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力下降
概述
是指人体识别和消灭入侵病原微生物以及体内突变、衰老、凋亡细胞的能力减弱
可出现乏力、频繁感冒及发热、体重改变、月经不调等症状
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疾病等疾病因素,或精神因素等非疾病因素所致
明确病因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可缓解症状
定义
免疫力是人体识别“自己”和排除“非己”的生理反应。免疫力下降是指人体自身防御能力减弱,对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以及体内突变、衰老、凋亡的细胞进行识别和清除的能力下降。
免疫力下降为日常中的常见症状,可表现为乏力、频繁感冒及发热、体重改变、月经不调、伤口不易愈合、反复过敏等症状。
发生机制
慢性躯体应激(如熬夜、高负荷工作等)和长时间的心理应激(如抑郁、失眠等)可引起免疫力下降。目前认为应激时免疫功能低下主要与神经内分泌的变化有关,如过度释放的糖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
研究显示过度饮食也可降低免疫力。如高糖饮食可降低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减低免疫力。
表现
免疫力下降可表现为乏力、频繁感冒及发热、体重改变、月经不调、伤口不易愈合、反复过敏等症状。
症状特征
免疫力下降病情程度较轻时,患者仅可能表现为乏力,通常无明显其他症状。
免疫力下降病情程度严重时,患者还可出现发热、咳嗽、流涕、体重增加或降低、月经不调、伤口不易愈合等临床症状。
伴随症状
伴发热、盗汗、消瘦、淋巴结肿大等,多见于淋巴瘤。
伴发热、咽痛、鼻塞、流涕、全身酸痛等,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
伴发热、盗汗、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痛、食欲减退等,多见于肺结核。
伴发热、乏力、腹泻、体重下降、头痛、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等,多见于艾滋病。
伴头晕、头痛、颈项发紧紧、疲劳、心悸、视物模糊等,多见于高血压。
伴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口干、乏力等,多见于糖尿病。
原因
导致免疫力下降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疾病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所致,也可能是非疾病因素(如精神因素、生活因素、药物因素等)所致。
通常需要结合免疫力下降的特征,如严重程度及伴随症状等,同时结合各种检查手段,综合分析免疫力下降的原因。
疾病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
一些血液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均有可能会出现免疫力下降。
该疾病可能会出现骨髓造血功能受损的情况,导致白细胞生成减少,进而出现免疫力下降的情况。
感染性疾病
可引起免疫力下降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冒、肺结核、艾滋病、水痘、病毒性肺炎等。
细菌、病毒等外源性感染源侵入机体后,可能会干扰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免疫力下降情况。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咳痰、流涕、全身酸痛等症状。
其他慢性疾病
一些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也可能会出现免疫力下降的情况。
如糖尿病可能会影响人体内T淋巴细胞的功能,进而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的情况出现。
非疾病因素
精神因素
长期工作强度及压力大、失眠、精神长期紧张、焦虑等,可导致机体处于疲惫状态,扰乱人体内分泌免疫系统,从而出现免疫力下降的情况。
生活因素
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长期熬夜等,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其可能与影响单核-巨噬细胞的活性、干扰骨髓及肝脾造血功能等,继而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
一些计划减重的患者因长期控制饮食,导致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以致身体正常合成的免疫球蛋白、白蛋白减少,影响免疫力。此外,营养不良的患者因可能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等影响免疫功能的物质,进而也可出现免疫力下降的情况。
此外,长期缺乏运动也可致免疫力下降。
药物因素
就医
出现免疫力下降的相关症状后,常常需要就医进行诊疗。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就医:
伴有皮疹、发热、脱发、关节痛、口腔溃疡、口眼干燥等症状者。
伴有发热、淋巴结增大、体重下降等症状者。
伴有反复发热、咳嗽、咳痰、流涕、咽痛、全身酸痛等症状者。
伴有发热、盗汗、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痛、食欲减退。
伴有发热、乏力、腹泻、体重下降、头痛、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者。
伴有头晕、头痛、疲劳、心悸、多尿、多饮、多食等症状者。
伴有长期伤口不易愈合者。
因营养不良、过量饮酒、吸烟、熬夜等原因引起免疫力下降,恢复饮食、戒烟戒酒、休息后,仍有发热、乏力等症状者。
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后出现乏力、发热等症状者。
以下情况必要时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出现昏迷、晕厥、意识不清时。
出现高热(体温大于39℃)、面色苍白、出血不能止住时。
出现恶心、呕吐、剧烈头晕、头痛时。
就诊科室
出现免疫力下降相关症状后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全科医学科、普通内科、风湿免疫科。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就诊于相应科室:
如伴有高热、淋巴结增大、体重下降、牙龈出血等症状时,可能需就诊于血液内科。
如伴有发热、盗汗、咳嗽、咳痰、流涕、咯血等症状时,可能需就诊于呼吸内科。
如伴有发热、腹泻、恶心呕吐、咳嗽咳痰等症状时,可能需就诊于感染内科。
如伴有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症状时,可能需就诊于内分泌科。
如伴有头晕、头痛、颈项发紧紧、疲劳、心悸、视物模糊等症状时,可能需就诊于心血管内科。
小儿患者建议就诊儿科。
由于导致免疫力下降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免疫力下降有无诱因(如服用某种药物、长期熬夜、高强度工作等)?
