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疖肿
概述
外耳道疖肿是外耳道皮肤急性局限性化脓性病变
主要表现为剧烈耳痛、耳鸣、耳闷、外耳道流脓等
主要原因为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毛囊或皮脂腺发生细菌感染
主要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少部分需要手术治疗
外耳道疖肿是什么?
定义
外耳道疖肿,即外耳道疖是发生于外耳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
外耳道是由耳郭到鼓膜之间的耳部区域,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软骨部约占其外1/3,骨部约占其内2/3。
发病情况
发病率与地区和季节有关,多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或夏季。
有报道,本病患者占耳鼻喉科初诊患者的1.8%~2.3%。
外耳道疖肿能自愈吗?
外耳道疖肿能否自愈,通常与个人体质、发病部位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年轻患者,发病部位靠外,且病情较轻,在无特殊治疗时,可能会自行痊愈。
若患者抵抗力较差,患糖尿病,且既往疖肿反复发作者,则需积极就医诊,根据疖肿的成熟阶段和是否破溃,结合患者全身情况选择药物治疗、局部理疗或手术治疗。
可以自己挤出外耳道疖肿脓液吗?
不建议自行挤出脓液。
在疖肿未完全成熟时,虽然疼痛比较明显,也可有一定的波动感,自己挤压疖肿或许能排出一部分脓液,但操作过程中也可使脓液和炎症炎淋巴结扩散到其他部位。
当疖肿成熟未破溃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挑破脓栓,并用棉棒等轻柔的将脓栓挤出。以上操作需在做好局部消毒的基础上进行,避免造成二次感染。
外耳道疖肿会影响听力吗?
外耳道疖肿会影响听力。
疖肿炎性增大,可因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的肿胀、疖肿膨隆堵塞外耳道,导致听力减退。经过及时合理的针对性治疗,疖肿破溃塌陷或者炎症吸收萎缩,外耳道肿胀组织消退,随着传声通道逐渐暴露并持续通畅,声音可直接作用于鼓膜而恢复正常听力。
当发现外耳道疖肿生长时,应积极就医,避免出现听力障碍。
病因
致病原因
主要为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毛囊或皮脂腺细菌感染所致。
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时为白色葡萄球菌。
易患因素
外耳道液体浸润
如游泳、外耳道冲洗后未及时擦干。
温度和湿度变化
如长期处于亚热带或热带地区,或温度和湿度较高的地区。
耳部外伤
如挖耳、外耳道异物等导致外耳道损伤。
其他耳部疾病
化脓性中耳炎产生的脓液反复刺激外耳道。
全身性因素
如糖尿病、贫血、营养不良的状态等导致身体免疫功能下降。
发病机制
细菌直接作用或产生有毒物质刺激外耳道皮肤、皮肤附属组织、皮下组织,产生炎症。
外耳道液体浸渍、外耳道结构异常,导致外耳道内的分泌物、病原体不易排出,而导致本病。
症状
主要症状
耳痛
开始发病时,可出现剧烈的耳痛。
耳痛可随张口、咀嚼等动作加重;脓肿破溃后,耳痛会随之减轻。
发生耳痛的一侧还可出现头痛。
耳鸣、耳闷
多出现在疖肿(炎症导致局部皮肤隆起)堵塞外耳道时。
外耳道流脓
脓肿破溃后,脓液可沿外耳道流出,可混有血液。
脓液刺激附近皮肤,可导致多发脓肿。
耳郭后沟、乳突区红肿
外耳道后壁发生的外耳道疖,可以出现耳郭后沟(耳后耳郭与头颅侧面交界处)、乳突区(耳郭后突出的骨头)红肿。
其他症状
可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但发热症状一般不明显,仅见体温略微升高。
就医
就医科室
耳鼻喉科
出现剧烈耳痛、耳鸣、耳闷、外耳道流脓、发热等症状时,建议尽快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尽量保持耳部清洁、干燥,但应避免用棉签等硬物抠耳朵。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出现耳痛的?
是否有外耳道流脓、耳鸣、耳闷等症状?
症状的诱发和缓解因素是什么?
病史清单
是否曾自行挖耳?
耳部是否曾受到外伤?
出现症状前有没有游泳,或进行过外耳道冲洗等?
是否有中耳炎等耳部疾病?
