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刺激征
概述
颅内病变时,患者被检查表现出屈颈时强直、伸膝受限等表现
原因众多,主要包括颅内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两类
一旦出现脑膜刺激征,应及时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感染科就医诊疗
积极查找病因,针对病因治疗
定义
脑膜刺激征(meningeal irritation)是一类常见的神经科体征,是指脑膜受到炎症、出血、颅内压增高等病理性因素的刺激而诱发的一组临床体征,主要包括颈强直、Kernig征(克氏征)、Brudzinski征(布氏征)。
当医生怀疑患者存在颅内感染、出血等病变时,会通过这一体检判断患者的脑膜是否受到激惹。
脑膜刺激征病因较多,可见于细菌、病毒等感染性脑膜炎,也可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肿瘤及全身性疾病等导致的非感染性脑膜刺激。
脑膜刺激征对于判断颅脑病变有重要的价值,是某些疾病重要体征之一,一经确诊,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就医。
发生机制
脑膜指的是颅骨与脑实质之间的三层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软脑膜受到炎症、出血或理化内环境改变等因素刺激时,与软脑膜相邻的脊髓膜也受到刺激,从而影响到被脊髓膜包裹的脊神经根。
当被动牵拉刺激脊神经根时,可引起相应肌群反射性痉挛,产生一系列的神经病理征表现。
类型
按发病原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脑膜刺激征:
感染性脑膜刺激征:主要是细菌、病毒、螺旋体、真菌或寄生虫等病原体侵犯脑膜引起。抽血检查常出现炎症指标升高。治疗时需根据同病原体类型,选择相应敏感抗生素治疗。
非感染性脑膜刺激征:由病原微生物以外的因素刺激脑膜而引起,包括颅脑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癌性脑膜炎等。治疗以病因治疗为主。
最易出现脑膜刺激征的病是什么
相对来说化脓性细菌感染、结核性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较容易出现脑膜刺激征,但由于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并没有最容易出现脑膜刺激征的疾病这一说法。
1.化脓性细菌感染:患者会出现发热,寒战、脑膜刺激征、剧烈头痛等症状,主要发生在儿童。治疗上,医生会使用抗菌性药物对疾病进行控制。
2.结核性脑膜炎:起病隐匿,并且患病的轻重程度不一,主要表现为低热、盗汗、食欲减退、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出现脑膜刺激征、昏迷、瘫痪等症状。治疗上,医生会采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
3.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眼部出血等,也容易出现脑膜刺激征。
脑膜刺激征是一种比较严重的临床表现,患者会出现颈部僵硬、剧烈头痛、呕吐、晕厥甚至昏迷等症状。须及时就医,配合医生治疗,查出脑膜刺激征的原因,并且进行针对性治疗。
脑膜刺激征是什么
脑膜刺激征是人体脑膜受刺激后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主要包括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布氏综合征和凯尔尼格征等。
脑膜刺激征常见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脑疝、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其中颈项强直、布氏综合征和凯尔尼格征是一些通过检查而诊断的阳性体征。
1.颈项强直是指患者平躺状态下,使其脖子向上弯曲时,会出现明显的阻力感。
2.布氏综合征是指患者平躺状态下,向上搬动患者的脖子时,患者的双侧髋、膝部发生弯曲的情况。
3.凯尔尼格征是指患者平躺时,将一侧髋部与膝部位均向上弯曲成直角,继续向上抬高小腿120°左右时出现明显阻力或者疼痛的情况。
表现
症状特征
脑膜刺激征是一种专业的身体检查,需要由医生进行操作,患者自己通常难以发现。
检查手法包括颈强直、Kernig征(克氏征)、Brudzinski征(布氏征),这三种方法任意一种出现异常结果(阳性)即可确诊。
颈强直
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双下肢伸直,医生用一只手放在患者胸前以固定上身,另一只手轻托住患者枕部(俗称:后脑勺),将枕部抬起向前屈曲。
正常情况下,患者颈部应该是柔软的,阻力不大,下颏(俗称:下巴)可以触碰到胸骨柄。
如发现患者颈部存在抵抗,下颏不能碰到胸骨柄,在除外颈椎或颈部肌肉病变后,可称为颈强直。
Kernig征(克氏征)
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双下肢伸直,医生将患者一侧下肢的髋、膝关节弯曲成直角(90°),然后一手固定患者膝关节,一手握住足跟,将小腿缓慢上抬,使其被动伸直膝关节。
正常人膝关节可伸直至少应达到135°(在屈膝90°基础上再伸直45°)。
如果在伸直膝关节的过程中感到阻力(小于135°),同时伴有腿部疼痛及肌肉痉挛,称为Kernig征阳性。
Brudzinski征(布氏征)
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双下肢伸直,医生将一只手放在患者胸前固定上身,另一只手托住枕部,将枕部抬起向前屈曲。
正常人头部向前屈曲时,下肢可保持伸直状态不变。
如头部前屈过程中,患者双侧膝关节、髋关节同时出现不自主屈曲,则为异常,称为Brudzinski征阳性。
伴随症状
最常伴有头痛,头痛发生的时间、部位及程度依病因不同而异。如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头痛突然发生,程度剧烈,难以忍受;感染性脑膜炎引起的头痛常为亚急性发作,程度逐渐加重。
常伴有呕吐,多为喷射样呕吐,与进食无关,常与头部位置有关,平躺时可诱发或加重。
可伴发热、盗汗,常见于感染性脑膜炎。
伴无诱因体重下降,常见于癌性脑膜炎
原因
疾病因素
