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甲癖
概述
长期反复地啃咬指甲导致指甲变形或诱发甲沟炎的强迫症
主要表现为反复啃咬指甲导致指甲过短、变形,下颌前突,齿列不齐等
以纠正不良习惯为主要治疗方式,必要时应用药物治疗
儿童患者有可能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好转
定义
咬甲癖是与精神、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损伤有关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皮肤病。
患者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啃咬指甲的强迫行为。
长期反复啃咬指甲会对甲母质、甲床、甲板、甲周皮肤损害,也可造成牙龈损伤等口腔问题。
3~4个月后的婴儿生理上有吮吸要求,常自吮手指尤其是拇指以自慰,多随年龄增长而消失。
发病情况
咬甲癖多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
咬甲癖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但是有些人会在成年后持续或开始这种习惯。
病因
致病原因
3~4个月后的婴儿一般在饥饿、睡前或感觉寂寞时,可出现吮拇指癖和咬指甲癖,以满足生理的吮吸需求,随年龄增长吮吸手指现象会逐渐消退。
但有时儿童可因心理上得不到满足而精神紧张、恐惧焦虑,或未获父母充分地爱,又缺少玩具、音乐、图片等视听觉刺激,孤独时便吮拇手指或咬指甲自娱,渐成习惯,直至年长时尚不能戒除。
焦虑和压力是成人常见的咬甲癖原因,患者可能会通过咬指甲来减轻紧张情绪。
咬甲癖往往呈现家族聚集现象,有研究表明其发病原因可能和遗传因素相关。
症状
主要症状
咬甲癖是以长期、反复和不自觉地啃咬指甲为临床特点,通常在儿童或者成人紧张焦虑和不安的情况下发生。
患者可通过啃咬指甲缓解不良情绪或者在啃咬过程中平复情绪。婴儿可满足对吮吸的生理需求。
咬甲癖往往对患者皮肤、口腔和社交等方面造成不良健康影响。
皮肤
长期咬指甲可能会导致指甲畸形,如指甲过短、变形、变薄、断裂等。
反复啃咬指甲还可能导致指甲周边皮肤感染,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甲沟炎症状。
口腔
咬甲习惯也会引起口腔问题,如牙咬合不正、牙龈和黏膜损伤、口腔溃疡和口角炎等。
儿童长期咬甲行为影响牙齿、牙龈及下颌发育,致下颌前突、齿列不齐,妨碍咀嚼等。
焦虑和自卑
因指甲损伤影响美观等因素,咬甲癖的患者更容易感到社交焦虑和自卑,如不愿意握手等。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科
长期咬指甲的习惯已经影响正常生活,应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医。
皮肤科
如导致严重的指甲变形,甲周皮肤红、肿、热、痛等,应及时前往皮肤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如果无法区别是否达到咬甲癖的诊断标准,也应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进行诊断。
若由于咬指甲的习惯影响正常工作、生活或引起疾病,需要向医生特别说明。
建议就医前充分休息,调节情绪,有助于保持精神状态稳定。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第一次注意到自己或孩子的咬指甲习惯?
咬指甲习惯持续多久了?
在哪些情景下会出现不自觉地咬指甲?
双手损伤情况如何?
病史清单
有患有精神心理障碍的亲属吗?
是否伴有其他心理障碍,如强迫症等?
最近有没有特别的经历、变故或使心理压力过大的事件?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脑CT、磁共振(MRI)。
专科检查:心理量表评估。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会有以下病史或性格特征,但病史并不是诊断必须。
家族中有人有类似病史。
有强迫症等精神心理障碍病史。
近期有导致精神压力变大、情绪紧张的事件发生。
症状
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自觉习惯性地咬指甲,可造成指甲皮肤和口腔等损伤。
当紧张、焦虑、压力过大时,可加重或诱发咬指甲行为。
辅助检查
常规检查
如血常规、血生化等,但并不是必须进行,主要是为了了解机体状态。
专科影像学检查
如脑部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EEG)、头颅CT等。
主要目的是检查脑部是否有器质性、占位性病变。
心理量表评估
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
常用量表有强迫症状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等。
目前关于咬甲癖的诊断标准较多,临床上一般采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的标准将咬甲癖归类为“其他特定的强迫症和相关疾病”子类别。
鉴别诊断
根据特征性的甲改变,观察患者不自觉的咬甲习惯可以确诊,通常不需要特殊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目的:改善不良行为,减少指甲皮肤口腔等损害。
治疗原则:以行为疗法为主,药物疗法不是必要的。
心理治疗
行为疗法
记录咬甲情况:成人患者可记录咬甲的频率和情况,帮助患者了解咬甲行为的模式和触发因素。
替代行为:对有吮拇指或咬指甲习惯的年长儿童,若用反复提示或打骂讽刺,甚至在手指上涂抹苦药等方法可能导致症状更加严重。家长可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例如拿小球、拿小玩具、做各种有趣的手工劳动等。
健康行为培养:采用一些健康行为来代替咬甲行为,例如洗手、修剪指甲等。
放松疗法
咬甲癖通常与焦虑、紧张和压力有关,因此放松疗法可以帮助缓解这些情绪问题。
深呼吸:深呼吸可以减轻焦虑和紧张感。尝试每天练习数分钟的深呼吸,以帮助放松身心。
渐进性肌肉松弛:这种技术通过逐渐收紧和放松肌肉来减轻身体紧张感。可以通过练习来学习这种技术,或者借助指导音频。
冥想:冥想可以帮助减轻焦虑和压力。可以使用冥想应用程序或借助指导音频来学习冥想。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通常不是首选和必选治疗方式。
对于有咬甲癖严重影响健康和生活的人群,可以酌情使用药物治疗,目的是减轻紧张、焦虑的情绪。
如帕罗西汀、β受体阻滞剂可以缓解焦虑、抑郁情绪。短期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BZDs)对缓解患者的焦虑有帮助。
使用药物时要结合心理治疗,且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预后
治愈情况
咬甲癖往往不发生严重的功能损害,如不影响正常生活,也往往不选择接受治疗。
对于症状严重并明显影响正常生活的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预后良好。儿童患者,早干预早治疗往往效果更好,并且往往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
危害性
生理健康:损伤指甲和皮肤、导致感染、口腔健康牙齿发育等问题。
影响学业:由于咬甲癖常见于儿童患者,其不良习惯会导致患者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降低,从而影响患者的学习、生活状态,甚至产生自卑情绪。
社交障碍:由于咬甲癖可能导致指甲和周围皮肤的损伤,因此可能会影响个人的外观和自信心,从而影响社交活动。
心理健康:咬甲癖通常与情绪问题有关,如焦虑、紧张和压力。长期存在的咬甲癖可能导致个体产生负面的心理压力。
日常
日常管理
合理膳食,营养均衡。
成人患者应注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作息规律,不熬夜、不酗酒、不吸烟等。
家长应与儿童多沟通,多陪伴。
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学会自我调节,转移注意力。
预防
调整心态,面对压力时尽量保持轻松愉快、积极乐观的情绪。
家长应在生活中给予儿童关爱及陪伴,多多沟通,帮助其排解不良情绪,避免产生抑郁、焦虑、孤独情绪。
减少不良心理刺激,有负面经历的个体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