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鼻窦炎
概述
指鼻窦黏膜的一种急性化脓性感染,常继发于急性鼻炎
主要表现为发热、鼻塞、流脓涕、头痛、面痛、嗅觉功能减退等
鼻腔炎症蔓延和邻近病灶扩展至鼻窦黏膜引起
根据病情可进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定义
急性鼻窦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鼻窦黏膜急性感染性疾病。
常见致病菌包括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等,其他病菌包括厌氧菌、链球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本病多继发于急性鼻炎。
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分类。
急性上颌窦炎
上颌窦因为窦腔大、窦底低、窦口高,容易产生积脓的现象,而且在各鼻窦的下方位置,可能会因为其他炎症而出现感染,因此上颌窦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患者面颊部痛或上颌磨牙痛为同一侧,部分患者出现头痛,疼痛具有时间节律性,为晨起轻、午后重。
急性筛窦炎
炎症主要侵及筛窦,筛窦黏膜肿胀导致窦口阻塞、引流不畅,引发急性筛窦炎。
面部疼痛通常局限于内眦或鼻根部,部分患者出现头痛,疼痛无明显的时间节律性。
急性额窦炎
炎症扩散到额窦,可发生急性额窦炎。
头痛为周期性真空性疼痛(因分泌物排空致使额窦产生负压),疼痛一般晨起后出现且逐渐加重,午后开始减轻。
急性蝶窦炎
炎症主要侵及蝶窦。蝶窦位于各窦之后上,且单独开口,与其他类型相比急性蝶窦炎较为少见。
部分患者出现头痛,疼痛具有时间节律性,一般早晨轻、午后重。除头痛外,可伴有颅底或眼球深处钝痛。
发病情况
多发于冬春季。
好发于老人、儿童、全身慢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等免疫力较低人群。
病因
致病原因
鼻腔疾病
邻近器官的感染病灶
因扁桃体炎、龋齿残存上颌窦、腺样体炎、上列牙根尖周感染、拔牙致使上颌窦受损等,此类邻近组织炎症可经窦口向鼻窦黏膜蔓延,引发急性鼻窦炎。
鼻窦外伤或异物
鼻窦外伤骨折可导致致病菌由皮肤或鼻黏膜侵入鼻窦,细菌与病毒感染可并发,引发急性鼻窦炎。
跳水或游泳可导致污水挤入鼻窦,造成鼻窦感染,发生急性鼻窦炎。
异物(如灰尘)进入鼻窦,可引发鼻窦感染,导致急性鼻窦炎。
医源性感染
鼻腔内填塞物留置时间过久,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黏膜受压迫水肿,导致窦口引流和通气受阻或继发感染,引发急性鼻窦炎。
气压改变
鼻腔炎性物或污物因窦腔负压而被吸入鼻窦,引起急性鼻窦炎,多发生于高空飞行迅速下降时。
血源性感染
诱发因素
内分泌紊乱
内分泌紊乱可引起副交感神经神经递质释放过多,腺体分泌增多,分泌物蓄积到窦口引发阻塞,诱发急性鼻窦炎。
免疫力下降
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发生感染的风险增加,可诱发急性鼻窦炎。
身体过度疲劳,受凉受湿,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变态反应或特应性体质等。
贫血、结核、糖尿病、慢性肾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流感、麻疹、猩红热和白喉)等。
症状
主要症状
鼻塞
鼻黏膜急性充血肿胀、黏脓性分泌物蓄积到鼻腔所致。
患侧发生持续性鼻塞,若双侧同时患病,双侧可同时发生鼻塞。
患者睡觉时可因呼吸困难而张口呼吸、睡眠打鼾。
流涕
鼻腔黏膜受炎性刺激,可分泌大量脓性或黏脓性鼻涕,患侧鼻内有较多脓性分泌物擤出。
感染的致病菌为厌氧菌或大肠埃希菌,脓涕呈恶臭味。
部分患者脓涕中可带有少许血液,伴有鼻出血症状,或因咽部受刺激伴发咽痒、恶心、咳嗽和咳痰等。
头痛
脓性分泌物、细菌毒素或黏膜肿胀对机体神经末梢造成刺激和压迫,可导致深部头痛,呈钝痛或隐痛。
随着鼻塞的加重,头痛症状会加重,一般呈时间节律性及局限性,额部、面颊部、颅底或枕部均可发生。
嗅觉障碍
因鼻塞,气体分子无法接触嗅区黏膜导致的暂时性传导性嗅觉减退,随着鼻塞症状消失,嗅觉功能可恢复正常。
部分患者可为感觉性嗅觉减退,可发生永久性嗅觉减退。
全身症状
全身症状一般由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传染性疾病引起,具体表现为畏寒、发热、食欲减退、乏力等。
部分儿童和体质较弱的老年人可有发热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并发症
眶蜂窝织炎
炎症经血扩散至眼眶,引发眶蜂窝织炎。主要表现为眼周肿胀、视物不清、面部肿胀、眼球外凸等。
眶骨膜下脓肿
因鼻窦感染蔓延,致病菌和炎性产物可以弥散到眼眶骨膜下,导致骨膜脓液聚集,形成脓肿。主要表现为眼周肿胀、面部肿胀、睁眼困难等。
脑脓肿
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333
急性鼻窦炎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耳鼻喉科
出现鼻塞、流涕反复发作,或头痛剧烈,应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注意避免用力擤鼻、挖鼻孔等行为。
由于幼儿无法清楚表达病史,建议家属陪同就诊并提供相应资料。
就医前保持良好的睡眠和休息,保持良好心态,不要紧张焦虑。
避免自行用药。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鼻塞、流涕、发热等症状?
是否有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
是否有嗅觉减退症状?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是否有哮喘史?
