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状耳
概述
杯状耳是指耳廓上1/3向前下方倾倒并卷曲的先天性外耳畸形
耳廓前倾、卷曲、变小、位置低,且形如杯状
为第1、2鳃弓发育异常所致
包括早期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定义
杯状耳是指耳廓上1/3向前下方倾倒,边缘卷曲呈圆形,状似酒杯。其外形介于招风耳和小耳之间,体积较正常耳朵稍小,发生于双耳较为多见,可左右不对称生长。轻者只是耳廓自身折叠,重者可遮挡外耳道口,甚至卷曲呈管状。
杯状耳出生时即存在,是第1、2鳃弓发育异常所致,为一种先天性外耳畸形,与家族遗传有关,也可能是胚胎发育期受到疾病和药物作用,造成胎儿外耳发育障碍。
分类
根据耳廓畸形特征分类
A型:接近正常或健侧大小。
B型:小于正常或者小于健侧,但对耳轮及其上脚部分显现,耳轮环缩。
C型:轮廓明显小于正常或健侧,耳廓上部结构不清,耳轮卷曲明显。
根据严重程度分类
I型:畸形最轻微,仅涉及耳轮,对耳轮形态,表现为对耳轮不明显、耳舟扁平或耳廓上1/3轻度下垂。
Ⅱ型:杯状耳已经出现耳轮、耳舟结构不全,主要是软骨或皮肤的面积不足,导致耳轮周缘环缩,因此称为环缩耳。其中,只有环缩,对耳轮上脚还未完全消失者称为Ⅱa型;而环缩严重,杯状卷曲更为明显者称为Ⅱb型。
Ⅲ型:是最为严重的杯状耳,即为重度杯状耳,耳廓管状卷曲,前倾、下垂,常常伴有耳廓位置低下,合并外耳道狭窄。
发病情况
据最新统计,我国珠三角地区新生儿出生时耳廓形态畸形的发生率为57.46%,杯状耳约占先天性耳畸形的5.2%。
病因
杯状耳的病因主要是遗传基因突变、孕期母亲用药或患病等对胎儿耳部发育造成影响。
致病原因
杯状耳属于先天发育畸形,是基因异常或胚胎发育期出现异常,是第1、2鳃弓发育畸形所致。
遗传:家族中有同种疾病多发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环境因素导致胚胎发育遗传:在母亲怀孕期间,处于耳廓发育阶段,如有感染史、服药史及接触放射线或有毒物质等,有可能导致耳廓发育异常,出生时表现出杯状耳畸形。
发病机制
耳廓在胚胎第3周开始由第1鳃弓和第2鳃弓发生,第6周初具雏形。由于耳廓的各个部分如耳屏、耳垂、对耳轮、对耳屏等是从两个鳃弓上6个分离的小丘状结节为中心,经过隆起、融合卷曲而成,所以其外形可以有很大的变异。
在胚胎三个月内受遗传因素、药物损害或病毒感染,均可影响耳廓发育致出现畸形,病变位置可随外耳从颈部到头外侧前移过程发生变化。第1鳃弓与第2鳃弓相互融合紊乱,可表现在耳廓的大小、位置和形状三方面的异常。
症状
杯状耳可表现为耳廓前倾、卷曲、变小、位置低,且形如杯状。伴有外耳道、中耳及颌面部畸形,可出现听力下降、呼吸和吞咽障碍等症状。
主要症状
耳廓卷曲
杯状耳患者在出生时即可发现耳廓上1/3向前下卷曲,可表现为轻微折叠状态,完全内收呈酒杯样,甚至完全内卷为管型,部分能盖住外耳道口。
耳廓前倾
有时卷曲的耳廓向前方倾斜,与头颅侧面夹角增大。
耳廓小
当耳廓发生卷曲后,其体积和外形多较正常耳稍小。
耳廓低位
如耳廓在胚胎期发育过程中,从颈部到头外侧的迁移停滞,可呈现耳廓位置较正常人偏低的现象。
其他症状
听力下降
常见于先天性外耳道狭窄或闭锁、中耳发育畸形、分泌性中耳炎等。
呼吸、吞咽障碍
在颌面部的发育畸形造成下颌骨短小、舌被推向后下,以及上下颌错位和舌运动受限时,也可呈现呼吸和吞咽障碍等症状。
常见于先天性小颌、腭裂、眼-耳-脊椎综合征等。
并发症
本病主要导致患者面部外观异常,通常不会出现并发症,但可能因此出现心理障碍及社交困难。
就医
就医科室
耳鼻喉科
如出生时即发现杯状耳畸形,建议积极到耳鼻喉科就医。
整形外科
当患有杯状耳畸形,不适合采用矫形器纠正时,可到整形外科就诊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注意保持耳廓清洁、干燥,取下佩戴的耳钉及项链等配饰,小儿需有家长陪同。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是单侧还是双侧?
