鼾症
概述
睡眠时随呼吸发出的节律性声音,不符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者为鼾症
可表现为睡时打鼾、张口呼吸、晨起口干等症状
上呼吸道任何解剖部位的狭窄或堵塞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主要是病因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定义
睡眠时咽部软腭、舌根等处软组织,经呼吸气流颤动出现的节律性声音(响度超过60dB),出现白天嗜睡、乏力等临床表现,但未出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
以前睡眠打鼾被单纯认为是一种社会噪音,仅影响他人而对打鼾者无害,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认识,打鼾作为OSAS最常见的症状引起了重视。
发病情况
本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婴儿和儿童,男女均可发病,但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
女性则多见于绝经期后,其病情多较男性为轻。
少数患者可有家族史。
病因
致病原因
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或病变
鼻腔及鼻咽部狭窄
口咽腔狭窄
由于口咽腔的软组织无软骨或骨性支架,存在腭扁桃体肥大、软腭肥厚、咽侧壁肥厚、悬雍垂过长、舌根肥厚、舌体肥大等结构异常者,均可引起该部位的狭窄。
喉咽和喉腔狭窄
如婴儿型会厌、会厌组织塌陷等。
上、下颌骨发育不良、畸形
上气道肌张力异常
颏舌肌、咽侧壁肌肉及软腭肌肉的张力异常,可引起上气道肌张力降低从而致病。
呼吸中枢调节异常
睡眠过程中呼吸驱动异常,降低或对高CO2、高H+及低O2的反应异常,可为原发,也可继发于长期睡眠呼吸暂停和(或)低通气而导致的睡眠低氧血症。
危险因素
肥胖
在所有年龄段体重增加均使打鼾危险性增加,肥胖时上气道周围黏膜下脂肪堆积,使气道狭窄,阻力增加,出现打鼾。
体重指数超过标准的20%或以上,即体重指数(BMI)≥28。
年龄
成年后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增加。
直到50~60岁以后逐步下降。
性别
男性高于女性,女性绝经期后患病者增多。
家族史
具有鼾症家族史者发病率较高。
不良习惯
吸烟:吸烟与打鼾有关,机制不详。
饮酒:因饮酒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增加上气道阻力,降低上气道肌张力,导致上气道狭窄。可加重打鼾,也可使非打鼾者成为打鼾者。
药物
服用镇静、催眠药或肌肉松弛类药物等,可出现打鼾。
其他系统疾病
症状
主要症状
白天困倦、嗜睡
白天感困倦,容易疲劳,嗜睡。
严重者在与人交谈、吃饭、看书、看电视、开汽车时常打瞌睡,甚至骑自行车时因打盹而跌倒受伤。
头痛
因夜间睡眠质量较差,常有晨间头痛。
睡眠打鼾
夜间睡眠时打鼾,张口呼吸。同床或同室者常可观察到,而患者可能还不自知。
入睡困难
不能安静入睡,容易从恶梦惊醒。
注意力不集中
思想不易集中,记忆力衰弱。
工作能力下降
分析判断能力下降,工作效率减退,易出差错、事故。
其他
患者可有睡时乱动、挣扎,突然挥动手臂,甚至坐起或站立有时睡眠前出现幻觉。
夜间全身出汗,流涎,咽喉干燥,吞咽障碍等。
可出现情绪紊乱,性格乖僻,行为怪异。
可出现失眠、梦游、梦魇等症状,少数患者可有夜间遗尿、勃起功能障碍等。
并发症
慢性阻塞性肺病
高血压
呼吸暂停时,低氧可使交感神经兴奋,中心静脉血液回流增加,小动脉收缩,心输出量增多,引起肺循环和体循环压力上升,可出现头痛、头晕、脑胀等。
心律失常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由于缺氧和循环障碍,神经系统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可受到损害。同时,低氧血症时可使交感神经活性增强,CO2蓄积时则致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出现头胀、头痛、头晕、耳鸣等症状。
生长发育过缓
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儿,在睡眠期间生长激素的释放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将影响患儿生长发育。表现为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
就医
就医科室
耳鼻喉科
出现睡觉时打鼾、张口呼吸,白天嗜睡、困倦及易疲劳者,建议积极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可安排同室居住的人陪同就医,以便于医生了解睡时状况,如夜间睡眠时,有无大声打鼾及憋气现象,白天是否有嗜睡和精神、情绪的变化等。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睡觉时大声打鼾、张口呼吸?
