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
概述
全身或局部无法正常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肌肉本身病变均可引起
针对不同病因,治疗方式不同
差异较大,与病因、严重程度、是否及时救治有关
定义
人体的运动形式包括三种,受自主意志支配的随意运动、不受自主意志支配的不随意运动和共济运动。
瘫痪是指随意运动功能出现障碍,导致肌肉收缩能力减弱或丧失,表现为全身或局部无法正常活动。
瘫痪是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表现,可发生各年龄阶段,可由脑、脊髓、周围神经、肌肉疾病等原因引起。
患者常同时伴有肌张力增加或降低、感觉减退、言语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发生机制
正常随意运动的完成,需要神经系统、肌肉、神经和肌肉之间的连接共同参与。因此,瘫痪可分为神经源性瘫痪、肌源性瘫痪和神经肌肉接头性瘫痪。
神经源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亦称中枢性瘫痪。是由于大脑皮层、脑干、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引起。因瘫痪肌常会出现紧张、僵硬(肌张力增高),故又称为痉挛性瘫痪或硬瘫。
因为运动信号是从大脑皮层运动区的神经细胞发出,通过神经纤维,经过脑干、脊髓传递到脊髓前角细胞的,这些神经细胞和纤维束在结构上排列得相当紧密,故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多较为广泛性,波及整个肢体或身体的一侧。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亦称周围性瘫痪。是脑神经运动核细胞、脑神经、脊髓前角细胞、脊髓前根、脊神经这些周围神经中运动纤维受损的结果。因瘫痪肌常会出现松弛、松软(肌张力降低),故又称为软瘫。
由于周围神经分布较为分散,因此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多分布较局限,波及单个肢体或肢体的一部分。
神经肌肉接头性瘫痪
肌肉是由很多肌细胞聚集而形成的。神经末梢和肌肉细胞之间的特殊结构,称为运动终板,即神经肌肉接头。
当大脑发出指令时,神经信号通过运动终板,将信号传递到肌细胞,支配肌肉收缩。当运动终板发生问题时,肌肉无法正常收缩,表现为瘫痪,即神经肌肉接头性瘫痪。
肌病源性瘫痪
因肌肉本身发生病变,无法正常收缩引起的瘫痪,即肌病源性瘫痪。
类型
按性质分类
痉挛性瘫痪
临床特点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多无肌肉萎缩。主要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弛缓性瘫痪
临床特点为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可见肌肉萎缩,有的患者可出现肌束颤动。主要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按程度分类
完全性瘫痪
瘫痪肌肉完全不能活动,肌力为0级。
不完全性瘫痪
瘫痪肌肉有一定力量,但不能完成正常生活,肌力在1~3级。
轻瘫
肌肉力量轻度降低,不及正常,但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肌力4级或5级弱。
按部位分类
单瘫
一个肢体瘫痪,多见于脊髓前角病变、单神经病变,也可见于大脑皮层运动区上肢、下肢支配区的局限性病变。
偏瘫
指身体一侧上、下肢体的瘫痪,伴或不伴有中枢性面瘫、舌瘫。
多为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见于一侧大脑半球病变、脑干病变等。
交叉瘫
指一侧颅神经麻痹,对侧肢体偏瘫。多见于一侧脑干病变。
截瘫
四肢瘫痪
指四肢均出现瘫痪。可为痉挛性瘫痪,亦可为弛缓性瘫痪。多见于双侧大脑病变、脑干病变、颈脊髓病变、多发性神经病及肌肉病变等。
按病因分类
神经源性瘫痪
由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瘫痪。包括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神经肌肉接头性瘫痪
由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引起的瘫痪。
肌源性瘫痪
由肌肉本身病变引起的瘫痪。
精神、心理性瘫痪
癔症性瘫痪:由神经症(癔症)引起,不存在非器质性病变。瘫痪的症状、体征与解剖生理不符。
睡瘫症:属于精神心理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患者在睡醒后或入睡时出现弛缓性瘫痪,经数秒或数分钟缓解,可同时伴有焦躁和幻觉。
按发生形式分类
急性瘫痪
突然发生的瘫痪,多见于脑及脊髓血管病等。
慢性瘫痪
逐渐发生的瘫痪,多见于脑、脊髓的肿瘤、占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等。
发作性瘫痪
表现
瘫痪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无法正常活动,其症状特征包括肌力减退,肌张力、腱反射及浅反射异常,肌肉萎缩或假性肥大等。
此外,还常伴随感觉、吞咽、大小便等神经功能异常及头痛、癫痫等症状。
症状特征
肌力减弱
面部、躯干、肢体力量减弱、活动不便。
可表现为口角歪斜,上肢无法抬起物体,下肢无法维持站立姿势,走路拖曳,也可出现肢体完全瘫痪,不能活动。
