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免疫球蛋白
功效作用
人免疫球蛋白是指来自健康人血浆或血清的免疫球蛋白,本品可以把人免疫球蛋白内含的大量抗体输给受者,能迅速提高受者血液中的IgG水平,并通过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发挥免疫替代和免疫调节的双重治疗作用,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和免疫调节功能。
肌内注射人免疫球蛋白临床上可用于预防麻疹和传染性肝炎,静脉注射可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病以及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适应证
肌注剂型
预防麻疹和传染性肝炎:人免疫球蛋白可以通过提高自身抗体水平来增强免疫力,所以可以用于预防麻疹的发病或减轻症状以及预防乙肝等传染性肝炎。
静脉注射剂型
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本品可以直接补充人体缺乏的免疫球蛋白,用于治疗多种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包括:X 联锁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常见变异性免疫缺陷病免疫球蛋白G亚型缺陷病等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重症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等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本品可通过帮助中和患者体内的致病性抗体,减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川崎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症状。
药物起效时间
本品肌内注射后2~3天进入血循环,静脉注射剂型则在输注后立即完全进入受者血循环,两剂型起效时间目前没有确切的数据,具体与药物类型、患者的病情、个人体质等相关,患者遵医嘱使用即可。
药物维持时间
药动学研究提示本品肌注剂型生物半衰期为 16~24 天,静脉注射剂型更长,约3~4周,但该半衰期具体与药物、患者的情况相关。人免疫球蛋白的药物维持时间暂时尚未有明确的定论,可参考药物半衰期进行判断,必要时也可以通过监测体内IgG来确定其疗效。
药物联用
目前该药物的药物联用尚无权威资料,如果在使用该药物期间需要应用其他药物,应先咨询医生,听从其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用药方法。
人免疫球蛋白对周围神经受损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所见的周围神经受损的疾病,如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称为吉兰-巴雷综合征,即格林-巴利综合征,以及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都是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大多数患者出现运动与感觉障碍并存。这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因不是非常明确,但一部分患者在发病前都会经历致病微生物的感染。
人免疫球蛋白对于这两种周围神经受损性疾病有一定治疗效果,因为人免疫球蛋白在预防病原体感染和维持免疫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人免疫球蛋白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过敏等不良反应,如输注后出现严重不适感应及时告知医生。对人免疫球蛋白过敏或有其他严重过敏史者有 IgA 抗体的选择性 IgA 缺乏者不要使用本药。
打了人免疫球蛋白后,多久可以打疫苗?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后间隔多久可以打疫苗,需要根据疫苗的类型和人免疫球蛋白的剂量、半衰期来确定。
灭活疫苗、口服减毒活疫苗通常不受人免疫球蛋白使用的影响,与人免疫球蛋白的输注可以不间隔时间,或者间隔1月后接种。
注射减毒活毒苗(除卡介苗外)的接种可能会受人免疫球蛋白的影响。静脉滴注本药3个月后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如脊髓灰质炎、麻疹、风疹、腮腺炎、水痘病毒疫苗。
在非紧急情况下,已接种上述疫苗的病人至少在接种后3~4周才能静脉滴注本药;如在接种后3-4周内滴注本药,最好在最后一次给药3个月后重新接种。
另外,接种间隔时间与人免疫球蛋白使用的剂量有关,若儿童使用大剂量人免疫球蛋白(2g/kg),使用人免疫球蛋白后接种荨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建议间隔8至11个月。
有使用人免疫球蛋白和疫苗的人群,应主动告知医生本人既往的用药史。具体接种疫苗的原则应谨遵医嘱。
用药禁忌
禁用情况
对人免疫球蛋白过敏或有其他严重过敏史者禁用。
有IgA抗体的选择性IgA缺乏者禁用。
慎用情况
过敏体质慎用。
65岁以上老年人慎用。
孕妇慎用。
哺乳期女性慎用。
严重酸碱代谢紊乱者慎用。
肾功能损伤者慎用。
具有已知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者慎用。
溶血、溶血性贫血患者慎用。
如需用5%葡萄糖溶液稀释,则糖尿病患者慎用。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关于妊娠期妇女使用本品的安全性研究有限,为避免出现不良反应,用药需谨慎并充分权衡利弊,如必须使用时,应在医师指导和严密观察下使用。
哺乳期女性:目前哺乳期女性使用本药的临床研究资料较少,为避免出现不良反应,使用本药时需谨慎,如必须使时,应在医师指导和严密观察下使用。
儿童: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并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
老年人:这类人群更易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所以一般情况下,用量不得超过推荐剂量,并且需要在监护下缓慢输注。
不良相互作用
本品应单独使用,不可与其他溶液混合输注。目前尚不清楚人免疫球蛋白与哪些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如果正在使用其他药物,在使用人免疫球蛋白前需告知医生,并咨询医生能否同时使用。
