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巨细胞瘤
概述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好发于长骨骨端的交界性肿瘤
主要表现为疼痛、肿胀
其病因尚不明确
以手术治疗为主,可根据情况辅以放射治疗、药物治疗等
定义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原发性交界性骨肿瘤。常呈单发,偶见多中心病灶。主要表现为肿物生长部位肿胀、疼痛。
多侵犯长骨末端,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桡骨远端,肱骨近端为最多。
分类
按照肿瘤的良恶性分类
巨细胞瘤:为良性肿瘤,但具有局部侵袭性。
恶性巨细胞瘤:又称骨巨细胞肉瘤,分为原发性的恶性肉瘤和继发性(指原有骨巨细胞瘤发生恶变)。
发病情况
不同资料统计数据显示骨巨细胞瘤占比率差异较大,部分资料显示其发病率约占所有原发良性骨肿瘤的23.96%,占原发性骨肿瘤的11.61%;恶性骨巨细胞瘤占恶性肿瘤的3.98%。
通常发生在骨骺闭合以后的青壮年时期,高峰年龄为20~40岁,占发病总数的70%,女性略多。
病因
致病原因
骨巨细胞瘤是交界性肿瘤,肿瘤的致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可能起始于骨髓内间叶组织。
症状
主要症状
疼痛
体积较小者引起轻微疼痛。
随病情进展,多呈进行性疼痛或活动时疼痛。
晚期可出现静息痛。
局部包块压之疼痛加重。
肿胀
体积较小者肿胀不明显。
多呈局部肿胀。
触之有压乒乓球样感觉。
其他症状
活动受限
神经症状
肿瘤形成于脊椎或骶骨时,可压迫神经,引起如肢体麻木、疼痛,甚至大小便障碍等症状。
并发症
病理性骨折
如果不及时治疗,骨巨细胞瘤持续生长,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发生率约1/3。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局部骨折、骨痛,建议及时前往骨科就诊。
肿瘤科
当确诊恶性骨巨细胞瘤时,应及时前往肿瘤科就诊或化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准备就医时应尽量选择担架或轮椅,避免负重,以免病灶处发生骨折。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局部肿物,有多久了?
是否有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症状持续多久了?是否会加重或缓解?
是否有其他部位的疼痛?
病史清单
是否有骨肿瘤病史?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此病?
是否有骨折史、手术史?
是否有其他恶性肿瘤史?
是否有心肺疾病、溶血性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等。
影像学检查:胸片、病损部位X线片、CT、MRI及骨扫描等检查。
病理学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止痛药物:布洛芬、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等。
靶向药物:如地舒单抗。
双膦酸盐:如唑来膦酸盐。
干扰素:干扰素α-2a、干扰素α-1b。
抗凝血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无相关病史,也可有肿瘤相关病史。
临床表现
多位于长骨骨端,局部组织肿胀和疼痛,触之有乒乓球样感。
呈局部隆起,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感染、溶血性疾病。
血液生化:了解血中钙、磷水平。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可初步判断肿瘤位置、大小、形态。
本病的典型特征为偏心性、溶骨性、囊性破坏;无骨膜反应;呈肥皂泡样改变:膨胀性生长、骨皮质变薄。
CT检查
有助于确定骨皮质破坏范围。可评估骨皮质变薄、穿破以及有无骨矿化等。有助于与原发性骨肉瘤相鉴别。
增强扫描可观察肿瘤血供情况。
磁共振(MRI)检查
可较准确评估肿瘤侵犯情况,如周围软组织、血管、神经,以及病变在软骨下扩散至邻近关节的范围。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血供信息。
典型的骨巨细胞瘤在MRI的T1加权像上显示由低到中等的信号强度,而在T2加权像上由中到高的信号强度。T1、T2低信号区域均提示存在大量的含铁血黄素。
骨扫描
评估局部肿瘤的活跃程度,还可以搜寻是否存在骨多发病灶,有助于诊断或除外多中心骨巨细胞瘤。
血管造影检查
可识别肿瘤大小、范围、软组织受累情况。
可见肿瘤血管丰富,有动静脉瘘形成。
但本检查不能区分骨巨细胞瘤和动脉瘤样骨囊肿。
组织病理学检查活检
取病变组织进行活检,为本病的确诊手段,准确率可达88%~96%,能准确指导治疗方案。
可鉴别原发或继发性骨肿瘤,包括(粗针)穿刺活检和组织切开活检。
活检瘢痕有肿瘤局部复发的可能。
分期和分级
分期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表现、影像学表现分为3期。
Ⅰ期
临床症状:没有明显表现,呈相对静止。
X线:可观察到病灶边界完整、清晰、局限。
病理组织:呈良性变化。
Ⅱ期
临床症状:有轻微疼痛及肿胀,生长相对活跃。
X线:可明显观察到病灶边界清晰、呈膨胀性生长,骨皮质完整但变薄。
病理组织:呈良性变化。
Ⅲ期
临床症状:有进行性疼痛和肿胀。
X线:可明显观察到病灶边界不清、呈侵袭性生长,骨皮质缺损,伴软组织肿胀,病灶可累及软骨下或关节。
病理组织:可呈良性、侵袭性或恶性。
病理分级
按照多核巨细胞和单核基质细胞的数目、分化程度等进行分级,有助于确定肿瘤性质并指导治疗。
Ⅰ级
良性肿瘤。
基质细胞稀疏。
核分裂少。
多核巨细胞多。
Ⅱ级
中间性肿瘤。
基质细胞多而密集。
核分裂较多。
多核巨细胞数目减少。
Ⅲ级
恶性肿瘤。
以基质细胞为主。
核异型性明显。
核分裂极多。
多核巨细胞很少。
鉴别诊断
骨软骨瘤
相同点:都可能出现骨性包块等症状。
不同点:骨软骨瘤一般没有自觉症状,不出现肿胀和疼痛。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和X线片,基本可以做出正确的诊断,但最终明确诊断尚需病理学检查。
骨样骨瘤
相同点:都可能出现骨痛等症状。
软骨瘤
