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尿
概述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 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为少尿
每日总尿量减少,多伴排尿次数减少
根据病因分为肾前性、肾性及肾后性因素
导致少尿的病因复杂多样,需针对病因治疗
定义
正常成人24 小时尿量约为1000-2000ml。少尿表现为尿量减少,如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称为少尿。
可见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大失血、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严重腹泻、呕吐、大出汗、心力衰竭和休克等患者。
发生机制
临床上引起少尿的原因很多,大致分为三类,即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
肾前性
常有引起血容量不足的明确病因(如休克、脱水、心力衰竭、肾血管狭窄等),大量水分渗入组织间隙和浆膜腔,血容量减少,肾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低,尿量减少。
肾性
多种原因损伤肾脏的肾小球或肾小管,如急进性肾炎、肾毒性药物等,导致肾功能恶化,影响肾脏滤过及重吸收功能,引起尿量减少。
肾后性
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如结石、血凝块、坏死组织阻塞输尿管、膀胱进出口或后尿道等,导致尿液无法排出体外。
类型
临床可分为肾前性少尿、肾性少尿、肾后性少尿三类。
表现
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 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如自觉尿量减少,但尚未达到上述标准者,在临床上不能诊断少尿。根据少尿的病因不同,伴随症状亦有差异。
症状特征
肾前性
除尿量减少外,常伴有引起血容量不足的原因,如休克、脱水、心力衰竭、严重腹泻、呕吐、大出汗甚至大出血等。
肾性
除少尿外,肾小球病变者,常常伴有水肿、血压升高、贫血、蛋白尿、血尿、低蛋白血症等症状。肾小管病变者,可伴有夜尿增多
肾后性
除少尿外,常常伴有结石、血凝块、坏死组织阻塞输尿管、膀胱进出口或后尿道等引起的不同程度的肾区、下腹部、腹股沟区的疼痛。
伴随症状
肾区疼痛,见于肾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肾结石。
伴心悸、气促、胸闷、不能平卧,见于急、慢性心功能不全
伴大量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和低蛋白血症,见于部分肾病综合征患者。
伴乏力、食欲减退、腹腔积液和皮肤黄染,见于肝肾综合征
伴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水肿,见于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等。
伴发热、腰痛,见于急性肾盂肾炎
排尿困难,见于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肥大。
原因
常见的引起引起少尿的原因包括休克、大出血、心力衰竭、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尿路梗阻等。
疾病因素
肾前性
有效血容量减少
如多种原因引起的休克、重度失水、大出血、肝肾综合征等。
心脏射血功能下降
如各种原因所致的心功能不全、严重的心律失常等。
肾血管病变
如肾血管狭窄或炎症、长期卧床不起所致的肾动静脉栓塞或血栓形成高血压危象、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引起肾动脉持续痉挛等。
肾性
肾小球病变
如重症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和慢性肾炎等。
肾小管病变
急性间质性肾炎,包括药物性和感染性间质性肾炎;生物毒素或重金属及化学毒素等所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严重的肾盂肾炎并发肾乳头坏死等。
肾后性
各种原因引起的机械性尿路梗阻
如结石、血凝块、坏死组织阻塞输尿管、膀胱进出口或后道。
尿路的外压
肿瘤、腹膜后淋巴瘤、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前列腺肥大。
其他
输尿管手术后,泌尿系结核或溃疡愈合后瘢痕挛缩,肾严重下垂或游走肾所致的肾扭转,神经源性膀胱等。
非疾病因素
非疾病因素,如运动后大量出汗、饮水减少等,可能导致尿量减少,但通常不会达到少尿的标准。
就医
就医指征
因大出汗、饮水少,导致的尿量减少,可能尚未达到少尿的诊断标准。当出现少尿,就应该尽快就诊,寻求医生帮助。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要紧急就医:
伴有突发持续性疼痛。
伴有突发单侧或双侧剧烈腰痛。
伴有排尿困难、不能排尿时。
伴有心悸、气促、胸闷、不能平卧。
伴有神志不清、谵妄、昏迷等。
伴有血压降低、心率快、皮温降低时。
就诊科室
出现少尿症状后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肾内科、全科医学科、普通内科。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于相应科室就诊:
如伴有心悸、气促、胸闷、不能平卧,可能需要就诊于急诊科、心内科。
如伴乏力、食欲减退、腹腔积液和皮肤黄染,可能需要就诊于消化内科、肝胆外科。
如伴有排尿困难,可能需要就诊泌尿外科。
如伴有皮疹、脱发、口腔溃疡、关节肿痛、皮肤增厚变硬等表现,可能需要就诊风湿免疫科。
由于导致少尿的原因很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发病前有无诱因,如严重呕吐、腹泻、大出汗、大出血等?
什么时候开始的?持续多久了?
最后一次的排尿时间?
是否有其他症状,如发热、腰腹痛、泡沫尿、血尿、排尿困难、尿线变细、心悸、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皮疹、脱发、关节痛、血压下降、神志不清等?
