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障碍
概述
以长期入睡困难或睡眠质量不佳为特征的睡眠障碍
由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引起
可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中医治疗
可到精神心理科、睡眠专科就诊治疗
失眠障碍是什么?
定义
失眠障碍又称失眠症,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满意度不足为特征的睡眠障碍,常影响个体日间生活功能的主观体验。
分类
失眠障碍一般可按照严重程度、致病原因、国际睡眠障碍第三版(ICSD-3)进行分类。
按严重程度分类
轻度失眠障碍。
中度失眠障碍。
重度失眠障碍。
按致病原因分类
原发性失眠障碍。
继发性失眠障碍。
按国际睡眠障碍第三版(ICSD-3)分类
短期失眠障碍,出现失眠症状的时间不超过3个月。
慢性失眠障碍,出现失眠症状的时间在3个月以上,一周超过3次。
其他失眠障碍,即不符合短期失眠障碍和慢性失眠障碍。
发病情况
失眠障碍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大约每100个人中就有10人至20人患有失眠障碍。
有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100个人中有43个人一年中有过失眠,女性患有失眠障碍的风险略高于男性。
为什么会得失眠障碍?
引起或促发失眠障碍的因素众多。常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如饥饿、疲劳等;心理社会因素,如工作繁重压力大、发生了悲伤或失望的事等;环境因素,如睡眠环境嘈杂、光照过强等。
得了失眠障碍挂什么科?
失眠障碍属于精神心理科。若医院开设有睡眠专科,可到正规医院的睡眠中心或睡眠门诊就诊。如果没有睡眠专科,也可以到神经内科就诊。
下半夜失眠是怎么回事?
下半夜失眠说明睡眠质量不佳,存在早醒,可能与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睡眠时间开始减少,老年人可能容易出现早醒现象。另外,更年期内分泌紊乱,也会导致失眠早醒。病理性因素如常见的神经衰弱、抑郁症等,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失眠早醒的现象。
吃什么食物能治疗失眠?
食物对失眠没有治疗作用,重要的是营养充足和均衡,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低脂、低糖、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进行适当的运动,减轻工作生活压力,合理安排生活,对失眠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失眠饮食调理的效果不佳,要到正规医院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遵医嘱治疗。
失眠吃什么中药?
失眠可以吃的中药包括酸枣仁、龙胆泻肝丸归脾丸等。
酸枣仁具有养心、补肝、安神的作用,适用于失眠患者有虚烦、心悸、多汗、口渴等表现。
龙胆泻肝丸适用于失眠患者有急躁易怒、多梦、头晕头胀、耳鸣、眼睛红、口干、口苦等表现。
归脾丸适用于失眠患者有心悸、乏力、头晕、健忘、面色苍白、大便不成形等表现。
症状
失眠障碍中持续睡眠时间过短、早醒以及入睡困难三个主要症状,以入睡困难最多见,其中大概有50%的患者同时表现出两个及以上的症状。
主要症状
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表浅和早醒,有些表现为睡眠感觉缺失,通常以上情况并存。
总体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
对失眠产生越来越多的恐惧,及对失眠所致后果的过分担心,常常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久治不愈。
睡觉前,感觉紧张、担心、焦虑更加明显;早上,感到身心交瘁、疲乏无力。
常借助服药来应对自己的紧张情绪,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物会导致药物依赖,情绪不稳。
其他症状
睡了一晚后感觉不舒服。
白天疲倦或困倦。
烦躁,沮丧或焦虑。
难以专心,专注于任务或感到难以记忆。
出现错误或事故的概率增加。
对睡眠产生持续担忧。
并发症
长时间失眠可引起心理健康方面问题和精神障碍,例如抑郁症,焦虑症或药物滥用。
病因
生物因素
生理因素,如饥饿、过饱、疲劳、性兴奋等,都可能引起或促发失眠障碍。
心理社会因素
当有应激刺激或内心冲突时,会引起个体的情绪波动,可能导致原有的睡眠模式被改变,常见的因素有:
人际关系冲突或心理冲突。
生活发生重大改变(结婚、离婚、生小孩)。
工作繁重或事业面临重大转变。
突然发生非常失望或非常害怕的事件。
失眠者常常对健康要求过高,过分关注。
环境因素
如环境嘈杂、光线太亮、噪音过大、太冷或太热、空气污浊、居住环境拥挤或突然改变睡眠环境等都可能会引起失眠。
风险因素
偶尔的失眠是正常的,几乎每个人都会有失眠的时候,但有以下因素的人失眠的风险更大。
女性:月经周期和更年期的激素变化可能起一定作用。在围绝经期,盗汗和潮热经常影响睡眠,引发失眠。
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由于睡眠方式和健康状况的变化,失眠的风险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患有精神疾病或有其他躯体疾病:影响心理或身体健康的许多问题都会破坏睡眠。
