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
概述
水肿是指身体上各种组织间隙过量积液,导致局部或全身肿胀的病理现象
主要由于体液回流受阻,蛋白缺乏,血管受损,局部炎症所导致
如果在数天之内出现且逐渐加重,或伴有气短、呼吸困难、胸痛应尽快就诊
控制出入量,抬高下肢,促进体液回流可缓解水肿症状
定义
水肿是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水肿可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
当液体在体内组织间隙呈弥漫性分布时称全身性水肿(常为凹陷性);液体积聚在局部组织间隙时称局部水肿;发生于体腔内称积液,如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包积液
一般情况下,水肿这一术语不包括内脏器官局部的水肿,如脑水肿肺水肿等。
发生机制
人体内水分约占体重的2/3,其中大约2/3位于细胞内部,称为细胞内液,1/3位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在细胞外液中,约1/4位于血管内,3/4为血管外的组织间液。
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的体液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到组织间液中,毛细静脉及淋巴管从组织间液中吸收体液汇入血浆当中,经过肾脏排出。当全身体液的量增加,或渗透-吸收的平衡被打破,又或者肾脏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充分的排出水分,就会形成水肿。
具体来说,发生机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
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加
可以理解为静脉压力过高导致血浆中的水分被过大的压力从血管里挤出去,形成局部或全身水肿,某些区域静脉压力的过高可以形成积液。
多见于静脉栓塞(血栓、瘤栓等)、静脉瓣功能异常(下肢静脉曲张)或右心功能不全导致的静脉回流受阻,也可见于肾功能不全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液体摄入多于液体排出。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类似于血浆对水分的吸附能力减弱,水分无法被留在血管内而漏到周围,多数情况下会造成全身水肿,常伴有多部位积液。
多见于重度营养不良、肝脏功能障碍及其他原因所致的低白蛋白血症。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
类似于组织对水分的吸附能力增强,把水分从血管内抢了过来,通常形成局部水肿。
多见于局部感染、炎症,也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
组织间隙机械压力降低
相当于渗透到组织中的液体难以被回收,导致受损淋巴管原先引流区域的局部水肿;多见于淋巴管梗阻、淋巴管损毁(肿瘤手术清除淋巴组织)。
淋巴引流异常导致的水肿多表现为非可凹性水肿,或称为黏液性水肿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就像在血管上多了很多漏洞,水分通过这些漏洞漏到外面,通常在受损部位形成局部水肿,但在全身血管普遍受损时可以产生全身水肿并伴有积液。
多见于外伤磕碰、灼伤,或见于重症感染及自身免疫疾病。
钠水潴留
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
肾小球滤膜通透性降低。
球-管平衡失调。
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下降。
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加
肾小球滤过分数(FF)增加。
醛固酮分泌增加。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静脉、淋巴回流障碍
多产生局部性水肿。
其他
某些药物可能导致部分使用者出现水肿,多表现为全身水肿。如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雌激素、胰岛素甘草制剂及钙离子拮抗剂,尤其是钙离子拮抗剂容易引发水肿。
部分女性会出现与月经有关的周期性水肿,体重在昼夜之间可产生数千克的变化,属于全身水肿,在身体下垂部位较明显。
妊娠、久坐、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吃太多咸的食物也会产生水肿。