相同点:都可能出现发病部位肿胀、病理性骨折等表现。
不同点:软骨瘤好发于手和足的管状骨。X线表现为内生软骨瘤显示髓腔内有椭圆形透亮点,呈溶骨性破坏等。必要时可做病理检查最终确诊。
治疗
治疗目的:及早发现,防止复发和恶变,尽可能保留肢体功能。
治疗原则:外科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非手术治疗适用于通过手术不能安全、有效切除的肿瘤。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骨巨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手术方式
常用手术方式包括广泛切除术、病灶内刮除术等。
广泛切除术
适应证:适用于Ⅲ级或其他无法刮除的四肢骨肿瘤;非承重骨及腓骨近端、桡骨远端、尺骨远端肿瘤;破坏范围大、关节面破坏超过50%的肿瘤;恶性肿瘤;低位骶椎(第3骶椎及以下)或同时侵犯高、低位骶椎及大部分骨盆肿瘤。
特点:可减少肿瘤复发率,也可能出现较高并发症。
术后重建:关节融合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异体半关节或大段异体骨移植术、人工假体复合骨移植置换术。
病灶内刮除术
适应证:适用于Ⅰ、Ⅱ级四肢骨肿瘤。
特点:最大限度保全骨关节结构和功能。骶骨肿瘤刮除后可充分保留神经根、维持骨盆结构稳定、保护盆腔脏器。
术后重建:植骨(人工骨、自体骨、异体骨)、填充(骨水泥)、接骨板内固定。
术后局部处理,用于降低术后复发率。
物理方法:如高速磨钻、烧灼、冷冻,对手术切缘进行处理。
截肢
极少应用,仅适用于掌指(趾)关节骨、手术难度大、易复发的肿瘤。
禁忌证
全身或局部感染急性期。
患有严重的心肺疾病、溶血性疾病等。
严重过敏体质及其他不能耐受手术者。
其他恶性肿瘤晚期、全身广泛转移者。
注意事项
术后应积极配合辅助治疗。
骨巨细胞瘤复发率较高,术后应定期复查,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诊。
注意卫生,尤其切口部位避免感染。
放射治疗
适应证
已手术切除病灶,但手术切缘阳性者。
有手术指征,但手术可能导致严重功能障碍或并发症者,不行手术者。
对连续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无效者。
已有转移,且切除转移灶后。
已有转移,转移灶无法切除者。
进展期或复发病灶。
禁忌证
全身或局部照射部位严重感染或急性期。
患有严重基础疾病不能耐受放疗者。
特点
可避免手术切除所致的相关疾病。
可能会导致肿瘤恶变。
可能会损伤局部皮肤。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双膦酸盐
双膦酸盐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并促进破骨细胞凋亡,常作为外科手术的辅助治疗方法,也可用于位于脊椎或骨盆部位无法进行手术的骨巨细胞瘤。
不良反应: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如腹痛、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
人源化的抗RANK受体单克隆抗体
通过抑制RANKL与RANK结合,破坏肿瘤细胞和骨微环境的相互作用,间接抑制骨肿瘤进展。
可用于复发或无法手术的骨巨细胞瘤,目前临床常用地诺单抗。
不良反应:可引起乏力、头痛、恶心。
镇痛药
本病可引起局部轻到中度,甚至重度疼痛,可用镇痛剂辅助治疗。
长期服用此类药物有胃溃疡、出血等胃肠道不良反应。
其他治疗
动脉栓塞术
术前血管栓塞常用于血运丰富的部位,如头颈、脊柱肿瘤,以控制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
适用于手术难度大、肿瘤体积巨大者。
预后
治愈情况
常规手术切除后仍有较高局部复发率。
如果能及时发现,且肿瘤分期较早,经过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
如果不能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可能会引起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果恶变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危害性
少数病例可恶变,发展为恶性骨巨细胞瘤,预后差,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肿瘤分期较晚或治疗不及时,通常预后差、复发率高,影响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营养均衡,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
清淡饮食,调味不宜过于辛辣。
戒烟、禁酒。
运动管理
早期不宜进行重体力活动及高强度体育锻炼。
早期活动脚趾,促进血液循环;练习股四头肌收缩,防止血栓形成。2~3 周后,可练习肢体的抬高,有利于早期扶拐下床。
心理支持
有情绪不稳定、心理压抑等情况时,及时向亲友倾诉,培养其他爱好或增加其他活动分散注意力,也可以向医务人员寻求帮助。
家属及朋友也需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此病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不必过于紧张。
病情监测
如果发现局部疼痛、肿胀或有肿块,及时去医院接受治疗。
注意观察肿块是否有增大趋势,有无出现局部酸胀或疼痛、骨骼畸形、关节活动受限等现象,如存在以上现象应及时就医。
术后注意观察手术创口有无感染、撕裂,观察肿块切除后有无再次出现局部压迫现象。
随诊复查
无论采取哪种治疗方式,都应遵从医嘱定期复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以观察病情恢复情况、治疗效果。
复查项目
体格检查:观察局部是否有肿块,是否有压痛。
影像学检查:手术部位的X线片、CT扫描及MRI检查等。
复诊时间
复诊时间为术后2年内,每隔3个月复查1次;之后几年每隔6个月复查1次;手术5年以后每隔1年复查1次。如果出现症状加重,需及时就诊。
预防
骨巨细胞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无法进行病因预防。
建议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