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高
概述
由尿酸生成增加和(或)排泄障碍等原因,造成血液尿酸浓度升高
尿酸高时可能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也可表现为关节痛、腰痛、尿痛等
可由肾脏疾病引起,也见于血液系统等疾病
通过药物等对症治疗可降低尿酸水平,但明确病因,针对病因治疗是关键
定义
尿酸为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人体每日产生尿酸的20%~30%由肠道排出,70%~80%由肾脏排出,当尿酸生成增加和(或)排泄障碍等时,可造成血液尿酸水平升高,称为尿酸高。
成人酶法测定血尿酸浓度正常范围为男性150~416μmol/L,女性89~357μmol/L。在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时,即称为高尿酸血症
但在2019年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中提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μmol/L,称为高尿酸血症。
发生机制
根据尿酸形成的机制,将尿酸高分为尿酸生成增多、尿酸排泄减少、外源性摄入过多,其中尿酸排泄减少为血尿酸升高的最常见原因。
尿酸生成增多:血尿酸水平与内源性嘌呤水平密切相关。当体内嘌呤合成增加或嘌呤分解减少时,可造成内源性嘌呤产生过多,导致血尿酸水平增加。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活性增加、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换酶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均可引起嘌呤产生过多。
尿酸排泄减少:尿酸约70%通过肾脏排泄,当肾功能受损,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时导致尿酸排泄减少,从而引起血尿酸水平升高;另外,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或物质(如酒精)可以促进尿酸的重吸收,从而引起血尿酸水平升高。
外源性嘌呤摄入过多:高嘌呤食物摄入过多,导致尿酸生成增加,引起血尿酸水平升高。
类型
根据引起尿酸升高的原因,可分为肾脏排泄减少型、肾脏负荷过多型、混合型。
肾脏排泄减少型
可因慢性肾衰竭、药物因素(如氢氯噻嗪、吡嗪酰胺等)等导致肾脏尿酸排泄减少,引起血尿酸升高。
肾脏负荷过多型
高嘌呤饮食(如饮酒、进食大量肉类、海鲜等)导致外源性尿酸摄入增多,以及嘌呤代谢相关酶活性异常,或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和淋巴瘤化疗、横纹肌溶解等导致细胞破坏增多,引起内源性尿酸生成增加。
混合型
同时存在尿酸排泄减少和尿酸生成/摄入增多。
表现
尿酸高时可能无明显的症状,通常在体检时发现。当尿酸升高引起痛风、高尿酸血症性肾病等疾病时,可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如关节剧痛、腰痛、尿痛、血尿等。
症状特征
尿酸水平轻度升高时,通常无明显症状,可由生活因素、药物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所致,通过改善饮食、休息、停药、放松等后通常可恢复至正常。
尿酸水平持续升高时大多不能自行恢复。通常在系统治疗后恢复或维持在正常水平,当疾病再次发作或加重时,尿酸水平可再次升高。
尿酸盐沉积在关节部位时,可能会出现痛风。痛风患者多在午夜或清晨突然起病,关节剧痛;数小时内受累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单侧第1跖趾关节最常见;发作呈自限性,多于2周内自行缓解,可于耳廓、关节周围等处形成痛风石,并可出现关节畸形
若尿酸盐沉积在肾脏、输尿管时,形成肾脏结晶、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会出现腰痛、尿痛、血尿等临床症状。
伴随症状
伴恶心、呕吐、乏力、腰痛、尿痛、双下肢水肿等,多见于肾脏疾病,如慢性肾衰竭等。
伴发热、盗汗、食欲减退、淋巴结肿大等,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淋巴瘤、白血病等。
伴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多见于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等。
伴呼吸困难、憋喘、口唇发绀等,多见于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性呼吸衰竭等。
伴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心率增快等,多见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等。
原因
尿酸高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当出现临床症状时可能提示某些疾病的发生,导致尿酸高的原因众多,可能是疾病导致,也可能是生活因素、药物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所致。
疾病因素导致的尿酸高可见于肾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其他疾病(如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下面仅列举引起尿酸高的部分疾病,不代表您一定患此种疾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疾病因素
肾脏疾病
常见肾脏疾病如慢性肾衰竭。多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受损,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导致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减少,出现血尿酸水平升高。
随着肾功能逐渐下降,血尿酸水平可持续升高,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腰痛、尿痛、双下肢水肿等症状。
血液系统疾病
常见疾病如淋巴瘤、白血病,患者可伴有尿酸水平升高,在应用环孢素、放化疗等治疗后血尿酸水平升高更明显,可于病情缓解后逐渐下降。
内分泌系统疾病
常见疾病如糖尿病,由于胰岛素能促进肾脏对尿酸的重吸收、并促进嘌呤的生成,血尿酸水平可升高,同时伴有多饮、多食、体重下降等症状。
其他疾病
如在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时也可出现血尿酸升高的情况。
非疾病因素
主要包括生活因素、药物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所致的尿酸升高。
生活因素:如大量进食海鲜等产品、饮酒、剧烈运动等可引起尿酸升高。
药物因素:包括氢氯噻嗪、抗结核药物(如吡嗪酰胺)、环孢素等,通常药物引起的尿酸升高是一过性的,停药可恢复至正常状态。
精神心理因素:如精神过度紧张、恐惧等情绪,也会使尿酸水平一过性升高。
就医
如尿酸高确因生活因素(剧烈运动)、药物因素(如氢氯噻嗪)、精神心理因素(如情绪紧张)所致,且除去上述因素后尿酸恢复至正常水平,并且无明显不适感时,可无需处理,定期复查即可。
如尿酸持续升高,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关节痛、腰痛、尿痛、血尿等)时,需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就医:
单纯血尿酸水平升高。
伴腰痛、尿痛、双下肢水肿等。
伴关节红、肿、剧痛,关节活动障碍、发热等。
伴发热、盗汗、食欲减退、恶心、淋巴结肿大等。
伴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
就诊科室
出现尿酸高时,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肾内科、内分泌科。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就诊于相应科室:
如伴多饮、多尿、体重下降时,可能需就诊于内分泌科。
如伴发热、盗汗、食欲减退、恶心、淋巴结肿大时,可能需就诊于血液内科。
由于导致尿酸高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尿酸升高前有无诱因(进食海鲜等食物、饮酒、剧烈运动、应用氢氯噻嗪、吡嗪酰胺等药物)?