存在较高压力水平:压力大可能会导致暂时性的失眠。较大的压力或长期的压力会导致慢性失眠。
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在出差或旅行中可能会破坏原有的睡眠-觉醒周期;频繁夜班也可能使睡眠节律改变,导致失眠障碍。
其他因素
不良睡眠习惯:睡前有过于刺激(如喝咖啡、剧烈运动、抽烟等)和破坏睡眠规律的行为(如白天躺在床上的时间过多、午睡过长等)都会引起失眠。
使用药物或饮酒:长期使用安眠药物可能会加重睡眠紊乱的程度;突然停用精神类药物、滥用精神兴奋剂、过量饮酒均会引起失眠。
特殊的睡眠障碍:如不宁腿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睡眠障碍也会引起失眠。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以下症状持续两周及以上时,请及时就医。
难以入睡、维持睡眠困难或早醒,清晨感到身心交瘁,疲乏无力。
睡眠时段失眠,而在应该清醒的时段出现嗜睡。
早醒,并且醒来之后很难再次入睡。
因为失眠感到焦虑烦躁、情绪低落,影响正常生活。
睡眠专科
若医院开设有睡眠专科,可到正规医院的睡眠中心或睡眠门诊就诊;如果没有睡眠专科,也可以到神经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失眠障碍不及时诊治可能会引起躯体、精神产生其他疾病,出现症状建议尽早就医进行正规治疗,不要自行用药。
特别提醒:出现失眠障碍的原因有可能是精神心理因素,建议就医前充分休息,有助于保持精神状态稳定。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失眠有多长时间了?
晚上完全睡着的时间有多少?
白天是否有疲劳或全身不适、注意力、记忆力减退?
醒得早吗?醒来后还能继续入睡吗?
病史清单
有患有精神心理障碍的血亲吗?
患过任何精神心理方面疾病吗?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最近有没有经历什么变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睡眠检查:多导睡眠监测、睡眠脑电图检查
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B超检查
其他检查:心理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苯二氮䓬类药:地西泮、劳拉西泮、氯硝西泮、艾司唑仑
非苯二氮䓬类药:右佐匹克隆、佐匹克隆、唑吡坦、扎来普隆
镇静类抗抑郁药物:曲唑酮、米氮平、氟伏沙明、多塞平、阿米替林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褪黑素缓释片、雷美替胺
诊断
医生通过主观评估方法与客观评估方法进行检查并诊断。
主观评估方法
临床症状,如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中是否有异常行为等。
诱发因素,如疾病影响、药物使用、情绪波动等。
客观评估方法
体格检查。
睡眠评估量表(如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等)、睡眠日记。
多导睡眠图等。
医学诊断标准
目前对失眠障碍通常采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和《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3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ICSD-3)进行诊断。
DSM-5
A.主诉对睡眠数量或质量不满意,伴有下列1项或更多相关症状。
入睡困难(儿童可以表现为在没有照料者的干预下入睡困难)。
维持睡眠困难,其特征表现为频繁地觉醒或醒后再入睡困难(儿童可以表现为在没有照料者的干预下再入睡困难)。
早醒,且不能再入睡。
B.该睡眠障碍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教育、学业、行为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C.每周至少出现3晚睡眠困难。
D.至少3个月存在睡眠困难。
E.尽管有充足的睡眠机会,仍出现睡眠困难。
F.失眠不能用其他睡眠-觉醒障碍来更好地解释,也不仅仅出现在其他睡眠-觉醒障碍的病程中(例如发作性睡病、与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异常睡眠)。
G.失眠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
H.共存的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不能充分解释失眠的主诉。
ICSD-3
必须满足标准A-F。
A. 患者、患者父母、照顾者观察到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者多种症状。
入睡困难。
睡眠维持困难。
比期望的起床时间更早醒来。
在适当的时间不肯上床睡觉。
难以在没有父母或者照顾者的干预下入睡。
B. 患者、患者父母、照顾者观察到患者因为夜间睡眠困难而出现以下一种或者多种症状:
疲劳或缺乏精力。
注意力、专注力或者记忆力下降。
在社交、家庭、职业或学业等功能损害。
情绪易烦躁或易激动。
白天嗜睡。
行为问题,比如多动、冲动或攻击性。
驱动力、精力或动力缺乏。
