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虑障碍
概述
以在社交场合感到持续紧张和恐惧、回避社交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焦虑障碍
表现为回避社交,对社交和公开场合感到紧张和强烈的恐惧,害怕自己出丑
可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联合治疗
一般不能自愈,需要就医治疗
社交焦虑障碍是什么?
定义
社交焦虑障碍也称社交恐惧症,指对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并因而尽力回避的一种心理障碍
核心特征是显著而持续地害怕在社交场合、公众面前陷入尴尬或出丑的场景,回避社交。
分型
社交焦虑障碍根据其发作条件,可分为以下两类:
广泛型社交焦虑障碍:指广泛地回避一切社交场合或公共场所,身处所有这类场合都会令患者感到焦虑、紧张。
特定型社交焦虑障碍:指只在特定场合下会感到紧张不安,如公开演讲、面向公众进行表演等。
发病情况
有调查显示,人群中社交焦虑障碍的终身患病率约为13.3%,即每一百个人中就有约13个人曾患有社交焦虑障碍。
社交焦虑障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儿童期和青少年期起病为主,平均起病年龄为15岁。将近7%的青少年患有社交焦虑障碍。
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患者更为常见。
得了社交焦虑障碍怎么办?
得了社交焦虑障碍应该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联合治疗。临床常用的一线药物有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氟西汀等。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使患者认识引起应激的因素、改变不良的应对方式,对减轻焦虑具有重要意义。联合治疗即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联合,效果比单一治疗更好。
社交焦虑障碍吃药多久能治好?
社交焦虑障碍需要吃药多久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系,多数患者能在及时正规的治疗后几周内好转,一般药物的巩固维持治疗至少需要一年,还需尽量配合定期的心理治疗。
社交焦虑障碍通常病程较长,因此治疗和康复需要的时间也较长,经积极治疗后可痊愈。患者需遵医嘱用药,保持治疗的信心,定期去医院复诊。
社交焦虑障碍可以自我克服治愈吗?
社交焦虑障碍较难自愈,一般无法通过自我克服治愈。
社交焦虑障碍通常在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发病,但只有少数社交焦虑障碍患者接受治疗,约80%的患者从未接受正规治疗。社交焦虑障碍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有不良影响,及早进行正规治疗,有利于病情恢复。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遵医嘱进行治疗。
症状
社交焦虑障碍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情绪、躯体、行为三个方面。
情绪症状
害怕处于被评价的状态。
担心陷入尴尬或出丑的境地。
对与陌生人互动或交谈有强烈恐惧。
担心别人会注意到自己看上去很焦虑。
害怕出现可能会令自己尴尬的身体变化,例如脸红、出汗或发抖。
避免做事或与人交谈,以免尴尬。
避免可能成为关注焦点的情况。
对预期即将举办或发生的活动或事件感到焦虑。
处于社交情境时感到过度紧张不安。
在社交后花费过多时间分析自己的表现,并试图找出自己在互动中的缺陷。
反复预期在社交环境中可能出现的负面结果。
躯体症状
脸红。
心跳加速。
发抖。
出汗。
肠胃不适、恶心。
呼吸困难。
头晕。
感觉大脑一片空白。
肌肉紧张。
行为症状
社交焦虑障碍患者还会出现一些行为上的症状,主要是回避行为,比如:
回避常见的社交情境,如上班或上学。
避免参加聚会和出去社交。
避免和别人发生对话。
回避眼神交流。
害怕、回避进入已经有人在的房间。
回避使用公共厕所。
儿童患者的症状
当处于社交情境下或者公开场合中,儿童患者常因过度担心被人关注或评价,害怕自己会出丑或举止窘迫。
由于在社交中体验到的更多是紧张与不适,因而常有退缩和回避行为,或变得极度依赖父母、抚养者,产生分离焦虑。
共病情况
社交焦虑障碍会和其他的精神疾病出现共病,比如其他类型的焦虑障碍、情感障碍、进食障碍和物质滥用障碍等。
其他类型的焦虑障碍
社交焦虑障碍是焦虑障碍的一个分型,其他类型的焦虑障碍,如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场所恐惧症,都有焦虑的核心症状。
社交焦虑障碍是否在固定场合发作,发作时的具体状态,社交焦虑障碍是否存在泛化等。这些情况都需要在确认共病情况时纳入考虑。
情感障碍
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是较为常见的与社交焦虑障碍共病的情感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的病程多迁延,可能引发抑郁情绪。
社交焦虑障碍共病情感障碍,可能会增加患者的自杀风险。
进食障碍
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因避免社交会尽量避免在别人面前进食,类似的行为习惯可能引起神经性厌食或贪食的进食障碍。
物质滥用障碍
社交焦虑障碍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对酒精或药品等物质的滥用问题。
病因
生物因素
社交焦虑障碍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焦虑障碍往往在家族中集聚发生,但目前尚不清楚其中有多少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有多少是由后天习得引起的。
大脑中被称为杏仁核的结构可能在控制恐惧反应中起作用。杏仁核过度活跃的人,可能存在恐惧反应过强的情况,从而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更强的焦虑感。
