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颤抖
概述
手部出现不自主抖动的状态
多见于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
出现严重颤抖或伴动作迟缓、不协调等表现,建议及时就医
生理性颤抖无需治疗;病理性颤抖可通过药物、肉毒毒素注射或手术治疗
定义
手颤抖的规范医学名称是手部震颤或手震颤
震颤是一种不自觉的、有节奏的肌肉收缩和放松。可涉及身体一个或多个部位,表现为摆动或抽搐。
手颤抖包括生理性颤抖和病理性颤抖,主要表现为手部不随意、自主的有节律性的颤动或抖动。
发生机制
手颤抖的发生机制主要与大脑内神经核团、大脑皮层、小脑、交感神经的病变或功能变化有关。
大脑内负责控制运动稳定性的神经核团(黑质)发生退行性病变,相关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乙酰胆碱)数量不平衡,导致全身,包括手部运动无法自控(随意运动功能障碍)。
大脑的手部运动代表区异常放电,大脑皮层受刺激,手部出现抽搐、震颤动作。
小脑发生损伤或病变,使四肢的稳定性或协调性都出现问题,运动时出现手部震颤。
而生理性手颤抖主要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全身肌肉包括手部过度兴奋,进而出现震颤症状。
类型
按照发生原因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手颤抖和病理性手颤抖。
生理性手颤抖
经常见于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全身或手部过度劳累、疼痛等情况。
病理性手颤抖
病理性手颤抖按照表现又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静止性震颤:静止性震颤主要见于帕金森病。主要表现手部静止状态下不自主搓泥丸样动作,运动状态下震颤减轻。
抽搐样震颤:抽搐样震颤主要见于癫痫。主要表现为一侧上肢或手部的节律性抽动,突发突止,有时会蔓延到同侧下肢,部分患者抽搐后会出现肢体无力,这样的症状频繁、重复出现。
姿势性震颤:姿势性震颤主要见于特发性震颤。手部颤抖在活动状态下明显,静止时减轻或消失,也可伴有头部不自主颤抖。
运动性震颤:运动性震颤多见于小脑损伤、病变患者。表现为运动过多或过少,运动表现不稳定,特别是动作的开始、停止和改变方向受到障碍。也叫共济失调性震颤、意向性震颤或称动作性震颤。
表现
手震颤主要见于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不同原因的表现有所差异,以下仅举例部分常见类型。
症状特征
帕金森病
手部震颤多以静态震颤为主,从一侧上肢远端开始,表现为手指屈曲,拇指对掌,呈揉搓状。
震颤的幅度不固定,通常在静止状态下,在紧张时加重,在自由活动时缓解,在睡觉时会消失。
特发性震颤
常表现为使用双手进行某项工作或活动时产生的颤抖,与帕金森病的症状不同,在运动时抖动会更加明显,但在静止状态下就会消失。
癫痫
主要表现为一侧上肢或手部的节律性抽动,突然发生突然停止,有时也会蔓延到同侧下肢。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可能出现持续不缓解的手抖表现。
伴随症状
伴有头部不自主颤抖,多见于特发性震颤。
伴有面具脸、步态迟缓等表现,多见于帕金森病。
伴有消瘦、多汗、心慌、心跳加速等表现,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
伴有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焦虑等,多为生理性手颤抖。
原因
手颤抖的原因很多,可分为疾病因素与非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
手颤抖主要见于神经系统疾病,也可见于全身系统性疾病。常见疾病类型如下:
神经系统疾病
帕金森病
最常见、最典型,可能与大脑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相关,但具体病因尚未明确。
特发性震颤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目前病因不明,可能由中枢神经系统内散在的网状结构或核团异常振荡所致。
脑组织病变
包括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等。这些疾病会造成部分脑部组织损伤、坏死,如果发生在控制手部精细运动的部位,则可能会引起手颤。
癫痫
手部抽搐样震颤常见于继发性癫痫,属于一种常见发作类型。
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病目前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金属中毒等有关。可表现为手部肌肉无力、痉挛、活动笨拙以及“肌肉跳动”。
肌张力障碍性震颤
主要是由于肌张力的收缩障碍,在肌张力障碍的同时出现姿势性或运动性震颤。
痉挛性斜颈头部震颤,手有节律性的颤抖症状。
全身系统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可以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同时对交感神经也具有兴奋作用,交感神经的兴奋会引起肌肉震颤,继而出现手颤症状。
低血糖:低血糖时出现手抖症状,是人体自主神经过度兴奋的表现。
贫血:由于外周血中的红细胞含量减少,可表现为乏力、头晕、心率加快等症状,可引发手部的震颤。
其他疾病:如电解质紊乱、微量元素缺乏、肌肉的炎症等,也会表现出手颤的症状。
非疾病因素
药物因素
药物中毒、不良反应引起的震颤也叫药源性震颤,涉及多种药物。通常发生率会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年长者较年轻人多见。最常见药物如下:
胃动力药,如甲氧氯普胺
精神疾病类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等。
抗抑郁药,如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
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奥卡西平
抗哮喘药物:如特布他林、沙丁胺醇异丙肾上腺素等。
精神心理因素
患者在紧张不安、焦虑时,可能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而导致肾上腺素分泌,进而出现手颤的症状。
此时建议调整饮食习惯、运动习惯来改善手颤的症状,如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多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心情等。
生活方式因素
疲劳、熬夜会导肌肉疲劳而不能保持稳定,可能引起患者一过性手颤。
此时通过多休息、加强营养、避免熬夜,也可以改善手颤的症状。
就医
出现手颤抖现象后,需对该症状予以关注,必要时就医进行诊疗。
就医指征
一旦明确手颤抖症状持续存在,并且排除紧张、劳累、抑郁或焦虑等精神或身体因素外,就要考虑疾病的可能,应积极就医诊治。
就诊科室
手颤抖根据其伴随症状不同,首诊可选择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内分泌科等。
如出现以下情况,要考虑急诊就医:
突然出现的手震颤,同时出现头痛、头晕或无力症状,考虑急性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脑梗塞或动脉瘤破裂等。
手颤抖症状突然加重,同时伴随全身或神经系统症状,如帕金森病患者突然高热、肌肉强直、心动过速等,可能是致命性中枢性多巴胺能不足危象。
手颤抖继发全身强直抽搐,持续发作超过10分钟,诊断癫痫持续发作,需要紧急就诊。
手颤抖症状严重,同时伴随心率增快,血压增高等全身症状,如甲状腺功能危象。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手颤抖的症状从什么时候开始?