除发现耳廓呈现杯状耳畸形外,是否有听力下降、吞咽及呼吸障碍等症状?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患杯状耳或耳廓畸形的血缘亲属?
母亲在怀孕期间,特别是前3个月是否患有感染性疾病或服药?
母亲在孕期是否接触有毒物质或受到放射性射线照射?
母亲在孕期是否患有内分泌失调、维生素缺乏及营养不良?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耳内镜检查
颞骨CT、磁共振检查
听力学检查
诊断
杯状耳的诊断主要依靠医生对患者耳部形态的观察、听力测试,有时需要进行的遗传检测。
诊断依据
病史
家族中有耳廓畸形的血缘亲属。
母亲在怀孕期间,特别是妊娠前3个月患有感染性疾病或服药。
临床表现
症状
出生时即发现耳廓上1/3向前下卷曲,形如杯状。
体征
卷曲的耳廓可同时前倾,部分病例会遮挡外耳道口。
耳廓体积变小、位置较正常人偏低,可伴随颌面畸形。
辅助检查
耳内镜检查
通过耳内镜观察是否存在外耳道狭窄及闭锁,判断外耳道形态和鼓膜状态,辨别可能存在的中耳积液。
常见的疾病包括先天性外耳道狭窄和闭锁、分泌性中耳炎等。
检查前需要保持外耳清洁,但无需自行清理外耳道,避免损伤影响检查过程和结果。
颞骨CT、磁共振检查
通过颞骨CT和磁共振可对外耳道、中耳及内耳的结构畸形和病变进行清晰的显示,以此判别可能伴随的发育异常和疾病类型。
常见于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先天性中耳畸形、大前庭水管等。
检查前需取下身上佩戴的金属物品,如有植入物需在检查前告知医生。
听力学检查
通过对患者听力情况的鉴定和评估,可判断听力损失的类型和程度,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支持。
包括音叉试验、纯音测听、声导抗、言语测听、耳声发射、听性脑干诱发反应等。
低龄儿童检查时可能需服用短效镇静剂,一般较为安全,不会对智力和机体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诊断标准
出生时如发现耳廓上方1/3向前下方向卷曲即可基本明确诊断,如呈现酒杯状则疾病特征更为明确。
鉴别诊断
猿耳
相同点:均为耳廓的先天性发育畸形。
不同点:耳廓上缘与后缘交界处出现一向后的三角形突起,如猿耳之耳尖,故得此名。
招风耳
相同点:均为耳廓先天性发育畸形。
不同点:耳廓向前倾斜,颅耳角增大达150°或150°以上,对耳轮和三角窝消失,舟状窝失去正常形态,耳廓上部扁平,而非卷曲。
小耳
相同点:均为耳廓先天性发育畸形。
不同点:耳廓形态、体积及位置均有不同程度的畸形,可表现出耳廓软骨和皮肤大部分缺损,但不以耳廓上方卷曲为特征。
治疗
治疗目的:延长扩大耳轮、矫正耳廓正常外形。
治疗原则: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个性化的矫治措施。新生儿期杯状耳,可积极采用非手术治疗进行早期干预。早期非手术治疗未能完全矫正者,则待患者年龄适宜时再行手术矫形治疗。
非手术治疗
耳廓矫正器治疗
适宜用于新生儿期至出生后3~6个月的杯状耳患儿。
对于新生儿耳廓畸形,可先观察2~3周,如无自愈倾向则可开始佩戴,平均治疗时间为6~8周,佩戴年龄越晚、耳畸形越复杂,则需要佩戴的时间越长。
此非手术治疗可作为术前准备,以减少手术去皮、植皮的创伤。
本方法家长接受度较高,是一种简单、有效、并发症少、费用适中和无创性的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修复和矫形是杯状耳治疗的主要方式。
适应证
6岁以上的杯状耳患者,有意愿改变耳廓外形者,排除禁忌后可手术治疗。
禁忌证
患有传染病、心理和精神疾病,以及凝血功能异常或服用抗凝药者不推荐积极手术。
哺乳期、月经期和妊娠期女性,亦不适合立即手术。
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慢性疾病且未得到有效控制者,需在满足手术治疗条件时择期手术。
瘢痕体质者也不适合手术。
手术方式
需根据病情程度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以获得相对较好的治疗效果。
轻中度杯状耳
“双旗帜瓣”法:可增加耳软骨面积,舒展外耳轮,改善耳廓卷曲。
耳轮脚V-Y推进法:可提升耳廓高度,尤其适用于耳廓上部轻度下降者。
软骨管法:可改善耳廓前倾畸形,避免复发,同时重建对耳轮,但不能明显改善耳廓下垂畸形,且术后双耳大小常不对称。