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功能亢进、5-羟色胺(5-HT)系统敏感性升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过度反应等,也可能是导致社交焦虑的因素。
心理因素
认知因素
过分关注和在意别人的评价,是本病的基本认知因素。
人格特质
具有不安全依恋特质的个体更易回避建立关系。
不安全依恋的特征表现为对关系的过分焦虑,对自己在关系中的表现或地位过分不自信,认为没人会真心爱自己,进入关系后不久就会选择逃离等。
社会环境因素
早期的负性经历
成年前的一些负性经历,可能会导致社交恐惧的发生,如父母婚姻冲突、儿童期被虐待等。
家庭教养环境不良
不安全的教养方式,可能会给处于发育期和学习期的个体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使个体形成回避性的应对模式。
高危因素
以下若干因素会增加社交焦虑障碍的患病风险:
家族病史:亲生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此病,则个体更有可能患上社交焦虑障碍。
负面经历:儿童期或青少年期遭受过戏弄、欺凌、排斥、嘲笑或羞辱。生活中的其他负性事件,如家庭冲突、创伤或虐待,也可能与社交焦虑障碍有关。
个人特质:面对新的情况或陌生人时,表现出害羞、胆怯、退缩的孩子可能有更高的患病风险。
新的社交场合或工作要求:社交焦虑障碍的症状通常始于青少年时期,但结识新朋友、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或进行重要工作演讲,也可能触发本病的首次发作。
具有会引起注意的外观或行为,如帕金森病引起的面部容貌变形,口吃或抽动症状、震颤症状及其导致的自我意识过强,均可能引发社交焦虑障碍。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若在过去6个月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感到焦虑和担心,建议尽快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焦虑情绪通常会导致紧张、易怒,问诊时详细描述能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
特别提醒:这种焦虑、担心可能导致睡眠问题,建议就医前充分休息,有助于保持精神状态稳定。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第一次注意到自己的情绪症状?
在哪些情境下会出现这种焦虑情绪或不适情况?
最严重的表现是什么?
还有其他心理或身体上的问题吗?
病史清单
有患有精神心理障碍的血亲吗?
是否伴有其他疾病?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最近有没有经历什么变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检查结果、脑CT检查结果、心理检查结果、脑电图检查结果、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激素检查结果、B超检查结果、心电图检查结果、眼动检查结果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焦虑类药:地西泮、劳拉西泮、丁螺环酮、坦度螺酮、氯硝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
抗抑郁类药:帕罗西汀、氟西汀、文拉法辛、阿米替林舍曲林米氮平多塞平、安非他酮、艾司西酞普兰
心境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盐、卡马西平、拉莫三嗪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利培酮、齐拉西酮
诊断
诊断依据
目前没有辅助检查或实验室检查可以直接确诊该疾病,患者可能需要做一些血液或尿液的化验来排除躯体疾病。
临床诊断需要结合心理量表,通过医生问诊来诊断。
医学诊断标准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
个体在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对于儿童来说,焦虑必须出现在与同伴交往时,而不仅仅是和成人互动时。
个体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现出来的焦虑症状可能导致负性的评价。
社交情况几乎总是能促发害怕或焦虑,主动回避或者带着强烈害怕或焦虑的感觉去忍受。
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社交情况和社会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威胁不相称,而且持续存在,至少6个月。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这种害怕及焦虑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或躯体疾病、精神障碍等。
鉴别诊断
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起病时间往往更早,从个体早期经历中即可形成,核心恐惧来自他人的拒绝、嘲笑或羞辱,恐惧场景更广泛,可据此与社交焦虑障碍相鉴别。
在自知力方面,社交焦虑障碍患者都能认识到自己的焦虑或担忧是不合理的,与回避型人格障碍也有所不同。
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是一种急性焦虑发作,发生时通常没有尴尬或窘迫的感觉,发作不可预测。
社交焦虑障碍发作时很少会出现头晕或呼吸困难等躯体症状。
强迫症
强迫症患者可能因为形成的强迫观念或害怕别人发现其强迫性动作,出现对社交场合的回避,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回避通常是惧怕社交,二者回避的原因不同。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会因避免创伤性重复体验而有回避行为,但该障碍有明确的创伤性事件作为前因,且回避的对象(场所、位置、人)通常与创伤经历有关。