水肿可以由上述一种或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产生。
类型
根据水肿的范围可分为全身水肿和局部水肿
全身水肿
是指全身多部位产生的水肿,通常可归因于几大类问题,如心力衰竭(尤其是右心衰竭)、肾功能不全或肝硬化。不同原因所致的全身水肿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表现会有所不同。
局部水肿
是指由局部问题所致的水肿,通常范围比较局限,水肿部位外的组织没有明显改变。需要注意的是全身水肿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表现为局部水肿,如右心衰竭患者最初可能表现为双下肢对称的局部水肿。
按照临床表现可分为凹陷性水肿和非凹陷性水肿
凹陷性性水肿
查体时在水肿部位按压可出现凹陷,抬手后几秒钟内凹陷不消退的现象,还可有皮肤张力、透亮度增加。
非凹陷性性水肿
查体时在水肿部位按压不出现凹陷,多伴有皮肤褶皱。
表现
水肿主要表现为水肿的肢体增粗或增厚,皮肤紧绷、透亮,组织肿胀,在按压数秒后会留下一个缓慢恢复的凹陷(凹陷性水肿)。
水肿在大多数情况下作为首发表现单独出现,随着原发病的进展可以出现血压升高、心悸、气促、胸闷、少尿、食欲减退、腹胀、腹围增加、体重增加等症状。
症状特征
水肿的临床表现
易于发现的水肿通常位于体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出现在身体较为低垂的部位。在活动能力正常的人群中,水肿最常出现在下肢,如足背、脚踝及小腿。而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水肿则出现在腰背部。
在下肢水肿早期,可能表现为足背增厚,足踝和小腿增粗,按压有指印,原本大小合适的鞋变得挤脚。且随着站立或坐位时间延长而加重,抬高下肢或平卧后会觉得肿胀减轻。
根据病因的不同,另一些水肿可能最早出现在较为疏松的组织中,如眼睑、颜面部,这些人可能会在早晨起床洗漱时发现自己的眼睑肿胀凸起、面部变圆且像面团一样“柔软可塑”,这也提示了存在水肿。与下肢水肿不同,这些症状会在坐
位或站立一段时间后消退,这也是因为液体被重新分配到身体较低垂处。
水肿的分布
水肿在身体上的分布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对称性与非对称性。
对称性水肿
在某一姿态下,身体上的水肿范围大致呈现出左右对称的情况,例如两侧的水肿都累及到小腿中下1/3。通常见于全身性水肿,如右心衰竭的患者早期最常出现的就是双下肢对称性水肿。但并非所有对称性水肿都必须由全身性疾病引起,例如下腔静脉梗阻同样可以导致双下肢对称性水肿。
非对称性水肿
指左右不对称的水肿,如左下肢有累及小腿中下1/3的水肿,而右腿没有水肿。这种情况下的水肿多是局限性水肿,例如左下肢深静脉栓塞或静脉瓣功能受损。同样的,并非所有局限性水肿都是由局部病变所致。
水肿的严重程度
水肿按皮肤肿胀程度及按压后凹陷深度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水肿。水肿的肿胀程度反映了液体积聚的多少,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说重度水肿的疾病就一定比轻度水肿严重。
水肿发展的速度相比于水肿的严重程度更加值得注意。在1周之内快速出现的中度水肿要比稳定存在几年的中度水肿更值得警惕。
伴随症状
伴有肝大:多为心源性、肝源性与营养不良性。同时伴有颈静脉怒张则高度提示心源性水肿
伴有腹胀、腹围增加:提示合并存在腹腔积液
伴有蛋白尿或血尿:提示肾源性水肿,常由肾病综合征肾炎引起。糖尿病肾病可伴有眼底血管改变或肢体末端感觉减退。自身免疫疾病相关的水肿常合并关节炎或皮肤病变。
伴有呼吸困难和发绀:提示心脏病或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伴有消瘦、体重减轻:提示营养不良性水肿。
伴有心跳缓慢、血压偏低、表情淡漠、怕冷、食欲减退等:提示甲状腺功能减退
与月经周期相关:多是女性特发性水肿
女性水肿伴失眠、烦躁、思想不集中:多见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原因
疾病因素
心源性水肿
右心衰竭易引起全身水肿,进展较缓慢。最早从足部开始出现水肿,随病程进展逐渐向上蔓延到全身,可以出现腹腔积液。体格检查可以发现颈静脉怒张,心脏增大及肝脏肿大,当出现肝脏肿大后常会伴有食欲下降的症状。
若合并左心衰竭,会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和夜间不能平卧,积液多为双侧胸腔积液,体格检查会发现双肺底呼吸音消失和两肺湿啰音
肾源性水肿