易犯错或易出事故。
对自己的睡眠质量感到忧虑。
C. 这些睡眠和觉醒的异常不能完全被不合适的睡觉机会(比如充足的睡眠时间)或者不合适的睡眠环境(比如黑暗、安静、安全、舒适的环境)所解释。
D. 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白天症状至少每周出现3次。
E. 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白天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
F. 这些睡眠和觉醒困难不能被其他的睡眠障碍更好地解释。
自评量表
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
由Morin等人于1993年编制,用于测评最近2周自我认知到的失眠症状,针对性地评估了失眠严重程度,简单便捷,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中。
量表共有7个项目,每个项目的评分从0~4分共5个等级,分数越高表示失眠症状越严重。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由匹兹堡大学精神科医生Buysse等人于1989年编制,用于睡眠障碍患者、精神障碍患者评价睡眠质量,也适用于一般人睡眠质量的评估。
量表用于评定被试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
该量表共有10个条目,分别评价了被试者1个月内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不高、睡眠不足或觉醒不够、睡眠时间、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早醒、多梦或梦魇、夜惊、服药情况、睡眠态度和失眠后生理心理反应等10种失眠相关症状及严重程度。
每个项目分1~5分共5级评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最低得分10分,最高50分。
该量表对全国不同地区、不同职业及教育水平的共13273名正常人的睡眠进行标准化评定,取得不同年龄段常模。
在国内研究中一般认为,单项评分≥3分和(或)总分≥23分被认为高分特征,认为存在睡眠相关问题。
Epworth嗜睡量表(ESS)
失眠障碍的患者晚上的失眠可能会引起日间的嗜睡,可以通过Epworth嗜睡量表作出半客观的评定。Epworth 嗜睡量表又称Epworth日间多睡量表,用来评定白天过度瞌睡状态。
评分一共有24分。评分>6分提示瞌睡,评分>11分则表示过度瞌睡,评分>16分提示有危险性的瞌睡。
斯坦福嗜睡量表(SSS)
是一种快速、简便的评价警觉的一种工具。通过记录全天不同时间的"嗜睡程度"来发现患者的警觉模式。量表分为7个分值等级,患者按照自己的感觉对此进行评分。
操作简单并可反复进行。有研究表明,该量表得分越高,提示病情越重。SSS表可用于初筛诊断,也为患者进一步确诊提供帮助。
鉴别诊断
继发性失眠
大部分失眠都是继发性失眠,即由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躯体疾病或精神心理疾病(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以及酒、茶、咖啡和药物的作用等造成。
失眠障碍属于原发性失眠或单纯性失眠,没有上述这些导致失眠的明显原因。
偶尔失眠
失眠障碍每周至少3个晚上失眠,且至少持续3个月。
偶尔失眠是由于入睡前情绪波动或入睡时思虑过多导致的失眠。这类失眠通常是偶尔的,有明显诱因。如果是没有明显原因的失眠,只要是非持续性的,也不能诊断为失眠障碍。
治疗
一般治疗
首先明确病因。
了解失眠的特点和规律。
调整和改善睡眠环境、调整作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规律进餐,睡前不要过度进食,避免喝茶、咖啡、饮酒、吸烟,睡前3小时避免过度运动。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治疗原则
在病因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睡眠卫生教育的基础上酌情给予药物治疗。
个体化。
按需、间断、适量给药。
疗程一般不超过4周,超过4周应每月评估。
门诊动态评估。
首选依赖性低的药物,合理撤药。
特殊人群不宜给药等。
常用治疗药物
苯二氮䓬类
代表药物:阿普唑仑、艾司唑仑、氯硝西泮等。
这类药物应用广泛,但有一定依赖性,有一定的抑制呼吸作用,对于有严重躯体疾病者慎用。
注意事项:用药期间不宜饮酒。有胎儿致畸作用,孕妇禁用,哺乳期妇女应慎用。突然停药可能发生撤药症状(如病情恶化、失眠、呕吐等),应逐渐减量。严重的精神抑郁患者用药可能使病情加重,甚至产生自杀倾向,应采取预防措施。
第三代镇静催眠药
近些年来,临床上逐渐提倡选用第三代镇静催眠药,代表药物:唑吡坦、扎来普隆和佐匹克隆(简称3“Z”)。
该类药物具有成瘾性小,不抑制呼吸,半衰期短的优势。
该类药物起效快,应在睡前服用,若要使之快速起效,应空腹服用。
对于一些伴有情绪不良的患者,也可选用小剂量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如曲唑酮、米氮平等。
注意事项:尽管应用催眠药可暂时性缓解失眠障碍,但长期应用可导致依赖、作用丧失和药源性失眠。突然撤药或快速减小用量可引起撤药症状。对于存在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用药可增加发作次数、时间及严重性。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近年来研究发现,褪黑素分泌减少可能与睡眠障碍有关。