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回避行为,一般是为了回避社交及其可能的负面后果,而非因避免创伤性重复体验而回避。
广场恐惧症
广场恐惧症患者焦虑的对象局限在人群、公共场所、离家旅行、独自行走、暴露于广场等空旷的场所,担心在公共场合会崩溃处于无助之中,恐慌不已。
与社交焦虑的不同点,在于在没有人、不涉及社交情境的时候也会焦虑,属于和广场这一处境相关的担心行为。
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患者也有回避社交、不想说话、情绪低落等行为。
抑郁障碍和社交焦虑障碍的区别在于,前者对人群中的社交没有恐慌行为,主要的回避原因通常是动力不足、不想和人交往、不想做任何事情等。
自评量表
早期筛查或自我诊断可以采用专用于测量社交焦虑障碍的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如果结果分数较高,建议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做进一步检查。
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
{"description":"国际专业量表","guide_page":true,"id":100167,"title":"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
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发表于1987年,专门用于评定社交焦虑/社交恐惧。使用方便,临床应用良好。量表包含“害怕/焦虑”和“回避”两个维度,需要分别从两个维度对情境进行评估,成年人群适用。
可根据最近3个月的情况,从两个方面对描述的情境进行评估:“害怕”指主观感受上的害怕/焦虑;“回避”指对所描述情况的回避次数,而不是这种情况发生的次数。
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由Watson与Friend于1969年编制,与社交焦虑障碍的症状表现密切相关。适用于一般人群,常用于大学生群体。
该量表共包含28个条目,用于评定测试者的社交回避倾向及身处社交场合时的苦恼感受。
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
{"description":"国际专业量表","guide_page":true,"id":100170,"title":"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
儿童可使用专业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进行测评。该量表由La Greca等于1988年编制,主要用于评估与社交焦虑相关的情绪、认知及行为,年龄较小不具有阅读能力的儿童,家长可以帮助儿童阅读,确保儿童明白每一项的意思,做出自己的选择。
量表共有10个条目,适用于7~16岁的学龄期儿童。主要涉及害怕否定、社交回避及苦恼体验两方面,由儿童自己评价自己的焦虑体验。
注意:测试结果仅供参考,并非临床诊断标准。具体需要由精神心理科医生进行诊断。
治疗
治疗目的
提高临床治愈率,关键在于彻底消除临床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恢复社会功能。
预防复发。
治疗原则
个体化治疗。
相应药物剂量逐步递增,尽可能采用最小有效量,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少,以提高服药依从性。
足量足疗程治疗。
尽可能单一用药,如疗效不佳可考虑转换治疗、增效治疗或联合治疗,但需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药物治疗可联合心理治疗增加疗效。
积极治疗与社交焦虑障碍共病的其他精神疾病,如物质依赖、抑郁障碍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代表药物: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氟西汀
该类药物是社交焦虑障碍的一线用药;疗效及耐受性好,对共病抑郁、惊恐、广泛性焦虑障碍或强迫症均有效。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
代表药物:文拉法辛、度洛西汀。
对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广泛性焦虑症、社交焦虑障碍均有效。
苯二氮䓬类
常用药物:氯硝西泮、阿普唑仑。
一般耐受良好,在某些患者中使用时要考虑药物依赖的可能及撤药反应。
β受体阻滞剂
常用药物:普萘洛尔阿替洛尔
通常用于控制严重持续的心悸,其他抗焦虑药物通常对该症状无效。对于表演前焦虑高度有效,可以在表演事件前1小时左右按需服用。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ls)
研究显示出高度有效性;但耐受性较差,且需要饮食限制。
对社交焦虑障碍共病抑郁、惊恐等有效;对于难治性患者可以尝试。
其他药物
有研究报道,加巴喷丁、丁螺环酮、安非他酮、托吡酯、普瑞巴林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等对社交焦虑障碍有效。
D-环丝氨酸被认为与暴露疗法联合使用对社交焦虑障碍有效。
用药提醒:由于社交焦虑障碍药物多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因此在服药后应避免驾驶及操作危险机械或仪器。处方药需凭医师处方拿药,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指临床医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应用心理学和医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和帮助患者改变行为习惯、认知应对方式等。
适合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心理治疗有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还有一些辅助的放松疗法也有帮助。
支持性心理治疗
