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出血
概述
皮下出血是指血液淤积于皮肤或黏膜下,形成红色或暗红色斑,压之不褪色
表现为瘀点、紫癜、瘀斑或血肿,可为局限性或全身性的皮下出血
毛细血管破裂或脆性增加、血小板异常、凝血因子异常所致
皮下出血频发、持续存在、广泛出现,应及时就医诊疗
定义
皮下出血是由于机体止血或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难以止血。血液淤积于皮肤或黏膜下,形成红色或暗红色斑,压之不褪色。
发生机制
正常血管破损时,局部小血管收缩,使血流变慢,以利于初期止血;然后,血小板在血管损伤处相互黏附、聚集成白色血栓阻塞伤口;另有许多凝血因子参与其中,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以上任一环节缺乏或功能不足,均可导致皮肤黏膜出血。总结皮肤黏膜出血的基本病因有三个,即血管壁功能异常、血小板异常及凝血功能异常。
类型
皮下出血根据其直径大小及伴随情况分为以下几种:
瘀点:皮肤上分散的扁平红色小出血点,直径通常<2mm。压之不褪色,无凸起。
紫癜:由瘀点融合而成,直径通常3~5mm。
瘀斑:渗出的血液在皮下积聚而成,直径通常>5mm。
血肿:片状出血并伴有皮肤显著隆起。
根据皮下出血的分布情况,可将皮下出血分为局限性和全身性皮下出血。这可能为某些疾病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价值。
表现
症状特征
皮下出血主要表现为血液淤积于皮肤或黏膜下,形成红色或暗红色斑,压之不褪色。
瘀点:通常分布在躯体低处,如非卧床患者的小腿,卧床患者的骶骨区域。
瘀斑:患处皮肤通常不会凸起。瘀斑颜色会逐渐由青紫色转变成棕红色,最后变成黄绿色。
血肿:血液在血管外间隙积聚而成。皮下血肿可使皮肤隆起,伴或不伴疼痛。
伴随症状
四肢对称性紫癜伴有关节痛、腹痛、血尿者,常见于过敏性紫癜。
自幼皮肤遭受轻伤后出血不止,且有关节肿痛或畸形者,见于凝血功能异常的疾病,如血友病等。
原因
皮下出血的原因涉及血小板、凝血因子或血管内皮功能,从而导致自发性出血和止血异常。
疾病因素
常见疾病
血小板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等,也可造成血小板功能减低从而导致皮下出血。
凝血因子异常:无论是先天性或是继发性的凝血因子异常,都可造成皮下出血,如血友病。值得一提的是,凝血因子异常所致的出血一般较重,肌肉、关节或者深部血肿更具有特异性,需及时就医。
其他疾病
实体瘤放、化疗后。
重症感染:如脓毒症等。
营养/食物因素:维生素K缺乏症可致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维生素C/P缺乏可致坏血病/糙皮病。
非疾病因素
药物
药物影响血小板功能: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如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类等。
增加血管脆性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
中药: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三七。
毒物
鼠药是最常见的引起出血的毒物,因其影响凝血因子,故出血往往较重。
就医
对于存在相关的创伤所致皮下出血,这里一般是指在遭受中至重度创伤后出现的瘀斑,若无伴随其他不适,可能无需特殊处理。一般观察1-2周,皮下出血将逐渐消失恢复。否则常常需要就医进行处置。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就医:
无创伤史等诱因,自发出现皮下出血,包括瘀点、紫癜等,局限性或全身性。
轻微创伤出现不相称的严重瘀斑,尤其出现持续、明显的瘀斑,如≥5个,直径>1cm。
皮下出血相关症状持续几周,伴或不伴其他不适,如乏力、面色苍白、发热、腹痛、关节疼痛等。
具有异常出血的个人史或家族史,尤其在是外科手术后或损伤后。
以下情况必要时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出现持续皮下出血症状。
皮下出血,如瘀点、瘀斑、紫癜等,同时伴有全身广泛性出血者,如鼻出血、牙龈出血、血尿、血便等,应及时就医排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就诊科室
出现上述需要就医的皮下出血症状后,通常建议于血液内科或全科医学科就诊。急重症需急诊就诊。
小儿患者建议就诊于儿科。
由于导致皮下出血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皮下出血什么时候发现的?是一处还是全身泛发?
皮下出血持续多久了?是否对称出现?
短时间内皮下出血症状有变化吗?是否反复发作?
是否有鼻出血、牙龈出血、血尿、黑便、血便、月经量增多等情况?
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发热、乏力、骨痛、腹痛、关节痛等?
病史清单
是否存在与皮下出血相关的创伤?
是否有侵入性操作或手术既往史,包括牙科操作和既往分娩史等?
是否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是否挑食?日常膳食营养是否均衡,如蛋白质、维生素C和维生素K等营养元素摄入不足?
女性患者需注意月经情况,包括月经初潮情况?是否有月经过多,如月经量在超过3日后仍未逐渐减少?子宫不规则出血,如两次月经期间出血?特别是夜间月经量是否增多、是否排出过直径>2.5cm的血凝块、行经时间是否超过8日,是否在较年轻时因严重月经出血而切除子宫?
家族中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史或容易出血的成员?
幼年起病的患者有无出生后脐带出血?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身体检查,并开具必要的辅助检查。
身体检查
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如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精神状态等。
发现一处皮下出血后,一定要检查全身其他部位是否有其他皮下出血表现等。注意皮下出血的分布部位、外观(大小、形状、颜色)、是否对称出现、有无压痛,用玻片按压皮损证实紫癜性皮损压之不褪色等。
辅助检查
医生在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身体检查后,会安排一系列相关检查。
进一步筛查可能包含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功能检测、凝血因子活性检测,以及与病因相关的检查,检查项目由接诊医生综合判断。
其他检查:如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基因检测等。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对于存在已知创伤史,且没有其他出血证据、无重大出血的个人史和家族史的患者,需注意规律生活作息、避免再次外伤磕碰,同时密切观察皮下出血的变化。
明确诊断为因药物导致的皮下出血,在医生指导下停药观察。并遵医生复诊。
保持心情放松,情绪稳定。皮下出血可能增加患者紧张焦虑、烦躁不安的情绪,如造成相关困扰,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专业治疗
皮下出血的治疗依赖于纠正基础病因,严重的出血同时需要积极对症支持治疗。
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会根据患者一般情况、伴随的症状、辅助检查结果等给予相应对症治疗。
血浆、纤维蛋白原、或凝血因子输注:多用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
止血剂应用:可在出血危及生命时使用,常用的是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或重组活化因子Ⅶ。
补充维生素K:缺乏维生素K、华法林过量或鼠药中毒时应给予维生素K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