍,患者(或家属)除需提供多方面的详细病史外,可能还需要接受以下检查或评估:
脑部影像学检查(CT或MRI等):排除脑部的器质性疾病。
临床访谈:通过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形式,医生直接向当事人提问或通过知情者了解有关情况或信息,评估当事人的人格特征。
神经心理检测:主要是人格测定,一般使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等工具。
医学诊断标准
可采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标准进行诊断,诊断标准如下。
A.对他人的普遍的不信任和猜疑,比如把他人的动机解释为恶意,这种猜疑始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4项(或更多)症状:
没有足够依据地猜疑他人在剥削、伤害或欺骗他/她。
有不公正地怀疑朋友或同事对他的忠诚和信任的先占观念。
对信任他人很犹豫,因为毫无根据地害怕一些信息会被恶意地用来对付自己。
善意的谈论或事件会被当作含有贬低或威胁性的意义。
持久地心怀怨恨(例如,不能原谅他人的侮辱、伤害或轻视)。
感到他/她的人格或名誉受到打击,但在他人看来并不明显,且迅速作出愤怒的反应或反击。
对配偶或性对象的忠贞反复地表示猜疑,虽然没有证据。
B.并非仅仅出现于精神分裂症、伴精神病性特征的双相或抑郁障碍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之中,也不能归因于其他躯体疾病的生理效应。
鉴别诊断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偏执型人格障碍有类精神病性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前人格可伴有此类型人格障碍。但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病性症状持续存在,并可以出现多维度的症状(如情感症状、行为症状等)。随病程迁延,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逐渐出现精神功能衰退及认知功能受损。偏执型人格障碍往往起病于18岁以前,精神病性症状多是某些应激性生活事件所致,在病程中,症状相对固定,功能衰退速度慢,故可鉴别。
其他人格障碍
妄想性障碍
妄想性障碍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其共同特点是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临床症状,如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等,妄想的形成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是在对事实片面评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妄想通常达不到妄想性障碍的诊断标准,故可鉴别。
其他
脑部受伤、滥用药物、有躁狂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人,也会出现偏执的症状。结合病因、临床表现、神经心理评估、躯体检测可以进行鉴别诊断。
自评量表
自陈式量表是应用最广泛的人格测评工具。调查表明,在37种主流智力与非智力心理测验中,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排在第2与第3位。
在企业和学校的职业选择、人员招聘和选拔等应用领域中,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的应用更加普遍与频繁,排在第11位。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共187道选择题,可以测出16种主要的人格特质,并能进一步了解受测者在环境适应、专业成就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表现。
本人格测验适用于16岁以上的青年和成人,对被试的职业、级别、年龄、性别、文化等方面均无限制。
艾森克人格问卷
根据因素分析法编制,最早于1975年出版。国内有两个修订版本:采用全国常模的88题版,和采用北方常模的85题版。
此量表的项目较少,易于测查,项目内容较适合我国的情况,是较好的人格测定方法之一。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于20世纪40年代编制,在最初编制时的主要功能和目的是测查个体的人格特点,判别精神病患者和正常人,也适用于对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因素进行评估。可帮助医生在短时间内对各类精神疾病进行全面客观的筛查和分类。
本问卷现在已广泛应用于人格鉴定,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心理咨询中。该测验共有566个项目,适用于年满16岁,具有小学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群。
治疗
治疗目的:人格重建,改善患者的症状,使其适应社会。
治疗原则:治疗时需特别注意尊重个人隐私,给患者个人空间,不能过多介入。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医生需要不断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告知患者,充分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以更好地配合治疗。如果患者有过精神病性症状,患病住院后可能会变得突出,如果患者同意可考虑给予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治疗。
抗精神病药
心境稳定剂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出现抑郁时,可以使用抗抑郁剂。锂盐、丙戊酸盐等心境稳定剂可用于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兴奋等情绪。
苯二氮䓬类药物
对有焦虑和激越(明显的坐立不安和过多的肢体活动,伴有焦虑或其他痛苦体验的一种精神病理状态)表现者,可给予少量苯二氮䓬类药物,常用药物有地西泮、氯氮䓬、硝西泮等。
用药提醒:精神类药品均为处方药,需要凭医生处方购买,并应严格按医嘱使用。用药期间若非必要不建议从事驾驶、操作危险机械或精密仪器工作,以免造成身体伤害。
心理治疗
由于偏执型人格障碍者缺乏人际间的基本信赖,因此良好的医患关系在这种人格障碍患者的矫治中格外重要。无论采用何种疗法,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对咨询人员的信任是决定治疗能否进行并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
认知疗法
治疗师与患者坦诚交流,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了解有关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暗示和启发,使患者以冷静的态度、客观的立场审查自己的偏见和怀疑,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个性的缺陷,以及个性是可以改变的。
鼓励患者改变对别人和自己的错误看法,树立协调好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愿望,重建自己健全的行为模式。
行为疗法
交友训练法
对患者进行交友训练。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他人,消除不安感,逐步克服原先不当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改善与他人的关系,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敌意纠正训练法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充满敌意和不信任感。使用敌意纠正训练法,使患者对自己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克服敌意对抗心理。
预后
治愈情况
正常人格随年龄的增长会有一定的变化,有些人格障碍随年龄的增长也可能逐步缓和。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病程是漫长的,有些患者可延续终身,有的可能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病前人格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趋向成熟或应激减少,偏执型特征可能会有所缓和。
总的来说,偏执型人格障碍治疗效果有限,预后欠佳,因此在幼年时期培养健全的人格尤为重要。
危害性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存在偏离社会文化期望的、持久的行为方式,这会导致其独立生活、社交与学业、职业功能受到全方位的损害。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对自身患病情况的自知水平较低,因此往往拒绝治疗,导致症状长期持续存在,甚至进一步加重,其异常的情绪、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负面影响。
日常
个人护理
心理护理
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遇事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尽量消除敌对心理。
经常暗示自己不要偏激、片面,改变潜意识中的固执想法,慢慢改变偏执性格。
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将不良情绪及时、合理地宣泄或转移出去。
生活方式
和医生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相信医生可以帮助自己对抗疾病。
注意休息,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营养的食物,忌饮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食物。
平时多阅读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养成良好的作息。
家庭护理
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治疗的氛围,鼓励患者改变不合理认知,对其出现的积极变化予以肯定和强化。
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信心,努力纠正自身的性格缺陷。
如果患者需服药,要特别注意药物剂量,督促按医嘱用药,坚持治疗。
帮助患者合理膳食,饮食上荤素均衡,平衡营养,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
预防
培养良好性格
保持健康心态,以宽容之心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凡事不要太过苛求,为人谦虚、豁达、友好,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不患得患失,也不骄傲自满。
以诚相待
对待别人要敞开心扉,不加修饰,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要胡乱怀疑、猜忌别人。
懂得张弛之道
学会自我调节,放松自己。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懂得劳逸结合,充分休息才能进行更有效率的劳动。
学会换位思考
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看待问题,明白别人这么做的理由,不仅能使自己的心境更豁达,还能打开思路,增加一种考虑问题的方法。
提高自己的修养
重视自己健康人格的培养,多读书,提高自己的内涵和修养,使自己的人格更成熟健全,更有人格魅力。
注意教养方式
父母要学习、应用科学的养育方式,为儿童提供安全的环境,密切关注儿童的异常情绪变化或行为变化。避免儿童遭遇创伤或虐待,或事后立即发现,尽早消除影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症状
病因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