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异物
概述
气道异物,临床一般是指喉、气管及支气管外入性异物。清醒患者突然不能讲话、咳嗽,并有窘迫窒息症状,或在头后仰或三步法开放气道(仰头、开口、托下颌)后仍不能进行有效正压通气,吹气有阻力或胸廓不能抬起,应考虑气道异物或分泌物阻塞。
气道异物梗阻急救是什么呢
气道异物梗阻急救分部分梗阻的急救和完全梗阻的急救。气道部分梗阻可以让病人自己用力咳嗽,促进异物排出。气道异物完全梗阻可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促进异物排出。对于意识丧失,心跳呼吸骤停者,要积极心肺复苏。
气道部分梗阻能用力咳嗽,可出现喘息声,所以鼓励患者用力咳嗽,促进异物排出。气道完全梗阻病人无法咳嗽,无法呼吸,无法发声,如不积极抢救,可导致死亡。对于气道完全梗阻的情况,可以自己或者他人协助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冲击腹部使异物排出。
对于意识丧失者,要积极判断有无心跳呼吸,如果无意识,无呼吸,无心跳,那么提示心跳呼吸骤停,应该立即心肺复苏,先挽救生命。
另外,对于儿童或婴儿起到梗阻,应该尽早行相应的海姆立克急救法解除梗阻。
病因
异物或分泌物阻塞气道。
症状
清醒患者突然不能讲话、咳嗽,并有窘迫窒息症状,开放气道后吹气有阻力或胸廓不能抬起。
检查
以体格检查、影像学、内镜检查为主。
1.患者清醒时不能讲话、咳嗽,并有憋气、面色涨红及窒息感,开放气道后吹气有阻力或胸廓不能抬起。
2.X线及CT扫描:可显示异物的大小及位置。
3.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确诊气管异物,也可以进行取出异物的治疗。
诊断
询问病史,结合体格检查、X线检查及内镜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
1.详细询问病史最为重要。体格检查及X线检查是诊断异物的重要手段。
2.如果有异物吸入史,或疑有异物吸入史,虽无体征,或X线检查阴性者,或有不明显原因的支气管阻塞以及久治不愈的急、慢性肺炎及肺不张的患者均应考虑作支气管镜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
1.抢救
(1)通气良好者
对清醒患者,咳嗽是最好的排除呼吸道异物阻塞的方法,适用于通气良好的患者。
(2)完全和部分阻塞者
对于气道完全性阻塞和气体交换不足的部分性阻塞患者,主要采取腹部挤压法和胸部冲击法。
①  腹部挤压 具体操作如下述,对清醒(立位)的异物阻塞气道患者,抢救者站在患者背后,两臂环绕伤病员的腰,一手握拳,拇指侧顶住其脐上2厘米,远离剑突,另一手抱拳,连续向内、向上猛压6~10次,然后,站在患者面前,一手拇指与其他四指将嘴撬开,抓住舌头从咽后部拉开,另一手示指沿颊内侧探入咽喉取出异物。此法不适宜于孕妇患者。对昏迷(卧位)的异物阻塞气道患者,抢救者应首先将患者摆放为仰卧位,然后跪在患者大腿左侧或骑跪在患者两大腿外侧,一手掌跟顶住患者脐上2厘米,远离剑突,另一手放在第一只手手背上,连续向上向腹内猛压6~10次,再用拇指与其他四指撬起舌颏,另一手沿颊内侧探入咽喉取出异物。
②  胸部冲击法 主要适用于妊娠后期或非常肥胖的患者,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对于意识清醒者可采取站位或坐位胸部冲击法,抢救者站在患者背后,两臂从患者腋窝下环绕其胸部,一手握拳将拇指侧置于患者胸骨中部,注意避开肋骨缘与剑突,另一只手紧握此拳向后冲击数次,直至异物排除或患者昏迷。对意识不清的患者则可采用仰卧位胸部冲击法,将患者摆放于仰卧位,抢救者跪于患者胸侧,将一手置于胸骨中下1/3,另一手重叠放好,向下向上用力冲击数次。异物到达口腔后用手取出。
③  强迫患者开口的方法 ①双指交叉 适合牙关中度松弛者,在患者头顶或一侧,两示指从口角处插入口腔内顶住下牙齿,两拇指与食指交叉顶住上牙齿,打开口腔;②齿后插入 适合于牙齿紧闭者,用一示指从口角插入,经颊部与牙齿间进入口腔,一直伸到上下齿臼之间将口打开;③舌-下颌上提 用于牙关完全松弛者,将拇指深入口咽部,抬起舌根,其余四指抓住下颌骨上提即可。
2.医院救治
一般医生通过喉镜、气管镜或者支气管镜即可取出异物。
采取上述方法如仍不能祛除异物,应及时送医院处理。医务人员可通过有关的医疗器械进行更有效的处理,常用器械有喉镜、压舌板、开口器、手术钳,通过器械直接取出或吸出异物,直至做口咽插管、气管插管、环甲膜穿刺或切开。
成人气道异物不完全梗阻的首选治疗方法是什么?
成人气道异物不完全梗阻的首选治疗方法有,将异物咳出,海姆里克法等。
1.将异物咳出,对于轻度梗阻,意识清楚且有咳嗽动作,可以帮助患者咳嗽,采取轻叩背部的动作,帮助咳出异物。
2.海姆里克法,对于重度梗阻,患者不能说话、没有咳嗽、面色青紫,此时应该采取海姆里克腹部冲击法。双手扶住患者腰部,上半身前倾,急救者一只手捂拳,拳眼在脐上两横指,另一只手包住拳头,快速、用力的连续向上、向后冲击腹部,借助冲击力将异物排出来。
如果梗阻严重,甚至出现窒息倾向,严重切无法解除,需要及时进行气管切开,挽救生命。建议出现气道异物及时排出,必要时应该立即去医院就医。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