多表现为眼睑、颜面水肿、双下肢水肿,逐渐进展至双侧大腿以及全身水肿。常伴有尿量减少、尿中泡沫增多,血压升高。
多由肾病综合征急性肾损伤、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引起。
肝病性水肿
多以腹水为首发表现,表现为腹胀、腹围逐渐增大。随着腹水逐渐增多,腹内压升高,阻碍下肢静脉回流引起下肢水肿,但头面部基本不会出现水肿。
可伴有皮肤黝黑、食欲减退、部分患者可有黑便甚至呕血。查体发现脾大,腹壁静脉曲张颈静脉压基本正常或偏低,可以发现其他肝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
多见于肝硬化或急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
营养不良水肿
水肿特点为从足部开始逐渐蔓延到全身,常伴有消瘦和体重减轻。
见于长期慢性营养不良或处于消耗性疾病的患者,蛋白丢失性肠病或重度烧伤导致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不足,导致全身水肿。
黏液性水肿
多见于双下肢胫骨前的区域,具有水肿后皮肤肿胀紧绷的特征,但因为组织液中蛋白含量较高,按压后不会凹陷,也可见于眼眶周围。
多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未进行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的患者。
慢性静脉疾病
由于慢性炎症和血流紊乱共同作用,导致静脉功能受损,血液回流受阻,进而产生下肢水肿。
比较常见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静脉回流障碍。
丝虫病
丝虫是一种寄生虫,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丝虫主要寄生在淋巴系统中,造成淋巴回流障碍,进而形成淋巴水肿
其特点是好发于下肢及阴囊皮肤,且皮肤会明显的粗糙增厚,被称为“象皮肿”。
非疾病因素
药物:主要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雌激素、胰岛素甘草制剂及钙离子拮抗剂,尤其是钙离子拮抗剂容易引发水肿。
食物:长期过量摄入食盐或咸味食品可以导致水肿。
激素变化:女性妊娠或月经周期变化可能导致特发性水肿
生活习惯:长期保持不活动下肢的坐姿容易引发下肢水肿。
就医
水肿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初期表现,也可以是因为一些非疾病因素所致。当不清楚是否应该就诊时,可以参考下列信息。
就医指征
新近出现水肿,且不会随着时间减轻。
已经稳定存在的水肿开始逐渐加重,或原有控制水肿的方法不再起作用时,都应该尽快前往医院查明原因。
水肿开始影响到生活。
水肿合并其他伴随症状,如呼吸困难、喘憋、活动耐力下降、进行性加重的腹胀、尿量减少、血压升高或降低,均建议就诊。
伴随有呼吸困难、发绀、夜间不能平卧的症状时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诊。尤其是此类症状在数分钟或数小时的时间内出现时,应立即前往最近的急诊就诊。
就诊科室
通常建议首诊于全科医学科,若就诊医院未设置全科医学科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前往肾内科或心内科,多数导致水肿的疾病都在这些科室的处理范围内,即使不在处理范围内,这些科室也可以对水肿情况进行鉴别。
若出现严重症状,如严重胸闷、呼吸困难、腹胀等,需立即前往急诊就诊。
患者准备
建议在就诊前简单回忆以下信息。所提供的病史越详细,对于水肿的鉴别诊断就会越准确。
时间:最初发现水肿的时间,在长时间站立/坐姿后还是在平躺睡眠后发现的水肿?
部位:(向医生比划范围)哪些肢体出现了肿胀?肿胀和正常组织的界线大概在什么位置?头面部及眼睑是否出现了水肿?有无腹围的增大?
加重或缓解因素:能否通过变化为平躺或站姿缓解?是否可以通过限制喝水或服用利尿药减轻水肿?是否随着月经周期产生变化?
发展情况:在最初出现水肿后,水肿范围是否有逐渐扩大?是由下肢出现发展到全身,还是由头面部出现发展到全身?或水肿部位没有变化,但水肿的严重程度逐渐增加?
伴随症状:是否伴有呼吸困难、嘴唇发紫、活动耐力下降、夜间不能平卧?是否有尿中带泡沫、血尿或尿量减少,腹胀,腹围增加。有无食欲减退、皮疹或出血点、精神状态改变?有无水肿部位皮肤颜色改变、疼痛、皮温升高或减低、静脉清晰可见且迂曲增粗?如果有条件可以标出测量的具体范围和范围的变化情况。
相关病史:平时是否喜欢重盐的食物?是否有糖皮质激素(XX松、XX龙、XX松龙)、性激素、甘草类药物,或钙离子拮抗剂类降压药(XX地平)应用史?是否进行过局部肢体的手术,尤其是含有区域淋巴清扫的手术(多见于肿瘤根治术)?是否存在局部外伤?水肿发生前是否有体重快速增加或减轻的情况?