通过倾听、安慰、解释、指导和鼓励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疾病,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治疗。通常由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实施。治疗重点为:
积极倾听。
引导释放情绪。
疾病健康教育。
鼓励,增强信心。
认知行为治疗(CBT)
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焦虑症最有效的心理疗法。在基于暴露的认知行为疗法中,患者可以逐渐适应、面对最担心的情况,提高应对能力,并建立应对焦虑的信心。治疗方法如下:
进行治疗性会谈
在全面系统的临床评估之后,医生会向患者提供正确关于疾病的知识,消除患者的错误观念,进行初步的心理教育。
焦虑是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心理反应,消除患者对精神病的误解,让患者了解焦虑症是完全可以治好的,对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识别应激源,明确治疗重点
早年经历的事件可能使患者对社交情境产生焦虑,如果采取不当的应对方式,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将引发更强的焦虑或抑郁情绪。
认识引起应激的因素、改变不良的应对方式,对减轻焦虑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呼吸控制法
为了打破恶性循环,缓和社交焦虑障碍症状的严重程度,减轻对焦虑的敏感性,增强承受力,可以采取呼吸控制法。患者应学习并掌握在焦虑发作时可以应对的技术。
质疑、挑战认知歪曲
社交焦虑障碍患者早年的生活经历可能逐步影响患者,使其形成了“社交情境是令自己恐惧的”一般信念,从而做出回避社交情境的行为。
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歪曲,其回避行为可以得到有效减轻。
对恐惧的情境与线索进行逐级暴露
伴社交焦虑障碍的患者,需要对恐惧的情境与线索进行脱敏,常用暴露法。具体治疗过程如下:
确定可实现的治疗目标,帮助患者确定构成社交恐惧的等级。
从适度暴露开始,让患者逐渐接近引发焦虑情绪的场合或对象。如症状严重或伴有躯体症状,则让患者了解过度担忧是没有理由的,并可配合放慢呼吸等方式让患者放松下来。
当患者适应某一等级的暴露后,可增加暴露等级,重复逐步适应特定场合或对象的过程。
继续增加暴露等级,直至患者能耐受相应场所或能与特定对象正常互动。
其他治疗
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包括呼吸放松训练和肌肉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的直接目的是使肌肉放松。在所有生理系统中,只有肌肉系统是我们可以直接控制的。
放松训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放松身体达到心理上放松,舒缓焦虑情绪。
社交技能训练
可以参加技能培训或角色扮演,以练习社交技能并获得与他人有关的安慰和自信。在社交环境中进行暴露练习,对改善社交焦虑的情况特别有帮助。
辅助疗法
按摩、瑜伽等放松锻炼作为辅助治疗,也可能对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有益。
预后
治愈情况
社交焦虑障碍较难自愈,其病程较长,因此治疗和康复需要的时间也较长。经积极治疗后可痊愈。
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发病,家庭环境不良,且共病情绪障碍者,预后不佳。
危害性
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有高度致残可能的精神障碍,它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在过去很大程度上被低估了。
本病患者发生抑郁障碍及其他情感障碍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3~6倍,如不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日常
个人护理
心理护理
放松自己,舒缓压力,多培养爱好、兴趣。
日常要注意情绪的变化,采取措施控制压力,增强心理弹性。
遇到压力事件时向家人朋友寻求支持,也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每天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自己强大的内心世界,树立自信心。
生活方式
多参加社会实践,有意锻炼自己的韧性。参加有益身心的活动,比如唱歌、集体舞蹈、旅游等,逐渐克服心理障碍,用自己的行动改变自己的心态。
尽量避免对焦虑的事情穷思竭虑,适当转移注意力。
学习处理具体生活问题的技巧,减少引起焦虑的现实因素。
睡眠及饮食护理
注意饮食卫生,注重营养均衡。
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生鱼片、冷饮等生冷食物,以免肠胃不适。
避免摄入巧克力、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食物。
适当多吃全谷物,如燕麦、小米等,以及新鲜绿叶蔬菜、水果、坚果(少量)等富含钾元素的食物,后者可有效稳定血压,舒缓心情。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若有进食障碍或睡眠障碍,及时到医院就诊。
家庭护理
患者需要家人和社会的帮助、鼓励和包容。
家属可以带领、引导患者在实践中克服因恐惧、担心产生的焦虑,以及因此带来的回避行为。只有帮助患者回归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本病才能真正地康复。
预防
该病的预防重点在于青春期前的心理教育,以及对于高风险人群(有相关疾病家族史、有特定人格特质者)的早期识别。
对可能引起社交焦虑的因素有所意识,并针对性地进行社交技能练习。
社交能力不足的个体,对重要场合和活动可事先进行必要的准备,减少预期的紧张。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症状
病因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