肌张力异常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时,患处肌张力增高,可呈现特殊的偏瘫姿势,如上肢呈屈曲旋前,下肢则伸直内收。被动牵拉肢体关节阻力增加,表现为“折刀样”“铅管样”“齿轮样”肌张力增高。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时,患处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无力,松软,关节活动范围大于正常。
腱反射异常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时,腱反射则明显低于正常,敲击肌腱后,肌肉不出现收缩或仅有轻微收缩。
浅反射减退或消失
瘫痪肌肉不能正常收缩,可导致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及跖反射等浅反射减退和消失。
病理反射
当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时,大脑无法抑制脊髓的原始反射,即表现为病理反射。包括Babinski征、Oppenheim征、Gordon征、Chaddock征等。
肌肉萎缩或假性肥大
发生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时,肌肉萎缩会很快出现。而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时,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对肌肉的营养作用仍然存在,因此肌肉萎缩不明显。但如果瘫痪时间较长,也可出现萎缩。
某些肌源性瘫痪,如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在出现肌肉萎缩的同时,纤维组织会异常增生,可表现为病变部位肌肉围度异常增加,称为假性肥大。
伴随症状
瘫痪可由不同的病因所引起,临床宜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其是伴随不同症状时对病因诊断有很大提示,常见类型如下。
伴有肌肉萎缩、肉跳、言语含糊、吞咽困难者多见于运动神经元病。
伴有呕吐、腹泻多见于食物中毒。
伴有肌震颤,多见于乙醇或镇静药过量、拟交感神经药物中毒。
伴有感觉异常、神经痛、皮肤改变多见于周围神经病变。
伴有肌强直,见于低钙血症、破伤风。
原因
瘫痪几乎都是由较为严重的疾病所引起。
其次还见于肉毒毒素中毒、重症肌无力等神经肌肉接头性瘫痪。
少数情况下还会出现周期性瘫痪、睡瘫症等肌源性瘫痪及精神心理性瘫痪。
疾病因素
神经源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凡大脑、脑干、脊髓发生的病变,均可引起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常见的病因有颅脑、脊髓部位的外伤、肿瘤、炎症、血管病疾病、脱髓鞘、中毒等。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脑神经运动核细胞、脑神经、脊髓前角细胞、脊髓前根、脊神经这些周围神经的损伤、病变均可引起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周围神经损伤:如外伤、压迫、电击伤、放射损伤等。
其他:代谢性周围神经病、副肿瘤综合征、与遗传有关的周围神经病等。
神经肌肉接头性瘫痪
肉毒毒素中毒、高镁血症、重症肌无力、癌性类肌无力综合征。
肌源性瘫痪
周期性瘫痪、糖原累积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溶酶体肌病、肌营养不良症、肌炎。
精神、心理性瘫痪
癔症、睡瘫症。
就医
出现瘫痪症状通常是较为严重的疾病,要引起重视,及时到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急诊科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医生通常会根据症状表现、查体结果,选择颅脑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电生理检查等方法,辅助判断病因。
就医指征
紧急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需要紧急就医。
突发的,或外伤后出现的肢体运动障碍、瘫痪。
外伤后瘫痪较为严重,造成伤口,伴有剧烈疼痛、出血等。
瘫痪伴失语、嘴歪眼斜、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模糊、昏迷等。
接触有毒物质或服用药物,疑似中毒者。
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时。
及时就医
慢性肢体无力,逐渐加重的患者。
需要进行复查和康复治疗的瘫痪患者。
就诊科室
如突然出现瘫痪伴有失语、感觉异常、构音障碍、尿便失禁等,可前往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就诊。
如为外伤所致瘫痪,根据受伤部位的不同,可前往神经外科或骨科就诊。
如青年劳累或过度运动后突然出现的四肢瘫,可前往神经内科或普通内科就诊。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什么时候出现的瘫痪?多久了?
是否受过伤?受伤的具体部位在哪里?
是突发的吗?瘫痪之前有什么症状?
最初出现感觉障碍或活动受限的是哪里?
瘫痪是否是逐渐加重、或稳定后逐渐好转、或缓解复发、或呈发作性等?