是否伴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贫血、营养不良?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耳镜
血常规
颞骨、颅底X线
C-反应蛋白
颞骨、颅底CT
外耳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局部治疗:10%鱼石脂甘油、1%~3%酚甘油
抗生素:阿莫西林、罗红霉素
镇痛药物:阿司匹林、布洛芬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游泳、挖耳、外耳道冲洗的行为。
生活在温度和湿度较高的地区。
耳部发生过外伤。
患中耳炎等耳部疾病。
患有糖尿病、营养不良等。
临床表现
症状
可有剧烈耳痛、耳鸣、耳闷、外耳道流脓等症状。
体征
视诊:可见外耳道有分泌物流出,可为含有血液的脓液,也可为较稀的液体。
触诊:可出现耳屏(耳郭前侧中部的软骨结构)压痛、耳郭牵拉痛等。可发现耳前淋巴结、耳后淋巴结肿大(耳前下方、耳后下方的凹陷处可触及球状肿物)。
耳镜检查
可以直接观察外耳道内的情况。
可以观察到局部肿胀、狭窄、分泌物异常、脱屑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
细菌感染严重时,可见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等情况。
C-反应蛋白
检查血液中C-反应蛋白的浓度。
细菌感染时,可见C-反应蛋白升高。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提取外耳道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可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种类,指导治疗。
影像学检查
常进行颞骨、颅底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可以检查颅骨、耳部组织、神经等病变情况。能够明确病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注意事项
X线、CT检查前须去除检查部位的饰品或金属物品,如耳环或耳钉等。
MRI检查前应去除含有金属材质的物品,以及电子产品、磁卡等。如体内装有钢板、植入式起搏器等医疗器械,应提前告知医生。
鉴别诊断
急性乳突炎
急性乳突炎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流脓,发热明显,且一般有乳突压痛,而无耳屏压痛及耳郭牵拉痛。X线乳突摄片示乳突气房混浊或有骨质破坏可鉴别。
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均较重,可有畏寒、发热,以及剧烈的搏动性耳痛或耳刺痛、耳鸣、听力下降等。一旦发生骨膜穿孔,耳痛症状可迅速缓解,外耳道流出血性或脓性分泌物。可通过颞骨CT检查鉴别。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间断或长期持续耳溢液、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一般无耳屏压痛及耳郭牵拉痛。可通过颞骨CT鉴别。
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局部治疗
10%鱼石脂甘油
用于疖肿未成熟时,可以促进炎症吸收。
治疗时,将沾有药物的棉条放置于疖肿处。
30%~50%硝酸银或纯石炭酸
用于疖肿成熟时,可以促进疖肿破溃,利于脓液排出。
治疗时,用棉签将药物涂抹于疖肿处。
抗生素
用于疖肿破溃后。
多使用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等)。
局部用酒精消毒后,将沾有抗生素的棉条放置于疖肿破溃处。
全身治疗
镇痛药物
可以缓解疼痛。
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抗生素
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复制,用于严重的外耳道疖。
常使用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等)等,或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药物。
手术治疗
主要手术方法为切开排脓。
用于外耳道炎疖肿成熟时,可促进脓液排出。
可结合抗生素进行治疗。
其他治疗
早期疖肿未成熟时,可采用热敷、红外线照射、氦氖激光照射等物理疗法。可以控制病变,避免病变范围增大,促进疖肿成熟。
预后
治愈情况
无严重基础疾病者一般预后良好,经积极治疗后可痊愈。
患糖尿病者,病情可反复发作。
危害性
外耳道疖可以出现剧烈耳痛、外耳道流脓等表现,影响夜间睡眠、白天的工作或生活。
可引起外耳道狭窄或闭塞,使听力下降。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无糖尿病者
保证蛋白质、不饱和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水分充足。可选择豆类、奶类、肉类、鱼类、新鲜水果、新鲜蔬菜、坚果类等。
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可选择谷类、薯类等替代精米、精面。
避免高盐、高脂饮食,避免油炸、腌制、烧烤食品。
成人每日饮水1500~1700毫升。
避免生、冷、硬、烫的食物,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
糖尿病患者
保证营养充足。
避免食用含糖饮料、点心等糖含量较高的食品或饮品。
生活管理
洗澡、游泳时,应注意避免耳道进水,进水后及时擦干。
避免掏耳等行为。
戒烟,远离“ 二手烟”。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适量运动,可选择快走、慢跑、打太极拳、游泳、广场舞、骑行等运动,或按照医生指导选择运动项目。
坚持治疗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按照医生要求用药、复查。
预防
游泳、洗头或淋浴后应及时将外耳道拭干。
控制挖耳的频率,避免频繁挖耳,造成外耳道损伤。
避免耳部外伤、耳部异物等。家长应注意儿童的行为,避免其往耳内塞异物。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贫血等,改善不良状态(如营养不良等)。
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应注意防护。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