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类计数
概述
白细胞是血液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有核细胞,有吞噬异物并产生抗体的作用,可治愈机体损伤、防止病原体入侵,对疾病具有免疫抵抗力。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的血涂片上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和绝对值。直接检测各类白细胞的形态或分类的变化,比白细胞总数更有助于临床疾病的筛查和诊断。
适宜人群
健康体检的人群。
常规查体的住院病人。
血液系统疾病的人群。
感染的患者。
标本采集
采集方法:静脉采血。
检查前
是否空腹:否。
若与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项目同时检测,建议空腹:检查前一天,白天宜清淡饮食,忌烟酒。晚上10点以后禁食水,次日早晨空腹检查。
检查后
采血后,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3分钟直至不出血,注意不要揉,也不要让针眼沾水。
若出现晕针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等情况时,应立即平卧,并可饮少量糖水,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其他检测。
参考区间
中性粒细胞
百分率:40%~75%;绝对值:(1.8~6.3)×109/L
嗜酸性粒细胞
百分率:0.4%~8.0%;绝对值:(0.02~0.52)×109/L
嗜碱性粒细胞
百分率:0~1%;绝对值:(0~0.06)×109/L
淋巴细胞
百分率:20%~50%;绝对值:(1.1~3.2)×109/L
单核细胞
百分率:3%~10%;绝对值:(0.1~0.6)×109/L
(数据来源:[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T405-2012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2] 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
升高
急性感染。
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如严重外伤、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组织坏死、心肌梗死后等。
急性大出血:如消化道大出血、脾破裂等。
急性溶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急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急性铅或汞中毒、安眠药中毒、昆虫毒、蛇毒等。
恶性肿瘤:如肝癌、肺癌等。
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降低
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等。
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如脾大及脾功能亢进等。
化学药物及放射损害:如X射线和镭照射,应用抗癌药物,严重的砷、锑、苯、铅、汞中毒等。
嗜酸性粒细胞
升高
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
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
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
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
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
其他疾病:如风湿性疾病、腺垂体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
降低
见于伤寒、副伤寒、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烧伤等。
嗜碱性粒细胞
升高
提示变态反应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内分泌疾病、重金属中毒溃疡性结肠炎等。
降低
对诊断的意义不大,可见于过敏性休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应激反应等。
淋巴细胞
升高
感染性疾病: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
肿瘤性疾病:如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期等。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
降低
感染:如HIV感染。
结核病:如早期淋巴细胞减少。
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后及放射线损伤。
单核细胞
升高
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
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等。
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恶性肿瘤:胃癌、肺癌等。
降低
一般情况下无临床意义,患毛发状细胞白血病时单核细胞减少。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适宜人群
标本采集
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