是否有不能安静入睡,容易从恶梦惊醒?
是否有睡时乱动、挣扎,突然挥动手臂,甚至坐起或站立有时睡眠时出现幻觉?
是否有夜间全身出汗,流涎,咽喉干燥,吞咽障碍等?
是否有晨间头痛,常感困倦,容易疲劳,过度嗜睡?
是否有吃饭、看书、看电视、开汽车时常打瞌睡,甚至骑自行车时因打盹而跌倒受伤?
是否有情绪紊乱,性格乖僻,行为怪异,思想不易集中,记忆力衰弱,分析判断能力下降,工作效率减退,易出差错?
是否有失眠、梦游、梦魇、夜间遗尿、勃起障碍?
病史清单
是否有腭扁桃体肥大、软腭肥厚、咽侧壁肥厚、悬雍垂过长、舌根肥厚、舌体肥大等结构异常?
是否有既往检查发现婴儿型会厌、会厌组织的塌陷等喉咽结构异常?
是否有鼾症家族史?
是否有长期大量饮酒、抽烟史
是否有服用镇静、催眠或肌肉松弛类药物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测:血常规及动脉血气分析。
多导睡眠呼吸监测、初筛便携式睡眠诊断仪检查、嗜睡程度评价。
胸部X线检查。
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脑电图检查。
纤维(电子)鼻咽喉镜检查。
上气道持续压力测定。
X线头颅定位测量。
上气道CT、MRI。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镇静、催眠药:艾司唑仑、地西泮、褪黑素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腭扁桃体肥大、软腭肥厚、咽侧壁肥厚、悬雍垂过长、舌根肥厚、舌体肥大等结构异常。
既往检查发现婴儿型会厌、会厌组织的塌陷等喉咽结构异常。
有鼾症家族史。
有长期大量饮酒、抽烟,服用镇静、催眠或肌肉松弛类药物史。
临床表现
症状
睡时大声打鼾,呼吸暂停,张口呼吸。
不能安静入睡,容易从恶梦惊醒,同床或同室者常可观察到,而患者可能还不自知。
睡时乱动、挣扎,突然挥动手臂,甚至坐起或站立有时睡眠中出现幻觉。
夜间全身出汗,流涎(流口水),咽喉干燥,吞咽障碍等。
晨间头痛,常感困倦,容易疲劳,过度嗜睡。
与人交谈、吃饭、看书、看电视、开车时,常打瞌睡,甚至骑自行车时因打盹而跌倒受伤。
情绪紊乱,性格乖僻,行为怪异,思想不易集中,记忆力衰弱,分析判断能力下降,工作效率减退,易出差错、事故。
失眠、梦游、梦魇,可有夜间遗尿、勃起障碍。
体征
一般征象
成年患者多数比较肥胖或明显肥胖,颈部短粗,部分患者有明显的上、下颌骨发育不良。
部分患者外鼻窄小,水平直视可见向上翘起的鼻孔,同时伴有上唇翘起。
儿童患者一般发育较同龄人晚,可有颅面发育异常,还可见胸廓发育畸形。
上气道征象
咽腔尤其是口咽腔狭窄,可见扁桃体肥大、软腭肥厚松弛、悬雍垂肥厚过长、舌根或(和)舌体肥厚、舌根淋巴组织增生、咽侧索肥厚等。
部分患者还可见腺样体肥大、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息肉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及动脉血气分析
多导睡眠呼吸监测(PSG)
通过多导生理记录仪进行睡眠呼吸监测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手段,通过监测可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并分型,并与其他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相鉴别,评价各种治疗手段对本病的疗效。
整夜PSG监测是诊断本病的标准手段,包括:脑电图,二导眼电图,下颌颏肌电图,心电图,口、鼻呼吸气流和胸腹呼吸运动,动脉氧饱和度,体位,鼾声,胫前肌肌电图等。
正规一般需要监测整夜不少于7小时的睡眠。
初筛便携式睡眠监测诊断仪检查
能够同时记录、分析多项睡眠生理数据,并方便移动至睡眠室外(医院病房、急诊室、患者家中)。
与标准多导睡眠监测相比,监测导联较少,无需技术员职守,是更为简便、实用的检查方法。
嗜睡程度评价
通过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 scale,ESS),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一种较为简易的白天嗜睡评估表,用于评估白天嗜睡的严重程度。
轻度:嗜睡症状仅见于久坐时或不需要多少注意力的情况下,而且不一定每天存在,对社交和职业活动仅有轻度妨碍;ESS评分≤12分。
中度:嗜睡每天存在,发生于轻微体力活动或中等程度注意力的情况下(如开车、开会或看电影时等),对社交和职业活动有中度妨碍;ESS评分13~17分。
