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福霉素
概述
药物介绍
利福霉素是地中海链霉菌培养物的提取物经半合成的5个组分中的任一组抗生素,当前所称的这种利福霉素实际上是指其中的组分B再衍生出来的利福霉素SV,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早期合成,其分子结构与磷酸烯醇丙酮酸相似,因此可与细菌竞争同一转移酶,使细菌细胞壁合成受到抑制而导致细菌死亡。
制剂规格
利福霉素一般制成注射剂,不同厂家的制剂因制作工艺不同,其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可能也不一样。具体如何选择请咨询医生。
注射用利福霉素:250毫克。
利福霉素注射液:0.25克/5毫升(供静脉滴注);0.125克/2毫升(供肌内注射)。
功效作用
用途
利福霉素用于结核杆菌感染的疾病和重症耐甲氧西林金葡菌、表葡菌以及难治疗性军团菌感染的联合治疗。
用法用量
如何用药
利福霉素为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病情开处方拿药,并遵医嘱用药,包括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不得擅自按照药物说明书自行用药。
成人肌内注射:一次250毫克,每8~12小时一次;静脉注射(缓推)一次500毫克,每日2~3次。
静脉滴注:一般感染,一次500毫克,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中,每日2次。中、重度感染,一次1000毫克,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中,每日2次,滴速不宜过快。
肾盂肾炎可给予每日至少750毫克。严重感染开始可用每日1000毫克。
儿童可按每日每公斤体重10~30毫克给予,一日两次。
胆道梗阻慢性酒精中毒者使用本品应适当减量。
利福霉素怎么用
利福霉素的通用名称为利福霉素钠注射液,多采用静脉滴注,滴速不宜过快,其用量成人和儿童有差异。
1.成人:普通感染0.5 g/次,一日2次,配于25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中重度感染1 g/次,一日2次,配于500 ml 的5% 葡萄糖注射液中。若采用静脉推注,则0.5 g/次,一日2~3次,缓慢推注。
2.儿童:用量为一日10-30 mg/kg,一般一日2次,或视情况遵医嘱而定。
该药物可抑制体内核糖核酸聚合酶的活性,影响核糖核酸合成以及蛋白质代谢,从而具有杀菌作用,治疗结核杆菌感染的疾病,如浸润性肺结核等,还可以和其他药物联用,治疗重症耐甲氧西林金葡菌、表葡菌及难治性军团菌等的感染。
用药后可出现恶心、食欲不振、眩晕、暂时性巩膜或皮肤黄染、一过性肝脏损害、肾损害、耳鸣及听力下降、过敏性皮炎等。
请注意,对该药物过敏者禁用;肝病或肝损害者禁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有胆道梗阻、肝功能不全、慢性酒精中毒的老年患者用药时,应适当减量。
如有需要用药的患者,请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遵医嘱服药,切不可自行随意用药。
用药禁忌
用药须知
禁止用药
对利福霉素过敏者禁用。
肝病肝功能不全患者禁用。
谨慎用药
哺乳期妇女应用本品时应暂停哺乳。
利福霉素与一些药物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你正在使用其他药物,使用利福霉素前请务必告知医生,并咨询医生是否能用药,如何用药。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但也不要因害怕不良反应而拒绝用药。你可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或者咨询医生,了解利福霉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利福霉素不良反应主要包括
常见恶心、食欲减退及眩晕。
少数病人可出现一过性肝脏损害、黄疸及肾损害。
肌内注射后局部可能疼痛,甚至硬结。
静脉给药后巩膜、皮肤可能出现黄染。
用药后尿色可能带红色。
偶可引起耳鸣、听力下降及过敏性皮炎等。
其他不良反应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用药注意
用药前和用药期间应监测肝功能。
长期应用本品,偶见谷丙转氨酶轻度增高,停药后一般可自行恢复。
本品不宜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以免药物析出。
当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如瓶内有异物、颜色改变请勿使用。
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怎么办?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如果不良反应较大,需要就医。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轻重以决定是否继续用药,还是换用其他药物。如果不良反应症状不严重,适当对症处理,可以坚持用药。
什么情况下需要立即就医?
过敏样反应。
耳鸣、听力下降。
利福霉素应该如何保存?
利福霉素药品应该密闭,在凉暗处(避光并不超过20℃)保存。
不要将该药物分享给与你有相同症状的人使用。
药物要远离小孩。
药物相互作用
有些药物可能与利福霉素相互作用,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疫苗、维生素、草药等。这些药物与利福霉素一起使用前请咨询医生。
本品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协同作用。
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时具协同作用。
异烟肼合用,对结核菌有协同抗菌作用,但对肝毒性亦增加。
合理用药
药物必须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处方药应该由医生开置,非处方药应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利福霉素是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你的病情开处方使用。自行用药可能会增加你不合理使用药物风险:浪费药物资源,贻误病情,产生耐药,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利福霉素需要遵照医生处方足量、足疗程应用。病情完全控制前你的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但不要轻易减量、停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功效作用
用法用量
用药禁忌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