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麻
概述
发生在手部的感觉异常,可发生于单手亦可发生于双手
原因众多,主要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长时间手部麻木不缓解,或者进行性加重,包括麻木的范围和程度的加重,或伴有肢体无力、疼痛等症状时需尽快就医
解除诱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因,结合局部理疗、营养神经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定义
手麻是日常生活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麻木与感觉神经传导发生异常有关,可见于日常生活的一些生理性麻木,更多见于多种脊髓和周围神经疾病。
除非具有明确生理相关的诱因外,发生麻木往往也意味着人体出现了问题,各种急慢性疾病均可能造成手指麻木。
长时间的手麻会严重地影响工作与生活质量。
综上,当发生长期、严重无法缓解的手麻时,应及时就医治疗。
发生机制
皮肤是身体最大的感觉器官,整个皮肤都布满了感知触觉、温度觉、痛觉的感受器,而手部所分布的感觉神经末梢最为密集。
当手部皮肤受到触碰、温度等刺激后,会沿着神经末梢、神经干、神经根、脊髓、脑干一路上升,向大脑皮层传送,并由大脑皮层综合分析。
此传导通路中任意部位的损伤均可引起手麻的症状。常见机制包括:
局部皮肤受冷、热、压力、接触刺激物质,可引起皮肤感受器受损,造成感觉障碍
分布在手部的末梢神经、神经干、神经后根受压、受刺激,发生病变。
脊髓、脑干及大脑皮层受损也可出现手麻以及上肢麻木。
随着年龄的增大或者慢性疾病的影响,造成手部神经末梢的感觉出现异常,从而出现麻木的感觉。
类型
按引起症状的原因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手指发麻:
生理性手麻:多伴有明确的诱因,如姿势不当,长时间压迫手臂或者手掌、外界冷热环境的刺激等,一般在解除诱因后即可快速缓解,不必特殊处理。
病理性手麻:由皮肤、神经系统病变引起,常持续不缓解,查体有局部皮肤感觉异常,并常伴有其他症状。
表现
症状特征
手麻是患者的一种主观感受,除了麻木外,还可有烧灼感、针刺感、蚁爬感等异常感觉。
麻木时间
生理性麻木
多持续时间较短,常由上臂处于受压状态或者持续某个姿势时间过长引起,造成血管受压闭塞,造成手部神经血运下降,从而出现麻木,一般调整姿势,并适当活动上肢后,症状自然逐渐缓解。
病理性麻木
持续时间较长,可出现于单侧或者双侧,反复发作,时轻时重,一般无法自主缓解。
症状变化
手麻主要指手部皮肤有蚁走感触电感、微针乱刺感;进一步发展,可能发展为“木”,即感觉皮肤增厚,主要是感觉的缺失。
皮肤问题引起的手麻
局部皮肤受冷、热、压力、接触刺激物质,可引起皮肤感受器受损,皮肤水肿,组织缺血。
血管问题引起的手麻
动脉受压有手臂或手的缺血性疼痛、麻木、疲劳、感觉异常、发凉和无力。受压动脉远端形成血栓造成缺血。静脉受压有疼痛、肿胀、酸痛、远端肿胀和青紫。
单个神经损伤引起的手麻
神经受压症状有疼痛,感觉异常与麻木,如尺神经损伤的手麻部位常位于手指和手的尺神经分布区。也可在上肢、肩胛带和同侧肩背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晚期有感觉消失,运动无力,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4~5指伸肌麻痹形成爪形手。
颈椎病引起的手麻
典型特征是睡眠中手指麻木明显加剧,有时可能仅限于指端。
若压迫颈6神经根,则会造成大拇指的麻木。
若压迫颈7神经根,则会造成食指、中指、无名指之麻木。
若压迫颈8神经根,则会造成小指的麻木。
严重者亦会造成手部肌肉萎缩,无力握紧东西。
颈椎退化更为严重的话,甚至有可能造成颈脊髓病变,此时不只手会麻,双下肢亦有可能麻木,僵硬无力,造成步行及大小便的困难。
伴随症状
如为皮肤病变,可伴随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皮损。
手指发凉、发白、酸痛,常见于上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颈部疼痛、头晕、上肢麻木、疼痛,常见于颈椎占位病变、颈椎外伤、颈椎间盘突出等。
手麻伴胸痛、胸闷气短,可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
麻木侧上肢或上下肢肌肉无力,常见脑卒中、脑肿瘤、脊髓病变等。
双侧手足麻木,常见于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
伴有抽搐发作,可见于低钙血症
少数患者的手麻与痛风有关,可能因尿酸沉淀在正中神经处,压迫到神经,而出现手麻、疼痛。
原因
导致手麻的原因众多,最常见于病理性因素,包括脑、脊髓疾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等等;也会存在一些生理性因素,如长时间受压、固定的姿势等。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可引发手麻的疾病众多,手麻的发作时间、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伴随症状等,在疾病原因鉴别时均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手指麻木原因时应综合各种因素考虑。
以下仅枚举出可能导致手麻的多项因素,不代表您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疾病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肿瘤、脑炎、颅脑外伤、脑卒中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颈脊髓内肿瘤等。
颈椎疾病:颈椎间盘突出、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外伤等。
心血管系统疾病:主动脉夹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
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B族缺乏、叶酸缺乏、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中毒性疾病:三氯乙烯等化学物质;磺胺类、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异烟肼、乙胺丁醇等抗结核药物;长春酰胺、博来霉素顺铂等抗肿瘤药物,可能会诱发神经末梢炎,引起手麻。
精神心理疾病:有焦虑症、癔症、惊恐发作的患者在情绪波动或者紧张情况下,持续呼吸过快导致体内二氧化碳过低,出现面部、口周、四肢麻木。
非疾病因素