尿酸高是何时出现的?多长时间复查一次?
尿酸水平是持续升高还是可恢复至正常水平?
有无加重或缓解因素?
除尿酸高外,是否还伴有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关节痛、腰痛、尿痛等)?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存在慢性肾衰竭、痛风、淋巴瘤、糖尿病等病史?
目前正在长期服用药物吗?服用了哪些药物?是怎么服用的?
既往有无规律服用降尿酸药物?尿酸水平控制如何?停药后是否可维持正常水平?
家族中是否有成员存在相同或类似的病史或症状?
近期有没有采取过相关治疗?是否可以改善症状?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以及如有必要应补充哪些检查。
体格检查
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神志)。
视诊:观察皮肤及口唇黏膜颜色,判断是否存在苍白等颜色改变。耳廓及关节处是否有结石;观察眼部是否存在眼睑苍白、水肿,有无瞳孔散大,体型是否消瘦,有无关节畸形
触诊:医生会用手触诊皮肤温度是否增高、发凉,是否存在疼痛及压痛;浅表淋巴结是否肿大,是否可触及肿大的脾脏和肝脏,按压双下肢及足部皮肤,判断是否有水肿。
叩诊:叩诊心界大小是否正常;肝区、肾区有无叩击痛;腹部是否有移动性浊音;叩诊膀胱充盈程度。
听诊:必要时医生会用听诊器听诊心肺,判断是否存在呼吸音异常及心脏杂音
实验室检查
血尿酸:可明确血尿酸水平。
血常规:可明确是否存在感染及血液系统异常。
尿常规:可明确有无尿常规异常,若发现尿红细胞尿蛋白升高时,提示可能存在肾脏病变。
肝肾功能:可明确是否存在肝肾功能异常。若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常提示存在肝脏病变;若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异常,常提示存在肾脏疾病。
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可明确是否存在血糖异常。若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糖尿病。
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可明确是否存在炎症。如血沉或C反应蛋白升高,常提示可能存在感染。
影像学检查
彩超:肾脏彩超可提示肾脏大小及状态,如肾脏缩小,提示可能存在慢性肾衰竭;关节超声可提示关节液有无异常物质,如关节不均匀低回声与高回声混杂团块影时提示可能存在痛风。
膝关节X线:可提示是否存在关节畸形及关节破坏、痛风石沉积等情况,如出现关节畸形及关节破坏、痛风石沉积等特征临床表现,多提示痛风累及所致。
CT:对可疑部位进行CT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骨骼、关节损伤,如存在骨折、关节间隙狭窄等情况,多提示关节受损。
缓解与治疗
出现尿酸高,需明确诱因,如与生活因素(如饮酒、进食海鲜、剧烈运动等)、药物因素(如氢氯噻嗪、吡嗪酰胺)、精神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等有关时,去除诱因后大部分可在短期内自行消退。
如去除诱因后尿酸水平仍偏高,甚至持续升高时,应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避免过度运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同时避免应用容易诱发尿酸升高的药物(如氢氯噻嗪、吡嗪酰胺等)。
饮食方面
应少食动物内脏、高果糖饮料等,限制饮酒,限制海鲜、豆制品和甜点的摄入,鼓励多食蔬菜(如番茄、土豆、茄子)、水果(如苹果)和低脂或无脂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多饮水,保持每日大于2000ml的饮水量。
心理护理
日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及时调整情绪,注意避免紧张及情绪过度波动。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可应用药物治疗来进行改善。伴随其他系统疾病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促尿酸排泄药:如苯溴马隆,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从而增加尿酸的排泄,降低尿酸水平。
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使尿酸的生成减少。
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可碱化尿液,使尿酸不易在尿中积聚形成结晶,促进尿酸排泄。
新型降尿酸药物:如拉布立酶、普瑞凯希,通过将尿酸分解为可溶性产物促进排出。
对因治疗
针对引起尿酸高的不同病因,治疗方案会有较大的差异,以下列常见疾病为例。
慢性肾衰竭
应积极寻找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控制尿酸水平。
通常给予非布司他等降尿酸治疗,终末期肾脏病常用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等。
糖尿病
应积极控制血糖,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规律监测血糖,合理应用降糖药物。
常用降糖药物包括双胍类(如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磺脲类(如格列美脲)、格列奈类(如瑞格列奈)、噻唑烷二酮类(如罗格列酮)等,血糖控制稳定时,血尿酸水平通常也可控制在平稳水平。
淋巴瘤
治疗原则为控制病情,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治疗主要采用化疗(长春新碱、泼尼松等)加放疗的综合治疗,并注意在放疗、化疗过程中监测血尿酸水平。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