重度:嗜睡每天存在,发生于重体力活动或需高度注意力的情况下(如开车、谈话、进食或步行时等),严重妨碍社交和职业活动;ESS评分18~24分。
胸部X线检查
并发肺动脉高压、高血压、冠心病时,可有心影增大,肺动脉段突出等相应表现。
肺功能检查
患者可表现为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流速容量曲线的吸气部分平坦或出现凹陷。
肺功能受损程度与血气改变不匹配,提示有憋气型鼾症的可能。
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夜间心律失常提示憋气型鼾症的可能。
有高血压、冠心病时,出现心肌肥厚、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等变化。
脑电图检查
可通过此检查观察睡眠过程中脑电波活动规律。
同时发现反复微觉醒及上气道阻力增加而无呼吸暂停或低通气,但伴有胸内负压增高者,以资鉴别“上气道阻力综合征”。
纤维(电子)鼻咽喉镜检查
清醒状态
可观察上气道各部位的截面积及引起狭窄的组织部位结构。
Müller检查法即嘱患者捏鼻闭口,用力吸气,用以模拟上气道阻塞状态喉咽腔塌陷的情况。
两者结合检查是目前评估上气道阻塞部位常用的方法。
睡眠状态
用带有电视监视器的纤维鼻咽喉镜经局部麻醉的鼻腔,对上呼吸道进行动态变化的观察。
可清楚看到打鼾时和睡眠呼吸暂停期间,口咽或喉咽的塌陷部位和程度,以及部分患者会厌软弱向喉内倾倒、遮盖喉入口,导致呼吸梗阻的情况。
上气道持续压力测定
是目前最准确的定位诊断方法,该方法是将含有微型压力传感器的导管自鼻腔经咽腔一直放入食管内,该导管表面的压力传感器分别位于上气道的不同部位。
正常吸气时导管上的全部传感器均显示一致的负压变化,当上气道某一处发生阻塞时,阻塞平面以上的压力传感器将不显示压力变化,据此可判定上气道的阻塞部位。
X线头颅定位测量
该方法主要用于评价气道的形态特点。
上气道CT、MRI
可以对上气道进行二维和三维的观察、测量,更好地了解上气道的形态结构特点。
诊断标准
成人鼾症的诊断依据:
每夜7小时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及低通气反复发作30次以下,或每小时<5次,不引起明显的缺氧症状者,为单纯鼾症。
每夜7小时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及低通气反复发作30次以上,或每小时≥5次。呼吸暂停以阻塞性为主,伴打鼾、睡眠呼吸暂停、白天嗜睡等症状者,即可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鉴别诊断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相似点:夜间可出现不同频度、不同程度的鼾症,上气道阻力增高。
不同点
患者通常有白天嗜睡,睡眠时严重打鼾和反复的呼吸暂停现象。
专科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发现有上气道狭窄因素。
多导睡眠呼吸监测提示每夜7小时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及低通气反复发作3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5次/小时,呼吸暂停以阻塞性为主。
上气道阻力综合征
相似点:夜间可出现不同频度、不同程度的鼾症,上气道阻力增高。
不同点: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5次/小时,白天有嗜睡或疲劳等症状,睡眠时伴有或不伴有打鼾,但伴有胸内负压增高,试验性无创通气治疗有效可支持该诊断。
不宁腿综合征和睡眠周期性腿动
相似点:可有日间犯困,晚间强烈需求腿动,常伴异样不适感,安静或卧位时严重,活动时缓解,夜间入睡前加重。
不同点:PSG监测有典型的周期性腿动,可与憋气型鼾症的睡眠呼吸事件相关性腿动鉴别。
肥胖低通气综合征
相似点:可有夜间睡眠打鼾,白天嗜睡、乏力、注意力差等。
不同点:通过实验室检查可鉴别,清醒时CO2潴留,PaCO2>45mmHg(1mmHg=0.133kPa)。
发作性睡病
相似点:可表现为难以控制的白天嗜睡、发作性猝倒、睡眠瘫痪和睡眠幻觉。
不同点:多在青少年起病,通过PSG检查可提示多次小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时异常的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可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打鼾症状,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