一般指生理性因素,往往麻木时间较短,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且可迅速消失,也不伴有其他症状。
姿势问题
当我们久坐或坐的姿势不好, 会引起下肢麻木。当手放的姿势不对时亦会出现手部麻木,多有“蚁爬感”。
一般源于上肢尺动脉、桡动脉管在某一处受压。当压迫解除, 血液循环恢复,则麻木症状消失。
激素变化
部分孕妇、更年期的妇女会感到单侧或双侧手部阵发性疼痛、麻木,有针刺或烧灼样感觉。
疼痛、麻木主要累及拇指、食指、中指及小指的侧方,导致手指精细动作能力丧失,通常无其他严重后果。随着生产、更年期结束,手麻现象就会随之消失。
就医
偶发的、短时间的手麻且不伴随其他症状的可能无需特殊处理,但持续时间较长或伴发其他症状,则常常需要就医进行处置。
就医指征
常规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及时就医:
手麻持续较长时间不缓解或逐渐加重。
手麻已明显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
合并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皮损。
合并颈部、上肢疼痛、肢体无力等表现。
急诊就医
以下情况必要时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突发手麻伴随肢体活动无力或者言语不清。
突发手麻伴随明显的前胸或者后背疼痛。
就诊科室
出现手麻后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于相应科室就诊。如伴发胸痛或者高血压,可能需就诊于心血管外科或者心脏内科;糖尿病患者可能需就诊于内分泌科。
由于导致手麻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手麻的起病和持续时间。
有没有什么情况下可以缓解?比如改变体位等。
手麻是间断出现还是持续出现?
手麻轻重程度如何?
是单侧还是双侧?部位、范围,部位是否固定?
是否伴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皮损?
是否伴随肢体活动无力或者言语不清?
是否伴随前胸或者后背疼痛?
病史清单
是否有长时间低头、使用鼠标等情况?
之前有什么诱因吗?比如受寒,接触化学物质,情绪紧张?
以往有什么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病?
是否受过外伤?做过手术?接受过放射治疗
是否处于妊娠期或者更年期?
平时服用哪些药物?是否在化工厂工作?
家族中其他人是否有类似情况?
相关检查
身体检查
详细检查手部皮肤及关节是否存在皮疹、红肿、触痛、压痛、关节活动范围如何。
详细检查手部肌肉力量、皮肤感觉、肌张力。
常用检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微量元素等:排查有无感染、肝肾功能异常等全身系统性疾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可完善血糖谱监测,包括静脉血、指端血;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有毒物质的检测:各种有毒物质的特殊检测能确定外源性中毒。
其他检查
颈椎影像学检查:包括颈椎X线、CT、MRI,可判断是否存在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颈部神经根、脊髓是否有受压、损伤及病变等。
头颅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MRI,可判断是否存在颅脑占位病变、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
四肢血管超声:检查是否存在上肢动脉闭塞以及大动脉炎
神经肌电图:可检查是否存在周围神经病损及病变程度,如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
缓解与治疗
对于手麻的治疗,有明确病因的一定要针对病因治疗,同时可适当应用药物、理疗等方法缓解症状。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注意保护颈椎,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看手机、打麻将等;选择适当高度、质地的枕头。
避免手腕长时间使用鼠标、打字或其他劳动,避免受寒及使用冷水。
孕妇注意夜间的睡觉姿势,尽量避免一直单侧侧身睡眠。
饮食建议
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注意低盐、低脂饮食。
糖尿病患者注意三餐规律,尽量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
维生素B族缺乏的患者,可适当使用动物肝脏、蛋黄、麦麸等食物进行补充。
心理护理
保持良好的心情,应注意避免情绪较大波动,可尝试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缓解精神压力。
特别孕妇或者更年期妇女,常因体内激素变化而心情郁结,可培养一些兴趣爱好,适当调节。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直接缓解麻木的药物,可尝试使用改善神经营养、改善微循环、缓解焦虑抑郁的药物治疗。
神经营养药物,如叶酸、B族维生素、鼠神经生长因子等,可促进神经修复。
改善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依帕司他等。
有严重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可使用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等治疗。
康复治疗
如按摩、感觉刺激训练、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等有助于改善神经营养状态,缓解麻木症状。
对因治疗
针对不同的疾病原因,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会有较大差异,以下仅以部分疾病为例:
颈椎间盘突出:急性期应注意休息,佩戴颈托,病情严重者以手术治疗为主,行颈椎椎间盘切除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通常控制血糖药物治疗为主,如胰岛素、二甲双胍、那格列奈等。
高血脂血症:可通过饮食控制血脂,必要时服用降脂药物。
正中神经损伤:主要通过手术解除神经受压,恢复神经连续性。
脑、脊髓肿瘤:应尽早进行手术切除病灶,解除神经压迫。
脑血管疾病:规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治疗,如伴有肢体无力积极进行康复锻炼,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