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酸痛
概述
可由劳累或过度运动、骨质疏松、感染、皮肌炎、纤维肌痛症等导致
出现难以缓解的四肢酸痛,应及时就医
一般治疗、理疗、药物等可缓解,病因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积极诊治原发病,合理运动,劳逸结合
定义
四肢酸痛是指由于劳累或疾病等各种原因导致的上下肢酸胀、疼痛,还可出现乏力。
发生机制
乳酸堆积引起的酸痛
肌肉的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等代谢废物,正常情况下,可随血液循环进行代谢。当活动量增大或发热等引起肌肉无氧代谢旺盛,可引起大量乳酸蓄积,引起肌肉的酸痛。
骨质流失引起的酸痛
正常情况下,骨形成和骨溶解形成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骨代谢异常,骨溶解速度快于骨形成,导致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骨脆性增加,可形成局部的微骨折,甚至病理性骨折,引起四肢的酸痛。
感染
感染会引起四肢酸痛的原因主要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感染病原体的反应。
当人体感染病原体(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时,免疫系统会启动以对抗入侵的病原体。在这个过程中,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系列的化学信号物质,如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它们的作用是帮助人体抵抗感染并清除病原体。 这些化学信号物质在人体内发挥作用时,可能会导致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应。
这种炎症反应可能会引起组织肿胀、疼痛,以及其他不适症状,包括四肢酸痛。
此外,四肢酸痛还可能与体内炎症引起的肌肉或关节损伤有关。
其他因素引起的酸痛
部分四肢酸痛的机制目前并无定论,如纤维肌痛症,病因不清,目前认为与睡眠障碍、神经内分泌变化、免疫紊乱、氨基酸浓度改变及心理因素有关。
表现
四肢酸痛的严重程度和具体表现因人而异,主要表现为在活动和(或)静息时四肢出现的程度不一的酸痛。
症状特征
四肢酸痛的缓急程度
急性酸痛
急性四肢酸痛通常指突然发生的或短时间内的四肢酸痛,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周。
可见于久站久坐、偶尔剧烈运动或劳累后的肌肉乳酸堆积引起的四肢酸痛,也可见于流行性感冒等感染性疾病后,发热引起的四肢酸痛。
慢性四肢酸痛
通常指持续时间较长(大于4周)、难以缓解的四肢酸痛。
常见于骨质疏松、纤维肌痛症、皮肌炎等。
四肢酸痛出现时机
活动后出现酸痛
四肢酸痛出现在过度劳累、偶然剧烈活动之后,如平时锻炼较少,偶尔进行长跑、球类竞赛、爬山后,可由于下肢肌肉大量无氧呼吸导致乳酸堆积,引起酸痛,但一般可在休息后缓解。
静息痛或夜间痛
四肢酸痛在静息状态下就可以出现,如骨质疏松,静息状态下也可出现疼痛,夜间痛的症状也比较明显,纤维肌痛症、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引起静息状态下的四肢酸痛。静息状态下和夜间四肢酸痛更需要引起重视,一般都是疾病所致。
伴随症状
发热
即四肢酸痛伴有体温升高,一般体温高于37.3℃即可认为是发热。多见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流行性感冒,也可见于其他系统的感染(如皮肤感染、泌尿系感染、消化系统感染等)引起的体温明显升高,有时也会伴有四肢酸痛、关节疼痛、乏力等症状。
骨折
皮肤改变
即四肢酸痛伴随某些部位皮肤的改变,如眼睑的紫红色斑、手背扁平紫红色丘疹、皮肤色素沉着等等,多见于皮肌炎,还可伴有肌肉的无力。
其他
伴有全身肌肉酸痛,尤其是腰背部,且疼痛与情绪相关,可能是纤维肌痛症。
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迅速,可出现夜间四肢酸痛,可能是生长痛或缺钙造成的。
伴有皮肤局部红肿热痛,可能是由于局部皮肤感染引起的。
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
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可能是消化系统感染引起的。
原因
导致四肢酸痛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运动后乳酸堆积导致的生理现象,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现,我们通常需要结合四肢酸痛的基本特征,如酸痛的位置、发病急缓、酸痛程度,以及其他一起发生的症状,来综合分析原因。
非疾病因素
长期不进行锻炼,偶尔进行大量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可能引起四肢酸痛,如偶尔长跑、爬山、球类活动等可由于肌肉无氧呼吸过多,造成乳酸堆积,短时间内难以代谢,导致延迟性肌肉酸痛。
若保暖欠佳,受凉,可使肌肉出现痉挛、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受阻,引起四肢酸痛。
疾病因素
以下仅枚举出可能导致四肢酸痛的部分疾病,不代表您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正规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遵医嘱治疗。
感染
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侵袭可导致局部的感染,流行性感冒为典型代表疾病。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
骨质疏松后,易形成骨骼的微损伤,引起四肢的酸痛,较小的外伤可能会引起骨折,形成病理性骨折。
纤维肌痛症
纤维肌痛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综合征,属于风湿免疫病。
皮肌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就医
因劳累、受凉、剧烈运动后乳酸堆积引起的四肢酸痛,通常可在家中自我处置。
若突发明显酸痛、持续时间较长、伴发其他症状且难以缓解,则常常需要就医进行处置。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就医:
四肢酸痛明显,难以缓解,影响生活质量;
四肢酸痛合并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表现;
四肢酸痛合并睡眠障碍;
四肢酸痛伴有脊柱的畸形、关节的疼痛;
四肢酸痛伴有肌肉无力、关节畸形,或合并其他系统疾病;
自我处置数日后四肢酸痛未见好转或反而加重。
就诊科室
出现四肢酸痛后通常建议就诊于骨科、关节外科。
若四肢酸痛合并睡眠障碍、肌肉无力等,可能是类纤维肌痛症、皮肌炎等疾病引起的,建议就诊风湿免疫科。
若四肢酸痛合并皮肤损害,怀疑皮肌炎引起的,可皮肤科就诊。
由于四肢酸痛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四肢酸痛多久了,是否进行过治疗、效果如何?