是否伴有发热、咳嗽咳痰、流涕、蛋白尿、恶心呕吐、乏力、皮疹、体重减轻等其他症状?
这些症状持续多少时间了?
有无加重或减轻的因素?
病史清单
近期生活习惯(如睡眠时间、饮食量与种类、运动时间)与往常相比是否有明显变化?
是否有吸烟史?
是否有饮酒史?
是否近期有服药?是怎么服用的?效果怎么样?
是否近期存在反复发热、感冒、伤口不易愈合等症状?
既往有无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辅助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病情。
身体检查
主要检查患者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神志)。
视诊:观察眼睑、周身皮肤、口唇黏膜、鼻腔等处,判断是否存在发白、变紫、出血、皮疹、溃疡等改变。观察舌头,判断是否存在舌干,观察口腔牙齿,判断是否存在龋齿及脱落。
触诊:触摸周身关节,判断其是否有关节压痛及肿胀。肝脏、脾脏、淋巴结触诊判断其是否有增大。触摸双下肢判断是否有水肿。
叩诊:心前区叩诊判断是否有心包积液,肝区、脾区、背部肾区叩诊判断是否存在肝脏、脾脏、肾脏病变。
听诊:听诊患者双肺,判断有无肺部感染。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明确是否存在感染及血液系统异常,如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常提示感染性疾病。如出现白细胞减低,常提示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
尿常规:可明确是否有肾脏系统受累,如出现尿蛋白、尿潜血阳性,则提示可能有肾脏受损。
血沉、C反应蛋白:可明确是否存在有潜在的感染或炎症。如血沉或C反应蛋白增高,提示可能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可明确是否存在糖尿病,若糖化血红蛋白大于6.5%,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一天中任何时间血糖≥11.1mmol/L,常提示糖尿病,若血糖低于2.8mmol/L,则考虑低血糖症。
病原学相关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细菌、病毒等感染。如病原学检测提示HIV阳性,常提示可能存在艾滋病。病原学检测提示甲型流感抗体阳性,常提示可能存在流感病毒感染。
结核相关检查:如结核杆菌抗体、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SPOT)等。如T-SPOT阳性,则提示可能存在结核杆菌感染。
影像学检查
腹部彩超:主要为明确是否存在腹腔病变情况。如腹部彩超出现脾脏增大异常,常提示可能存在血液系统疾病。
胸片:主要为明确是否存在肺部病变情况。如胸片示肺部片状高密度影,常提示可能存在肺部感染。
胸部CT:如胸部CT示肺部出现浸润渗出、增殖结节、干酪坏死、薄壁空洞、纤维粘连、粟粒性结节等改变,常提示可能存在肺结核。
其他常见检查
骨髓穿刺术:主要为明确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如骨髓穿刺结果提示骨髓中存在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等异常,常提示可能存在白血病。
淋巴结穿刺活检:主要为明确淋巴结增大的原因。如淋巴结穿刺活检结果提示巨大双核和多核细胞(R-S细胞),常提示存在霍奇金淋巴瘤。
缓解与治疗
出现免疫力下降,需明确诱因。如与熬夜、节食、缺乏运动等相关,去除诱因即可缓解症状。
如免疫力下降持续存在,并伴有其他表现,如发热、乏力、反复感冒、伤口不易愈合等,应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生活中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天气变凉时,外出前需注意戴上帽子、围巾、手套等物品。
适量运动可提升人体免疫力。需根据自身身体情况选择运动方式及运动量。年轻人可以选择跑步、骑车、跳健身操等运动方式。年纪较大者则可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散步、慢走等。运动时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锻炼间隔太长或强度太大。
应戒烟、限酒,避免长期大量吸烟、饮酒对身体造成损伤。同时需调整生活节奏,避免熬夜。
饮食方面
注意合理膳食,补充营养,适量的蛋白质、维生素E、维生素C、胡萝卜素、锌、硒、钙等物质可增加人体免疫细胞的数量。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高盐高脂的食物(如油炸食品、麻辣火锅等),可适量增加优质蛋白(如牛奶、鸡蛋等)、瘦肉等的摄入。
心理护理
日常需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可适当通过聆听舒缓音乐,与人交谈、旅游等方式放松心情,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患者在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避免熬夜,戒烟、限酒的基础上,可进行针灸、推拿、艾灸、中药泡脚等方法,改善血液循环,提升免疫力。
对因治疗
在明确免疫力下降原因后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针对引起免疫力下降的不同基础疾病,治疗方案会有较大差异,以下列常见疾病为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使用可能诱发狼疮的药物,如避孕药(如复方炔诺酮片)等,避免强阳光暴晒和紫外线照射。同时患者可加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抗疟药(如羟氯喹)、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药物治疗原发病。
淋巴瘤
艾滋病
糖尿病
糖尿病治疗是以坚持早期、长期、综合治疗、治疗方法个体化为原则。在控制饮食、适量运动的基础上,需根据患者的血糖及胰岛功能水平,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常见的降糖药物有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齐特、胰岛素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