放射状切开法:可有效增加耳轮面积,缩小耳甲腔,矫正耳廓前倾,使上耳廓1/3结构得到体现。
“Z”成形法:延长耳廓软骨,提升耳廓的垂直高度,能有效松解并矫正耳廓上缘的卷曲畸形。
健侧耳廓复合组织游离移植法:缩小健耳周径的同时,增大患儿周径,使双耳大小基本对称,该术式常与软骨管法联合应用,分两期矫正轻、中度杯状耳畸形。
重度杯状耳
按照耳甲腔型小耳畸形进行耳廓再造。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Tanzer法、Brent法、Nagata法、皮肤软组织扩张联合自体肋软骨支架移植法等。
术后注意事项
应避免揉搓和挤压术耳,并保持术耳干洁。
术后不要自用抗凝药,拆线后可涂抹祛疤药膏,减轻术后瘢痕形成。
术后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宜选择易于咀嚼、吞咽、消化、吸收的松软食物。
术后短期避免剧烈活动,降低流汗导致术区感染发生的风险。
预后
杯状耳经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听力和外观,提高生活质量。
治愈情况
未治疗
杯状耳不会自行消退,如不治疗,杯状耳不会自愈,会长期存在。
治疗后
早期及时进行非手术矫形治疗,常可获得满意效果。如治疗时机延误、病情严重而不能恢复耳廓理想形态者,在6岁后行手术整复,也多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预后因素
出血、血肿:术区发生出血、血肿时可能与术中止血不彻底,以及与耳廓软骨血运障碍造成的组织坏死有关,会因此影响创面愈合及术区修复。一旦发现出血和术区有暗红色囊样隆起,需要积极就医诊治。
术后感染:术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术后术区污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能发生术后感染,有进展为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的风险,由此造成伤口延迟愈合、皮肤坏死及耳廓结构畸形。
外形不对称:当术中矫正过度或矫正不足,以及术后组织萎缩可造成双侧耳廓形态不对称。
危害性
杯状耳会影响患者外貌,部分患儿在进入学龄后,可能因此造成不自信,产生心理障碍。
日常
杯状耳患者,日常应注意定期检查听力、保护受影响耳朵、关注心理健康、参加康复治疗等。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都适宜食用,没有特殊要求和限制,以营养均衡,低脂、低盐、少辛辣为宜,可多食高蛋白、高纤维,且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
术后避免进食易发生过敏的食物。
生活管理
避免对耳朵进行频繁和过度揉搓,保持耳部干洁,远离过于寒冷或炎热的环境,如必须处于恶劣和污浊环境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减少不良环境因素对机体造成损害。
确保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机体抵抗力降低。
心理支持
接受健康教育,了解杯状耳的相关知识,纠正对疾病的困惑和心理障碍,树立积极治疗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实施治疗方案,避免情绪不稳定和心理压抑等情况对疾病治疗的负面影响。
运动管理
坚持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如感到身体不适,应及时停止。在运动过程中做好防护,减少耳部受伤。
病情监测
本病为组织结构畸形,不属于慢性疾病,一般成功完成矫治后,通常不需要进行病情监测。
随诊复查
无论采取何种手术方式治疗,都应在治疗期间、治疗后定期复查。如发生不适症状,还应及时随诊,以确定治疗后恢复是否良好、是否发生不良反应等。
预防
杯状耳属于先天性发育异常,有家族史者做好基因检测,母亲妊娠期应避免发生感染、放射,遵医嘱用药等。
可进行针对性遗传基因检测,预测可能发生的病变。
妊娠期尽量避免发生感染,如需用药应遵医嘱。
妊娠期需避免接触放射线和有毒物质。
孕妇需要戒烟戒酒。
孕妇应饮食均衡,适度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孕妇宜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