手颤抖每次持续的时间?
手颤抖的具体表现?
缓解及加重因素?
是否伴有身体其他症状?
病史清单
有无肢体无力、运动功能受限?
你的家人有这些症状吗?
是否饮酒?饮酒量多少?
近期是否有过度紧张或劳累?
有无其他全身性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
近期在服用什么药物、维生素或补充剂?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需进行哪些辅助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病变情况。
身体检查
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非常重要。主要针对患者手震颤的频率、幅度、模式以及诱发因素进行检查。
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在3种状态下手颤抖的情况,包括让患者颤抖的上肢完全支撑在其大腿或椅子扶手上,抬高上肢,伸向某个特定目标。
大多数静止性震颤在手臂姿势变化时消失,但当姿势一固定,则可再次出现,尤其是在保持抬高上肢动作时,称为“再现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不同的是,帕金森样震颤常在对侧手做相同动作、行走及注意力分散(如让患者倒背当年月份)时出现。
检查姿势性震颤和运动性震颤时,需要仔细观察震颤手指、手部或上肢的异常姿势,从而排除肌张力障碍性震颤。检查对侧肢体做相同动作、书写和行走时,也可引出肌张力障碍性姿势。
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评估是否发生贫血、炎症或感染。
肝、肾功能检查: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高血脂或肝、肾功能异常等。
甲状腺功能检查:判断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
必要时筛查血药浓度、重金属、毒物、铜蓝蛋白等,排除药物、重金属中毒
专科检查
影像学检查
常用采用头颅磁共振检查(MRI)、多巴胺转运体(DAT)功能影像学检查。
MRI检查可发现脑部病变,如脑出血、缺血灶、血管畸形肿瘤、基底节变性等。采用PET或SPECT进行特定的放射性核素检测,可显示脑内多巴胺转运体(DAT)功能降低,多巴胺递质合成减少等。
对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监测病情有一定价值。
肌电图检查
有助于弥补查体中难以发现的深层肌肉情况,肌肉功能状态、肌张力等细节。
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尤其是手术方案、康复方法。
脑脊液检查
检查脑脊液是否出现代谢产物、抗体等异常,有助于判断病因。
做完检查要去掉枕头平卧6小时左右,防止因颅内压力改变引起头痛。
其他检查
基因检测:需根据震颤特征、起病年龄、遗传方式等多种因素,筛选候选基因进行检测。
黑质超声检查:了解大脑黑质是否发生病变。
缓解与治疗
治疗通常根据病因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针对病因治疗为主,优先选择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尝试微创手术治疗。
缓解措施
饮食管理
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长期食用单一食物。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禁忌烟酒、可乐、咖啡、浓茶、含咖啡因的饮料。
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均衡的饮食,乐观的心情,充足的睡眠,一定频率的体育锻炼。
避免长期熬夜,长时间玩电脑手机。
自我调节
如因某些事件造成的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熬夜,或者出现抑郁或焦虑情绪,需要注意休息,调节心情,多数时候症状可缓解或减轻。
如经过自我调节或处理后仍不减轻,应积极就医诊治。
辅助器具
手部震颤明显的患者,可通过辅助器具改善运动能力。
如增加手腕重量减轻震颤,如佩戴厚重的护腕或首饰,使用重量大的餐具等。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用药在遵循一般原则的同时也应强调个体化。常见手颤抖类型及相应药物如下:
静止性震颤:常用药物包括左旋多巴或多巴胺类药物,如培高利特、溴隐亭和罗匹尼罗。需注意此类药物存在导致迟发性运动障碍、静坐症、阵挛、迟发性精神病的风险;其他用于减轻帕金森震颤的药物包括金刚烷胺和抗胆碱能药物,如苯托平。
姿势性震颤: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纳多洛尔)或抗惊厥药扑米酮治疗。
运动性震颤:此类震颤在使用酒精或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氯硝西泮等后可有所减轻,但存在依赖或成瘾的风险。
抽搐样震颤: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包括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等。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可能有助于减少震颤,改善一些患者的协调性和肌肉控制。
医生会训练患者在发生颤抖时通过支撑颤抖的手掌或将手部贴近身体进行控制。
此外协调性和平衡训练也有助于改善颤抖症状。
对因治疗
对于脑部病变导致的手颤抖,如药物控制效果欠佳,可选择手术治疗。以下仅举例部分常见类型:
静止性震颤:主要进行神经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姿势性震颤:手术方法主要有立体定向手术及丘脑腹中间核电刺激术(DBS)。
癫痫:可进行病灶切除手术、姑息性手术及神经调控手术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