哪些行为会加重或缓解四肢酸痛?
是否有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
是否有脊柱的变形、关节的疼痛?
是否合并肌肉无力?
是否合并睡眠障碍或者与情绪相关?
是否有皮肤的损害,如皮疹、色素沉着、蝶形红斑等?
病史清单
是否在突然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后出现四肢酸痛?
近期是否有受凉,或是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若是中年女性,是否绝经后出现的症状?
是否有甲亢、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病史?
家人是否有过类似的症状?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症状、病史后,将观察四肢和腰椎外形有无异常,进行体格检查,主要检查肌肉有无压痛,评估肌力、关节活动度等,通过特定的检查手法进行初步诊断。
常规检查
骨密度检查:一般采用双能X线进行检查,有利于明确是否患有骨质疏松。
X线检查:对于疑似骨质疏松的人群,由于部分人群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可无明显症状,需要对脊柱进行X线检查,排除骨折。
其他检查
血清肌酶:对于疑似皮肌炎的人群可进行该检查,尤其对于急性期皮肌炎人群,对于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肌红蛋白:血清肌红蛋白在皮肌炎患者中可迅速升高,有助于皮肌炎的早期诊断。明显升高者可损伤肾功能,需定期监测。
缓解与治疗
四肢酸痛的原因有很多,关键是要明确病因,对症治疗的同时,病因治疗是重中之重。
如果仅是剧烈活动、劳累后肌肉乳酸堆积或受凉造成的四肢酸痛,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休息、保暖、减少活动后即可缓解。
若四肢酸痛长时间难以缓解,或逐渐加重,或伴随其他明显不适,影响生活质量,则应引起注意,及时向医生求助获取专业建议。
缓解措施
休息:轻微的四肢酸痛应减少剧烈活动,可进行适当的拉伸;严重的四肢酸痛应卧床休息。
热敷、按摩:可采取热敷、按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放松四肢肌肉,缓解症状。
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应多吃高钙食物,如牛奶、鸡蛋、虾皮、豆类食物等;多晒太阳,可增加钙的吸收,强化骨骼。
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应避免强阳光暴晒,避免过度劳累。
专业治疗
明确四肢酸痛的病因后,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需要注意的是,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
对症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通常可能会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缓解症状。
一般治疗
多休息,减少不必要的剧烈活动;必要时,卧床休息;避免受凉,缓解焦虑与紧张。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目的:缓解各种炎症刺激引起的酸痛。
适应证:可用于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四肢酸痛,也可用于缓解骨质疏松引起的四肢酸痛。
常用药物:口服药如塞来昔布、布洛芬、艾瑞昔布、双氯芬酸钠等。
注意事项:剧烈运动后乳酸堆积引起的四肢酸痛属于生理现象,可自行缓解,一般不需要口服药物进行缓解。长期用药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或者皮疹、肝肾功能损伤等其他不良反应。
物理治疗
疾病慢性期,可以根据具体的病因,选择热敷、红外、微波、中频、超声波、冲击波等物理治疗进行缓解。
对于骨质疏松、纤维肌痛症人群,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进行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对于发热的人群,应及时进行物理降温,可进行温水浴、酒精擦拭身体等。
对因治疗
四肢酸痛的治疗,对因治疗是关键,明确诊断后,四肢酸痛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对于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四肢酸痛,如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必要时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细菌引起的感染可应用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进行抗感染治疗。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