导致脑膜刺激征的原因均与疾病有关,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等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脑膜炎;也存在颅脑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肿瘤及全身性疾病等病因。
以下仅列举出可能导致脑膜刺激征的多项因素,不代表您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脑膜感染性疾病: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及寄生虫性脑膜炎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血管病变引起,亦可由白血病、肝性脑病等引起。
肿瘤:包括颅脑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常见如脑胶质瘤肺癌脑转移、颅内淋巴瘤
全身系统性疾病: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等。
外伤:颅脑及脊髓外伤,可引起硬、软脑膜及蛛网膜发生炎症反应。
脑室或鞘内注射药物或造影剂等。
非疾病因素
就医
就医指征
一旦发现脑膜刺激征阳性,均需要及时就诊。
尤其是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需要拨打120急救电话或紧急送急诊科救治。
就诊科室
发现脑膜刺激征的患者,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神经内科、急诊科、神经外科。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于相应科室就诊。如感染性脑膜炎需就诊于感染科;颅脑肿瘤,需要就诊于肿瘤科;尿毒症,需要就诊于肾脏内科。
由于导致脑膜刺激征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主要症状是什么,是否出现头痛、呕吐或颈部僵硬不能前屈(颈强直)?
严重程度如何?
出现症状的起病和持续时间?
上述症状是如何发现的?
症状是间断出现还是持续出现?
有没有什么情况下可以缓解或者加重?比如体位改变等。
是不是第一次出现上述症状?
是否伴随发热、疲乏、体重下降等?
病史清单
以往有什么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
头颈部是否受过外伤?
以前颅内是否注射药物或造影剂?
家族中其他人是否有类似情况?
相关检查
身体检查
对出现脑膜刺激征的患者,医生通常会进行以下身体检查:
检查神志是否清楚,测量体温、脉搏、血压及呼吸是否正常。
检查有无头部外伤。
检查双侧瞳孔有无异常。
检查眼底,有无视乳头水肿、出血及渗出。
详细的神经查体,包括肢体力量、感觉、腱反射、病理征等。
常用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常规、炎症标志物、肝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等。以排查有无感染、糖尿病酮症、尿毒症性脑病肝性脑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
脑脊液检查: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对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有诊断意义。
对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可完善肿瘤标志物
其他检查
脑电图:对诊断脑炎有一定诊断意义。
头颅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磁共振检查(MRI),可判断是否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占位等疾病。必要时行CT血管成像(CTA)或DSA检查。判断有无动脉瘤,寻找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
颈椎影像学检查:包括颈椎X线、CT、MRI,可判断是否存在颈椎及颈部肌肉病变,以除外因颈椎及肌肉病变引起颈强直假阳性的可能。
缓解与治疗
治疗方面,在初步对症处理后,主要针对引起脑膜刺激征的原发病进行治疗。
缓解措施
家庭处理
保持周围环境安静,避免患者的情绪激动,让其卧床休息。
避免大便用力,可用开塞露等辅助排便。
出现呕吐时,将头部偏向一侧,避免误吸。
出现头痛时,可将头部位置抬高,采用半卧位的姿势。
对于症状轻者,需在家属陪同下及时医院就诊;症状较重者,出现意识障碍或肢体瘫痪等拨打120即刻急诊医治。
饮食建议
急性期患者应进食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豆浆、营养粉或粥等流食或半流食,后期可进食面条、泡软的馒头等软食,逐渐恢复至正常饮食。
避免饮用浓茶、咖啡、酒精及辛辣食物。
有高血压的患者注意低盐、低脂饮食。
有糖尿病的患者,尽量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可能会开具以下药物帮助患者缓解脑膜刺激征症状。
缓解头痛:降低颅内压药物,如高渗盐水、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塞米地塞米松白蛋白等药物。
退热药物:常使用洛索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
镇痛药物:除上述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外,对疼痛严重的患者还可适当使用哌替啶、曲马多等药物。
抗惊厥药物:如氯硝西泮、地西泮、丙戊酸等。
抑制脑脊液分泌:乙酰唑胺。
非药物治疗
医生还可使用抬高床头方法,缓解头痛、呕吐症状。
对有发热患者可使用冰袋、冰毯等进行物理降温。
对因治疗
针对不同的疾病原因,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会有较大差异,以下列疾病为例。
感染性脑膜炎:根据致病病原体不同种类,选择相应敏感的抗生素。
蛛网膜下腔出血:积极控制血压,应用抗纤溶药物,必要时手术治疗。
颅脑肿瘤:根据肿瘤原发部位不同,可选择手术治疗,配合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方法。
全身系统性疾病:尿毒症,主要以透析为主;糖尿病酮症,控制血糖,消除酮体,维持身体内环境稳定。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