用法用量
剂型规格
肌注剂型:150mg:1.5ml(10%)/瓶;300mg:3ml(10%)/瓶。
静脉注射剂型:0.5g:10ml(5%)/瓶;1g:20ml(5%)/瓶;1.25g:25ml(5%)/瓶;2.5g:50ml(5%)/瓶;5g:100ml(5%)/瓶;10g:200ml(5%)/瓶。
冻干静脉注射剂型:1g;1.5g;2,5g;5g。
具体用法
用法
肌注剂型:肌内注射。
静脉注射剂型:直接静脉滴注或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1~2倍后缓慢注射,使用时应注意控制滴速:开始时滴注速度为1.0ml/分(约20滴/分),维持约15分钟,若患者无感不适,可逐渐加快输注速度,但最快不得超过3.0ml/分(约60滴/分)。
用量
肌内注射剂量
预防麻疹:为预防发病或减轻症状,可在与麻疹患者接触 7 日内,按照体重用药时,推荐剂量为 0.05~0.15 ml/kg;按照年龄用药时,5 岁以下儿童推荐注射剂量为 1.5~3.0 ml,6 岁以上儿童最大注射量不超过 6 ml。医生会根据患儿的情况选择具体使用何种用药计算方式。
预防传染性肝炎:按照体重用药时,推荐剂量为 0.05~0.1 ml/kg;或可按照年龄用药,成人每次注射 3 ml,儿童每次注射 1.5~3 ml。
静脉注射剂量
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或低下症:按体重给药,第一次注射剂量为400 mg/kg,维持剂量为200~400 mg/kg,给药间隔时间视病人血清 IgG 水平和病情而定,一般每月给药一次。
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如重症感染:每日输注剂量为200~300 mg/kg ,连续使用 2~3 天。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川崎病,应在发病 10 日内应用,儿童治疗剂量 为2g/kg ,一次输注。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每日输注量为400 mg/kg,连续给药 5 天;维持剂量为每次 400 mg/kg ,给药间隔时间视血小板计数和病情而定,一般每周一次。
患者应严格遵照医嘱使用本药。
药物漏用
人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机制比较复杂,患者的疾病、个体因素及给药途径不同,故药物漏用后是否需要补用及如何补用,目前尚未有明确说法。
本品为注射剂,一般不存在漏用情况。如发现漏用,应立即告知医生进行病情评估。和处理,不要擅自应用。
药物过量
药物过量可能导致患者循环血容量超载、血液黏度增加,从而增加心脏负荷。
药物停用
出现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如畏寒、高热、胸痛、全身酸痛、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用药后,患者的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时或逐渐加重,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停药或者调整用药方案。
疾病得到控制、症状有明显好转,可遵医嘱停药。
不良反应
表现及处理方法
常见不良反应
多为轻中度不适,常见头痛、寒战、发热、疼痛、乏力、背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输液部位反应(如红肿、疼痛感)、皮疹、血压改变、心动过速等。
处理方法:如果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以上不良反应,应立即告知医师,轻度不适通常无需特殊处理,患者可自行恢复。静脉输注时出现不适应首先选择减慢输注速度,必要时应停止用药,同时根据患者的情况使用激素等对症药物治疗。
其他不良反应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斑丘疹、红斑性皮疹、局限性皮肤反应、表皮松解、多发性红斑、皮炎(如大疱性皮炎)、出汗增加等。
免疫功能紊乱和感染:过敏反应、输液反应、过敏性休克等。
心血管系统损害:紫绀、心悸、高血压、心律失常等。
神经系统损害:头晕、昏迷、意识丧失震颤、肌肉不自主收缩、感觉减退等。
呼吸系统损害: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呼吸暂停、喘息、喉头水肿、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低氧血症等。
血管损害和凝血障碍:潮红、静脉炎等。
精神障碍:激越、精神障碍、嗜睡等。
血液系统损害: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等。
处理方法:当患者出现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应注意休息,及时停药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针对性处理。如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等症状时,考虑过敏性休克发生可能,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患者入院应监测血氧及呼吸,必要时需要进行抢救及呼吸支持治疗等。
注意事项
药物贮存
本品禁止冻结,应于2~8℃避光、密封保存和运输。
其他
若既往无免疫球蛋白用药史,为避免患者自行使用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切不可自行使用。
本品肌内注射制剂和静脉注射制剂不可混用。
本品开启后,应一次使用完毕,不得分次使用。
本品应单独使用,不得给他人二次使用。
本品久存可能产生微量沉淀,摇晃后可消散;如出现明显浑浊及摇不散的沉淀及异物或性状改变,则不可继续使用。
因原料来自人血,虽然对原料血浆进行了相关病原体的筛查,并在生产工艺中加入了去除和灭活病毒的措施,但理论上仍存在传播某些已知和未知病原体的潜在风险,临床用药应权衡利弊。
肾功能不全或肾衰患者,要以最小的速度滴注。使用含蔗糖的本品患者,更容易引起肾功能异常和急性肾衰竭。
对于有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要在最小剂量下缓慢滴注。
可能发生无菌性脑膜炎综合征,特别是在高剂量或快速滴注时。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功效作用
用药禁忌
用法用量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