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异物
概述
概述
外耳道异物常见于儿童将豆类、小珠粒、火柴棒头等各种小物塞入外耳道。成人可因创伤、弹片、泥土、木块等进入外耳道,或耳病治疗时误留棉花、小纱条于外耳道成为外耳道异物。其它如夏季昆虫可爬入或飞入外耳道内形成异物。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临床症状
较大异物可引起听力障碍、耳鸣、耳痛、反射性咳嗽等
危害
尖锐性异物进入外耳道可损伤鼓膜。
并发症
继发外耳道炎
检查
耳部专科检查,超声、X线等影像学检查。
诊断
依据耳部专科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诊断。
治疗原则
根据异物大小、性质和部位,采用不同的取出方法。
治愈性
及时将异物取出多可治愈。
饮食建议
正常普食。
病因
病因
非生物或生物性异物进入、停留于外耳道。
流行病学
本病多见于儿童。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小而无刺激性的非生物性异物可不引起症状,异物越大、愈接近鼓膜,症状愈明显。活的动物性异物可爬行骚动,引起剧烈耳痛和噪声。豆类等植物性异物如遇水膨胀,可阻塞外耳道,引起耳闷胀感、耳痛及听力减退,并可继发外耳道炎。锐利坚硬的异物可损伤鼓膜。异物刺激外耳道、鼓膜可引起反射性咳嗽或眩晕。
诊断依据
有耳痛、耳鸣等症状,检查外耳道可发现异物。
治疗
治疗方针
采取有效方法取出异物。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并发急性炎症时,可先给予抗炎药物治疗。异物取出后应消毒换药,直至伤口愈合。
其他治疗
1.活动而不膨胀的小异物,可用生理盐水将异物冲出。但禁用于外耳道、鼓膜有损伤或穿孔的患者。2.植物性异物可在直视下用异物钩或耳刮匙取出,不宜用水冲洗,以免膨胀而取出困难。3.活动的昆虫类异物可先滴入油剂、酒精或乙醚使昆虫死亡,然后用镊、钩或冲洗方法取出。
预后情况
一般预后良好。
护理
日常护理
取出异物之后的耳道,要注意保持其干燥与洁净。
饮食调理
正常普食,注意营养均衡。
其他注意
取异物时操作必须轻巧熟练,不得盲目强行取出,以免损伤外耳道皮肤及鼓膜。对圆形光滑异物如豆类、玻璃珠等,切忌随意用镊、钳夹取,以免将异物推向深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与诊断
治疗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