家族史:家族性心肌病或心脏病,家族中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性易栓症等。
此外,建议平时注意观察总结自身水肿变化的情况,及时将以上要素记录下来。如果发现其他和水肿相关的表现,也可以一并记录下来。
相关检查
在提供了水肿相关的病史后,医生会根据病史形成初步的诊断思路,并且进行一些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以进一步明确水肿的病因。
身体检查
一般体格检查:测量血压、血氧、呼吸频次和心率,检查有无发热、黄疸皮肤黏膜出血,或皮疹,观察神智和对答情况。
水肿检查:检查水肿的部位和严重程度,是否可凹陷,检查水肿是否对称,水肿部位皮肤是否发热,有无压痛,有无静脉迂曲增粗。
其他相关检查:心脏听诊及叩诊,颈静脉检查。肝、脾触诊及移动性浊音检查。肾区叩击检查。
常规检查
肝功能检查明确是否存在低蛋白血症,同时评估是否存在肝脏疾病
肾功能检查评估肾脏功能;
血常规检查提示存在贫血、血小板增多或减少、急慢性炎症;
尿常规检查评估是否存在蛋白尿、血尿;
便常规检查评估是否存在大便潜血;
甲状腺功能检查评估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
其他专科检查
医生会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的结果,进一步检查脑钠肽、凝血、自身免疫标记物,有针对性地进行心脏超声、肝胆胰脾超声、动静脉超声、或血管增强CT检查等。
缓解与治疗
水肿的治疗主要需要明确原发疾病,以针对性的治疗原发疾病,避免其加重进展为首要目标。在原发病治愈或稳定后,水肿通常会自行消退或维持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水肿在解决病因后都会消退,对于不伴疾病的水肿,主要需要处理它带来的影响而非追求消肿。
缓解措施
请确保已经前往医院就诊,并获得了医生的诊疗建议,请以医生的诊疗建议为基础控制水肿症状,下列内容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医生的诊疗建议而非在未就诊的情况下“治好水肿”。
控制出入量:记录全天的入量(包括饮食量和饮水量),以及全天的尿量,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调整入量,必要时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利尿剂。
抬高患肢:抬高患肢可以让水肿肢体内的液体加速回流,减轻肢体水肿的症状。此方法适用于下肢水肿,上肢水肿通常不能靠抬高得到充分的缓解。
适当加压:可以在专业指导下购买加压袜,或在康复科进行水肿康复的加压包扎减轻肢体以减轻水肿症状。注意不要随意进行加压处理,不当的加压方法可能会加重水肿或影响血液循环。
专业治疗
根据原发病种类不同,予以针对病因的治疗。
对症治疗
利尿剂:呋塞米托拉塞米、氢氯噻嗪等。
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订制弹力袜及消肿理疗。
对因治疗
心源性水肿患者需要加用改善心功能的药物,并控制血脂、血糖、血压稳定,低盐低脂饮食等。
肾源性水肿患者需要明确肾病类型,进行针对性治疗,包括限水、限钠及对应的药物治疗,必要时可能需要透析。
肝源性水肿患者需要保肝治疗,针对导致肝功能异常的病因进行戒酒、减重,如有病毒性肝炎,则需要抗病毒治疗。
甲状腺功能减退水肿患者需要进行甲状腺替代治疗。
局部水肿需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对于血栓性疾病可能需要抗凝、抗板、取栓,对于感染性疾病可能需要进行规律抗感染治疗,静脉瓣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能需要外科治疗。
预防治疗
水肿通常是作为某些疾病的初期表现而存在,因此没有针对水肿的预防方法,下面提供的方法主要用于增强人体自身的体液循环功能,可以减少部分非疾病性水肿的发生概率。
增加运动:减少肢体下垂不动的时间,适当的锻炼肌肉以增加静脉回流以及减轻体重以减少静脉回流阻力都有助于改善水肿症状。
规律作息,避免进食过咸的食物。
注意事项
水肿很常见,而且大多数水肿都没有明显的不舒服,但并不代表它是“无所谓”的症状。相反,它的出现经常提示出现了新的问题。
对水肿的治疗主要是为了治疗原发病,必须先明确原发病,然后再控制水肿。
控制水肿的核心是保持出入量平衡,利尿药只是实现平衡的手段。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