是否有变应性鼻炎病史?
近期是否发生鼻窦外伤骨折?
是否有扁桃体炎、龋齿残存上颌窦、腺样体炎、上列牙根尖周感染、拔牙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鼻窦CT。
其他检查:前鼻镜检查、鼻内镜检查、是否有过上颌窦穿刺冲洗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鼻内用减充血剂:麻黄碱、羟甲唑啉等。
诊断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333
急性鼻窦炎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急性、慢性鼻炎病史。
哮喘、变应性鼻炎病史。
鼻窦外伤骨折史。
上列牙根尖周感染史。
拔牙后上颌窦受损史。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鼻塞、流脓涕、发热、面部疼痛、头痛、嗅觉功能减退等。病患鼻窦相对应的局部面部触压痛。
影像学检查
鼻窦CT检查
检查目的为观察鼻窦黏膜是否发生病变、病变累及鼻窦的范围、对周围组织破坏程度等。
若检查结果显示窦腔密度增高,发生在上颌窦者可见液平面,提示鼻腔有脓性物积蓄,有助于诊断急性鼻窦炎。
其他检查
前鼻镜检查
可明确鼻腔内情况。
若观察到鼻黏膜表现为肿胀、充血,以中鼻道和中鼻甲黏膜为主,有大量黏脓涕或脓性涕,有助于诊断急性鼻窦炎。
如果患者在检查前擤鼻涕,可能很难在鼻道和嗅裂中看到黏液和脓液。应于体位引流后再作检查。
鼻内镜检查
可用于检查鼻腔各部,注意中鼻道、嗅裂、窦口及其附近黏膜的病理改变。
可观察到鼻甲有不同程度的肿胀,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潴留,或后组鼻窦有脓性分泌物自嗅沟处向下流出,或向后流入鼻咽部,有助于诊断急性鼻窦炎。
鉴别诊断
眶上神经痛
相似点:均有头痛表现。
急性鼻炎
相似点:均有鼻塞、流涕等表现。
不同点:急性鼻炎病程一般不超过2周,多为双侧性鼻塞,前鼻镜检查中鼻道及嗅裂中无脓涕。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控制感染,避免并发症和慢性鼻窦炎发生。
治疗原则:以非手术治疗方式为主,通过局部或全身药物治疗、鼻腔冲洗等方法对因、对症治疗,缓解症状。
一般治疗
饮食控制: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酒精饮料等,以免加重鼻黏膜充血。
饮水:多饮热水,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鼻黏膜充血、肿胀,改善鼻塞。
局部热敷:热敷鼻部可缓解鼻黏膜充血肿胀,改善鼻腔引流与通气状况。
超声雾化: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鼻道炎症消退。
镇痛治疗:头痛明显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止痛药物缓解头痛。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鼻内用减充血剂
常用药物有麻黄碱、羟甲唑啉,具有缓解鼻黏膜充血、促进鼻窦通气引流的作用。
萎缩性鼻炎及鼻腔干燥者、孕妇及2周岁以下儿童禁用。一般不宜连续用药超过7天。
鼻用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水肿、抗炎等功效,通过在鼻黏膜局部降低鼻黏膜炎性反应程度而缓解鼻塞等症状。
鼻用糖皮质激素一般副作用较小,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禁用。
口服抗生素
因为多见于球菌、杆菌或厌氧菌感染,所以首选并足量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如患者对青霉素过敏或细菌对此类抗生素具抗药性、可改用其他广谱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或使用时,应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者或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患者、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患者禁用。
口服抗变态反应药物
手术治疗
对于反复发作迁延成慢性患者,通过鼻内镜矫正鼻腔变异结构,扩大窦口,清除窦腔内病变如息肉等,保持通畅引流。
其他治疗
鼻腔冲洗
通过冲洗,有助于清除鼻腔内脓性分泌物,改善通气与引流,促进炎症愈合。
冲洗液可选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上颌窦穿刺冲洗
不用于急性上颌窦炎,需在全身症状消退和局部炎症基本控制后进行冲洗。
一般每7天进行一次上颌窦穿刺冲洗,直至鼻腔无脓液冲洗出为止。
目前由于用药物条件改善,上颌窦穿刺冲洗临床较少应用。
预后
治愈情况
急性鼻窦炎较难自愈,经积极合理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急性鼻窦炎患者一般预后良好,多数可治愈。
危害性
部分患者病情迁延不愈,若不及时干预易进展为慢性鼻窦炎,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建议少量多次饮热水,或使热蒸汽扑向面部,可促进血液循环,起到缓解鼻塞的作用。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芥末、韭菜等),禁烟酒,避免对鼻黏膜造成刺激。
日常应注意天气变化,避免冷热刺激鼻黏膜。
室外空气污染严重时,应注意佩戴口罩,避免有害气体和粉尘颗粒等吸入鼻腔。
适当运动,可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鼻腔充血。
心理支持
鼻塞、流涕等症状可导致部分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对日常工作、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可与家属、朋友倾诉,缓解负面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是否再次出现鼻塞、流涕、头痛、嗅觉障碍症状。
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呼气恶臭、耳部流脓等症状。
若患者症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应及时就医检查是否发展为慢性鼻窦炎。
预防
避免接触过敏原,积极治疗哮喘、变应性鼻炎、急性鼻炎等疾病,保持鼻腔通畅。
积极预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可能造成鼻腔引流与通气不畅的急性传染病(流感、麻疹、猩红热)。
注意勤开窗通风,天气干燥时开加湿器,保持生活环境的湿度与温度处于适宜范围。
常洗手,避免细菌和病毒感染。
游泳时避免吸入污水,游泳后避免用力擤鼻。
鼻腔有分泌物时需轻柔擦拭,避免用力擤鼻。
积极防治牙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