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新霉素
概述
药物介绍
硫酸新霉素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作为结直肠手术前消毒预防感染等疾病的治疗。
制剂规格
硫酸新霉素在临床上使用的剂型有很多种。同种药品可由于不同的包装规格有不同的用法或用量。因此,服药前一定要按照医生处方,根据药品规格,计算相应的药物服用数量。服用前请咨询医生。
新霉素片剂:0.1克(10万U);0.25克(25万U)。
新霉素滴眼液:4万单位/8毫升。
功效作用
用途
口服作为结直肠手术前消毒预防感染(常与红霉素合用),也可限制肠内产氨菌繁殖,有利于肝昏迷的防治。口服用于肝性脑病的辅助治疗。
局部用于眼、耳和小范围皮肤感染(多与其他药物配合)。
用法用量
如何用药
硫酸新霉素为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病情开处方拿药,并遵医嘱用药,包括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不得擅自按照药物说明书自行用药。
不论口服或皮肤用药,亦应注意其适应证,遇肾功能不全患者,必须调整用量。小儿使用外用洗剂也会引起中毒,须注意。口服可空腹或餐后给药。
口服,成人一次0.25~0.5g(以新霉素计),一日4次。肝性脑病的辅助治疗,一次0.5~1g,每6小时1次,疗程5~6天。结肠手术前准备,每小时0.5g,连用4次,继以每4小时0.5g,共24小时。
小儿按体重一日25~50mg/kg,分4次服用。
滴眼液:滴入眼内,一次2~3滴,4~8次/日。
软膏剂:涂于患处,一日2~3次。
用药禁忌
用药须知
禁止用药
禁止肠外途径给药,创伤性炎症或体腔内炎症(如腹膜炎)亦应禁用。
肠道有梗阻情况存在或已知对任一本类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
大面积皮肤受损或鼓膜穿孔的患者禁用,以免导致耳聋。
1岁以内婴儿禁用。
谨慎用药
患有肝、肾、神经肌肉疾病或听力受损者慎用。
不宜用于全身感染的治疗。
妊娠期妇女慎用,哺乳期妇女在用药期间暂停哺乳。
老年患者慎用。
硫酸新霉素与一些药物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你正在使用其他药物,使用硫酸新霉素前请务必告知医生,并咨询医生是否能用药,如何用药。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但也不要因害怕不良反应而拒绝用药。你可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或者咨询医生,了解硫酸新霉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硫酸新霉素不良反应包括:
肠外给药可引起极严重的耳、肾毒性反应,故已放弃此种给药途径。
胃肠黏膜存在炎症时口服给药,体腔内存在炎症时向腔内滴注药物,开放性创伤和损伤皮肤局部用药等也可充分吸收药物,致使听力部分丧失或全部丧失。所有这些都可能随着肾功能不全而加重,同时也可能产生肾毒性或神经毒性。临床用药时勿疏忽。
其他不良反应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用药注意
有口服本药出现神经毒性(包括耳毒性)和肾毒性的报道,肾功能不全者发生的风险更高。用药时需监测肾功能、前庭功能和听力,尤其对于高风险患者。
有口服本药出现神经肌肉阻滞和呼吸麻痹的报道。当使用本药,尤其是合用麻醉药、神经肌肉组织药(如筒箭毒碱、琥珀胆碱、十烃溴铵)或输入大量含柠檬酸的血液时,应考虑此类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
高龄和脱水也可使本药毒性增加。
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怎么办?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如果不良反应较大,需要就医。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轻重以决定是否继续用药,还是换用其他药物。如果不良反应症状不严重,适当对症处理,可以坚持用药。
什么情况下需要急救?
硫酸新霉素罕见过敏反应。一旦发生过敏反应表现,请立即寻求急救处理等。
什么情况下需要立即就医?
严重的耳、肾毒性。
严重的神经毒性反应。
硫酸新霉素应该如何保存?
硫酸新霉素药品应该在密封、避光,15〜30℃条件下保存。
不要将该药物分享给与你有相同症状的人使用。
药物要远离小孩。
药物相互作用
有些药物可能与硫酸新霉素相互作用,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疫苗、维生素、草药等。这些药物与硫酸新霉素一起使用前请咨询医生。
硫酸新霉素可限制地高辛吸收,合用时,必须监测后者的血药浓度。
可降低口服避孕药的效力。增强阿卡波糖的作用。
硫酸新霉素合用青霉素对肠球菌产生协同作用,有利于治疗肠球菌所致心内膜炎。
与口服避孕药(含雌激素)长期合用可能导致避孕失败,并增加出血的发生率。
口服新霉素可影响洋地黄苷类、氟尿嘧啶、甲氨蝶呤、青霉素V、维生素A或维生素B12的吸收,使疗效降低。因此应严密观察患者对洋地黄类药物的疗效是否发生改变。口服新霉素的患者合用秋水仙碱及维生素A时,其维生素B12的需要量可能增加。
与神经肌肉阻滞药合用时,可能增加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导致骨骼肌软弱等。
与茶碱合用对葡萄球菌有协同抗菌作用。
与氯贝丁酯合用协同降血脂。
合理用药
药物必须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处方药应该由医生开置,非处方药应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硫酸新霉素是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你的病情开处方使用。自行用药可能会增加你不合理使用药物风险:浪费药物资源,贻误病情,产生耐药,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硫酸新霉素需要遵照医生处方足量、足疗程应用。病情完全控制前你的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但不要轻易减量、停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功效作用
用法用量
用药禁忌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