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麻黄碱
概述
药物介绍
伪麻黄碱为麻黄属植物中获得的一种生物碱,是一种α,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临床上主要用于减轻鼻充血。
本品主要通过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间接发挥拟交感神经作用;具有选择性地收缩上呼吸道毛细血管,消除鼻咽部黏膜充血、肿胀,减轻鼻塞症状;对全身其他脏器的血管无明显收缩作用;对心率、心律、血压和中枢神经无明显影响。
制剂规格
伪麻黄碱有多种制剂和规格。它们的给药方法、途径和吸收速度、稳定性都不一样,各有特点。不同厂家的制剂因制作工艺不同,其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有可能也不一样。具体如何选择请咨询医生
伪麻黄碱片剂:30毫克;60毫克。
伪麻黄碱缓释胶囊剂:120毫克。
功效作用
用途
伪麻黄碱主要用途:
伪麻黄碱合用其他药物组方减轻感冒咳嗽症状。
伪麻黄碱用于减轻鼻充血。
含伪麻黄碱药物的作用是什么
含伪麻黄碱的药物具有收缩上呼吸道血管的作用,从而起到缓解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该成分有中枢兴奋作用,具体用药时需注意咨询医生。
伪麻黄碱是拟交感神经药,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可以选择性收缩上呼吸道粘膜的血管,有助于缓解鼻咽粘膜充血,缓解上呼吸道充血,临床上可用于过敏性鼻咽、鼻炎、鼻窦炎、感冒等;它还具有较弱的支气管平滑肌扩张作用,故有一定的平喘作用。
含伪麻黄碱的药物,它由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可致失眠、头痛、心悸、升高血压等,故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亢进等人需谨慎使用,当使用此类药物时应注意咨询医生,并在其指导下应用。
用法用量
如何用药
伪麻黄碱为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病情开处方拿药,包括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不得擅自在家按照药物说明书自行用药。
片剂:成人口服60毫克,每天3~4次;2~5岁儿童15毫克,每天3次,6~12岁每次30毫克,每天3次。
缓释胶囊:成人每次120毫克,每12小时一次。
小孩和老人如何使用伪麻黄碱?
老人因器官功能衰退,对药物的依从性、耐受性较差,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请遵医嘱用药;
12岁以下儿童避免使用伪麻黄碱或遵医嘱严格用药。
用药禁忌
用药须知
禁止用药
对伪麻黄碱或制剂中任何一种成分过敏的患者禁用。
正在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用于治疗抑郁症、精神病、帕金森药物)或停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未满两周的患者禁用。
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禁用。
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禁用。
有前列腺增生的患者禁用。
对其他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过敏的患者禁止使用。
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应当禁用,除非已做过虹膜切除术。
谨慎用药
有精神异常的患者谨慎使用。
有心律失常的患者谨慎使用。
12岁以下儿童避免使用或遵医嘱严格用药。
哺乳期妇女如确需用药,应停止哺乳。
伪麻黄碱与一些药物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你正在使用其他药物,使用伪麻黄碱前请务必告知医生,并咨询医生是否能用药、如何用药。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但也不要因害怕不良反应而拒绝用药。你可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或者咨询医生,了解伪麻黄碱的药物不良反应,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伪麻黄碱的不良反应包括:
有较轻的兴奋作用、失眠、头痛。
其他不良反应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用药注意
伪麻黄碱的使用,不要轻易减量、停药,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其他注意事项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怎么办?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如果不良反应较大,应立即停药,就医。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轻重以决定是继续用药,还是换用其他药物。
什么情况下需要立即就医?
震颤、心律失常。
妄想、幻觉。
伪麻黄碱应该如何保存?
伪麻黄碱应该遮光密封保存。
不要将该药物分享给与你有相同症状的人使用。
药物要放于小孩接触不到的位置。
药物相互作用
有些药物可能与伪麻黄碱相互作用,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疫苗、维生素、草药等。这些药物与伪麻黄碱一起使用前请咨询医生。
与MAOIs合用,可出现高血压,甚至滴鼻剂也可出现。
患者正在接受强心苷、奎尼丁或三环类抗抑郁药会增加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
缩宫素麦角生物碱合用,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
氟烷、甲氧氟烷、环丙烷麻醉或溴苄铵合用,可诱发心律失常(包括室颤),甚至猝死。
胍乙啶利血平、可卡因、缩宫药或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可引起高血压,甚至猝死。
伪麻黄碱静脉注射合用普萘洛尔者,可引起高血压和心动过缓。
与噻嗪类药物合用,可导致伪麻黄碱药效下降。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合用,可降低降糖效果。
合理用药
药物必须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处方药应该由医生开置,非处方药应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伪麻黄碱是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你的病情开处方使用。自行用药可能会增加你不合理使用药物风险:浪费药物资源,贻误病情,产生耐药性,甚至引发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伪麻黄碱需要遵照医生处方足量、足疗程应用。病情完全控制前你的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但不要轻易减量、停药,以免形成耐药性、导致病情反复或者再次加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功效作用
用法用量
用药禁忌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