有无加重或减轻的因素?
病史清单
既往做过什么检查?
有无肾脏疾病、肿瘤、结石病史?
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如何?
其他疾病目前是否用药?具体用药是什么?
是否针对少尿开始用药?
家族中其他人有无类似病史(如尿量减少、肾炎、肾血管狭窄、心力衰竭等病史)?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以及如有必要应进行哪些检查。
体格检查
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神志)。除全面系统的体检外,重点注意泌尿系统区域。
视诊:观察小便颜色、浑浊度,外阴有无畸形。
触诊:触诊肾区、下腹部、会阴区有无压痛。
叩诊:如叩诊肾区、输尿管点、耻骨上区有无叩击痛,膀胱充盈度等。
听诊:必要时医生会用听诊器聆听肾动脉、腹主动脉有无血管杂音
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如尿常规,通过尿常规可发现是否伴有血尿、蛋白尿及可疑泌尿系感染。
尿液脱落细胞检查:新鲜尿液的脱落细胞或膀胱冲洗液的细胞学检查对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诊断非常有帮助,对于40岁以上的血尿患者,怀疑泌尿系肿瘤者应该做尿细胞学检查。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有助于筛查前列腺肿瘤。
血常规、肝肾功能、炎症指标(PCT、hsCRP、ESR等):血常规若出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炎症指标升高,常提示感染性疾病;肝肾功能若出现异常,常提示肝肾功能出现损伤等。
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谱、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等,常有助于排查风湿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血管炎、急进性肾炎、系统性硬化症等。
影像学检查
泌尿系超声:泌尿系超声检查简单无创,对肾、输尿管结石、肾肿瘤、尿管梗阻以及了解肾脏的形态学有帮助。
泌尿系X线检查:包括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对泌尿系结石、肿瘤、畸形等有帮助。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对于较小的占位性病变(<3cm)较B超和静脉肾盂造影敏感。
膀胱镜检查
将一根装有微型摄像机的狭窄管插入膀胱,检查膀胱和尿道,以寻找疾病的迹象。尤其适用膀胱结石、肿物、膀胱癌的诊断。
肾穿刺活检
肾活检可以明确肾脏病的病理诊断。
放射性核素肾图
对于了解尿路梗阻和双肾功能有所帮助。
肾动脉和静脉造影
主要是为了筛查有无肾血管性疾病血管瘤血管畸形动静脉瘘、动脉血栓、肾静脉血栓等。
缓解与治疗
导致少尿的病因繁多,如出现少尿,建议及时就诊,避免贻误病情。
缓解措施
如出现少尿,建议及时就诊,请医师评估后决定后续治疗,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如有严重呕吐、腹泻等肾前性因素,可适当多喝水或服用口服补液盐
如患者有慢性心力衰竭病史,则需限制饮水,适当服用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同时立即就诊,寻求专业治疗。
专业治疗
针对肾前性、肾性、肾后性不同机理的少尿给予不同处理。
对症治疗
限制水分和电解质
严格记录24小时尿量。
原则为量出而入,宁少勿多,每天体重减少0.5kg为佳。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预防和治疗高血钾,高钾血症是引起肾衰死亡的常见原因。需关注电解质血生化,见尿补钾、密切监测。
营养支持
优质低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饮食。目的是减少蛋白质分解,减缓血尿素氮及血钾的升高。
肾脏替代治疗
可采取血液透析或血液净化,如有透析指征(如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终末期肾病、严重心力衰竭、尿毒症脑病)时,可考虑透析治疗。根据血液与透析液间浓度梯度和溶质通过膜的扩散渗透原理快速清除过多的水分、电解质和代谢产物。
如有合适的肾源,无手术禁忌时,持续透析的患者可考虑肾移植
对因治疗
肾前性少尿
针对肾前性少尿应补充容量,纠正引起少尿的病因如休克、大出血等。
肾后性少尿
对肾后性引起的少尿应注重解除梗阻,治疗引起少尿的病因如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前列腺肿瘤等。
如泌尿系肿瘤患者,如有明确的手术指征,应该泌尿外科就诊,评估手术治疗时机。
如有泌尿系结石的患者,需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决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肾性少尿
急性/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少尿,主要包括IgA肾病、狼疮性肾炎等引起的少尿。基础治疗为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此类疾病引起的少尿因疾病谱广,肾脏病理类型本身改变不一,治疗方案也有较大的区别。
对于基础疾病为狼疮肾炎血管炎的患者,需要采取大剂量甲泼尼龙甚至是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同时可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等。
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患者,需要避免肾损害药物,同时维持足够的肾血流量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需要呋塞米布美他尼等药物适当利尿,必要时进入透析治疗。
肾动静脉血栓栓塞时,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必要时需要血管外科手术治疗。
如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需要控制血压、血糖,延缓疾病进展。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