治疗原则:去除病因,正压通气治疗,手术矫正狭窄阻塞部位。
一般治疗
控制体重,包括饮食控制、加强锻炼,以及药物或手术减重。
睡眠体位改变,尽量保持侧位睡眠,抬高床头。
戒烟酒,慎用镇静催眠或肌肉松弛药物。
非手术治疗
病因治疗
纠正引起憋气型鼾症或使之加重的基础疾病,如应用甲状腺素治疗甲状腺功能减低等。
无创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包括持续正压通气治疗(CPAP)和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是内科治疗中最有效的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一定压力的机械通气,使患者的上气道保持开放状态,保证睡眠过程中呼吸通畅。
口腔矫治器治疗
适用于单纯鼾症及轻中度的憋气型鼾症患者,特别是有下颌后缩者。
睡眠时使用特定的口内装置,将下颌向前牵拉,扩大舌根后的气道。
长期使用有引起颞颌关节损害的危险,重度颞颌关节炎或功能障碍、严重牙周病、严重牙列缺失者不宜使用。
手术治疗
主要依据狭窄和阻塞平面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术式,用于治疗憋气型鼾症。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单独或联合手术,同期或分期进行。
若鼻腔鼻咽平面阻塞,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鼻腔扩容术、腺样体切除术等。
若口咽平面阻塞,可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及改良术式、硬腭截短软腭前移术、软腭小柱植入(pillar system)、舌根牵引术、舌骨悬吊术、上气道低温等离子打孔消融术等。
针对颌面畸形,可行颌骨前徙术等。
对于某些严重的憋气型鼾症患者,气管切开术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预后
治愈情况
经过正规积极治疗后,可缓解症状,阻止进展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提高生活质量。
危害性
有不同程度打鼾,影响同室人休息或导致他人烦恼。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小儿严重者可影响其生长发育,长期的胸腔高负压可引起胸廓发育的畸形。
患者往往有很高的血清瘦素水平,瘦素水平升高是一种代偿性反应,而高瘦素水平可影响到呼吸中枢功能,直接引起呼吸暂停。
长期缺氧和睡眠结构紊乱还可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忌进食辛辣、油腻的食物。
可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及水果。
生活管理
有针对性的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睡时打鼾、憋气及张口呼吸,以及打鼾声音大小及发作规律和憋气时长等表现。
注意观察白天是否有精神倦怠、易疲劳、易怒及嗜睡等精神、情绪变化。
禁烟、酒,避免睡前使用镇静、安眠及肌肉松弛药。
尽量保持侧位或俯卧睡眠。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进行户外锻炼以增强体质。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随季节变化增减衣物,减少上呼吸道感染,避免机体抵抗力降低。
随诊复查
应遵医嘱按时复查,如原有症状无好转或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应及时就诊。
近期随访至少6个月,长期随访至少1年,必须有PSG监测结果。
预防
适当体育锻炼,有效控制体重。
避免暴饮暴食,戒烟戒酒,避免不规范使用镇静剂、肌松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
减少不良烟雾、粉尘刺激,避免长期处于污浊和不洁环境,回避已知过敏原。
秋冬季节注意保暖,外出可戴口罩,预防感冒。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