阿戈美拉汀为MT1、MT2受体激动剂,5-HT2c受体拮抗剂,具有抗抑郁、抗焦虑、调整睡眠节律和生物钟的作用。
通常用于治疗伴有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可以改善抑郁相关的睡眠质量、睡眠连续性及缩短入睡潜伏期有效。
注意事项:肝炎患者禁用,服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指标。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原则在于帮助患者妥善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矛盾,理解睡眠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消除对失眠的焦虑和恐惧。
认知-行为干预疗法
研究表明,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有效改善睡眠,通过改变对睡眠的不合理认知,纠正错误的睡眠习惯来改善症状。方法如:
刺激控制疗法。基于条件反射原理,指导患者建立正确的睡眠与床及卧室环境间的反射联系,建立稳定的睡眠觉醒规律。
睡眠限制疗法。减少夜间卧床觉醒时间,不在床上玩手机,同时限制白天午睡时长,使卧床时间尽量接近实际睡眠时间。
放松训练。
重建睡眠相关信念,调整对睡眠的态度,不过分关注睡眠,不强迫入睡,不把问题归咎于失眠。
睡眠卫生教育。通过对睡眠习惯和睡眠卫生知识的指导,减少或排除干扰睡眠的各种情况,以改善睡眠质量。
心理教育
针对诱发失眠因素,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减少患者对疾病的焦虑和恐惧,使患者增加自信心。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睡眠卫生指导,制定个体化的作息时间表,帮助患者养成正确的睡眠习惯。
其他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关于睡眠障碍的辨证论治颇为丰富,从5个方向对失眠进行了辨证论治,从五脏论治、精神情志论治、昼夜节律论治、心肾相交论治和肝脾论治。每个方案均有其对应的病症,应去专业的医院就诊,由医生诊断治疗。
物理治疗
经颅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等,可通过电流或磁信号刺激大脑神经,从而改善病情。
辅助疗法
一些辅助疗法可帮助改善病情,如正念冥想、太极、瑜伽、按摩、针灸、穴位按压等。
预后
治愈情况
短暂性、境遇性失眠,经适当治疗可自愈。由躯体疾病所引起的失眠障碍随原发病的治愈也会随之治愈。
失眠作为大多数精神疾病的症状之一,可随疾病的康复而消失,但有少数原发性失眠、慢性失眠、顽固性失眠,经多种药物治疗或其他非药物治疗仍效果欠佳,预后较差。
失眠障碍的复发性较高,常在停止治疗后6个月复发。良好的生活、睡眠习惯有助于预防复发。
危害性
长期慢性失眠可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失眠还会影响免疫系统,导致抵抗力下降。
失眠障碍也会对情绪造成影响,调节情绪的中枢在夜间处于休息的状态,如果休息不好,情绪调节可能出现问题,导致白天情绪不稳定、暴躁、易怒。
在工作或学校中集中注意力困难,表现较差。
开车时反应时间变慢,发生事故的风险更高。
对于儿童来说,夜间生长激素分泌增加,失眠障碍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对于女性来说,睡眠障碍将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导致容颜衰老。
对于老年人来说良好的睡眠非常重要。如果睡不好觉,会加速痴呆的发生。
日常
个人护理
积极治疗躯体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
制定个体化的作息时间表,维持治疗和休息的平衡。
及时缓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愉快事件造成的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
改善居住环境,避免居住在嘈杂、空气污浊的环境。
避免过度饮酒、饮用浓茶和咖啡,遵医嘱使用药物。
积极从事有益的文体活动,减轻工作或学习压力。
定时睡觉、定时起床、定时运动,有规律生活,促进身心放松,进而改善睡眠。
患者家属
家人应多理解安慰患者,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家人应帮助患者调整饮食,减少兴奋性食物摄入,如咖啡、浓茶等,养成良好的生活及睡眠习惯。
预防
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心情愉悦。
正确认识睡眠障碍的本质,缓解失眠造成的心理压力。
解除自己“身患重病”的疑虑,从事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
及时缓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良情绪。
避免频繁的倒班工作。
尽量避免压力过大。
积极治疗躯体疾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症状
病因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