现在还有其他什么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有神经系统疾病?
是否还患有其他什么疾病,包括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
都接受过哪些治疗?做过什么手术?吃过什么药?
家人有类似症状吗?
是否曾到其他医院就诊?做过什么检查?诊断是什么?
职业是什么?工作环境怎么样?有无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是否有吸烟、饮酒习惯,多长时间?每日量多少?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一般检查
了解意识状态、呼吸、心率、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
检查甲状腺、皮肤、有无水肿、有无外伤等。
神经系统检查
通过全面、有序的神经系统查体,发现神经系统损伤的阳性体征,以确定病变的部位。
查体内容包括肌力、肌张力、步态、肌容积、共济运动、腱反射、病理反射、感觉、脑神经、自主神经检查等。
辅助检查
头部CT:为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首选检查,脑梗死多于发病24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的梗死灶,对某些肿瘤、炎症、寄生虫等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头部、脊髓磁共振检查(MRI):可早期发现梗死灶,对肿瘤、炎症、寄生虫、脱髓鞘等疾病可早期发现异常信号,其定位诊断优于CT。
超声检查:主要包括颈部彩色超声及经颅多普勒(TCD),可发现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流动的栓子等。
脑脊液检查:对脱髓鞘、感染性等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亦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辅助检查之一。
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运动诱发电位等,对周围神经及肌肉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可定性和定量测定脑血流量,以及糖及氧代谢功能异常。
缓解与治疗
瘫痪若不及时治疗,预后较差,患者失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故应早发现、早治疗。
针对导致瘫痪的原发病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应积极进行康复治疗。
缓解措施
预防并发症
预防褥疮:保持床单平整,勤擦身、定时翻身。
预防深静脉血栓:可穿弹力袜。
预防泌尿系感染:每日清洗外阴和肛门,保持干燥清洁,必要时导尿。
预防肠胀气和便秘:鼓励病人多吃蔬菜和水果,必要时灌肠。
预防尿潴留:可做下腹部加压按摩,无效者给予导尿。
预防肺部感染:应用广谱抗生素,翻身、拍背,鼓励排痰。
预防肌肉萎缩及肢体畸形、挛缩:瘫痪肢体要保持功能位置,应鼓励其早期做肢体及躯干的功能锻炼。
日常护理
瘫痪伴神志不清者,加用床栏,避免跌伤。
寒冬季节及时采取保暖措施,预防冻疮。
使用热水袋者,水温不宜超过50℃,且热水袋外面应加隔套,避免烫伤。
咀嚼或吞咽困难者,应给予流食或软食,并准备好吸痰器以防误吸。
重度瘫痪患者应给予管饲或胃肠道外营养。
患者因瘫痪出现紧张、情绪低落时,应多陪伴、多沟通,鼓励正视疾病,积极治疗。
专业治疗
瘫痪的专业治疗主要围绕三方面,即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及康复治疗。
对症治疗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可导致痉挛,应给予巴氯芬、替扎尼定等肌松药治疗,也可以使用肉毒毒素局部注射,缓解痉挛。
下运动神经瘫痪可给予营养神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如甲钴胺、神经妥乐平等。
对因治疗
积极的病因治疗非常重要,可使瘫痪的肌肉部分或完全恢复。
脱髓鞘疾病及免疫性疾病可通过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免疫抑制剂等方法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感染性疾病应根据病原体积极抗感染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予以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治疗,对有溶栓指征且无禁忌证的脑梗死患者应考虑溶栓治疗。
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亚急性联合变性可补充维生素B12。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应积极控制血糖并给予营养神经等措施。
肿瘤、血肿、脓肿、肉芽肿等占位性病变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以解除对邻近神经结构的压迫。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是瘫痪治疗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积极系统地进行康复治疗,能有效减轻因疾病或残疾带来的各种功能缺失,缩短恢复期,避免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运动功能训练:卧床期间在治疗师辅助下活动上、下肢,以预防肌肉萎缩,避免保持关节活动范围;通过保持正确的摆放姿势,被动伸展、分指板固定等方式缓解肌肉痉挛;对具有一定运动能力的患者进行翻身、起床、保持坐位、站立、步行训练等。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通过穿衣、起居、进食、盥洗、处理大小便等生活动作训练提高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减少照顾者的负担。
物理因子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等有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
矫形器使用:矫形器具辅助肢体锻炼,预防或减轻肢体畸形的作用。
其他治疗方法:高压氧治疗、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神经干细胞移植。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