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气
概述
可表现为偶发叹气、反复叹气、叹气样呼吸
可见于正常人,也可由精神心理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
治疗比较复杂,可能涉及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措施
有些叹气可治愈,有些叹气难以根治
定义
叹气是一种呼出长气的动作。
但日常所说的叹气含义比较广泛,常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偶发的叹气可见于正常人,多在情绪低落时发出,常伴有“哎”、“唉”的发音。
频繁出现的叹气,指的是叹气动作反复发生,常见于精神心理疾病。
有时也指叹气样呼吸,是一段正常呼吸中出现一次或多次长呼气的动作,常伴有叹息声,可由多种疾病引起。
发生机制
叹气样呼吸的机制可能涉及多个生理和病理因素。
情绪和心理因素:例如焦虑、紧张、抑郁等情况会引起反复叹气,但机制目前并不完全明确。
呼吸中枢的异常:呼吸中枢位于延髓,呼吸中枢异常可能导致叹气样呼吸的发生,如脑部损伤、中毒、缺氧等情况。
肺功能的异常:肺部疾病如肺气肿肺部感染、哮喘等都可能导致肺功能下降、呼吸不畅,使得血液中CO2浓度失衡,进而引起H+浓度变化,影响了延髓呼吸中枢的调节,有可能出现叹气样呼吸。
肌肉功能的异常:如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会影响呼吸肌的正常功能,可能导致叹气样呼吸的发生。
表现
症状特征
不同原因引起的叹气,在频率、发作与缓解等方面会有差别,同时可能出现不同的伴随症状。
叹气频率不同
偶发叹气:常见于正常人的情绪低落、疲劳等状态,也可能是正常人主动做出的叹气动作。
频繁多发的叹气:可见于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神经衰弱等。也见于一些病重患者出现的叹气样呼吸,如重症肺炎心力衰竭等。
叹气的发作与缓解
叹气由明确的负面情绪引发,可自行调整后消失,多见于正常人偶发叹气。
叹气由明确的躯体疾病引起,治疗疾病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可见于一些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
叹气受明确外部因素引起,可见于一些药物或者化学物的中毒。
叹气没有明确诱因,也没有明确的躯体疾病,但是长期频繁出现叹气,需要考虑精神心理疾病。
伴随症状
伴有情绪激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常见于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
伴呕吐或意识障碍,应注意脑出血、急性中毒、肺性脑病等。
伴有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常见于严重胸腔积液、重症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原因
偶然的单纯叹气多由低落情绪引起,而频繁的叹气可由多种疾病导致,还可由情绪因素、中毒、濒死、肥胖等引起。
疾病因素
常见疾病因素
频繁的叹气,常见于精神心理疾病。
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的病因与机制复杂,在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患者对日常事务表现出过度的警觉与担忧,可表现出多种精神、躯体、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包括情绪不稳定、频繁叹气等。
郁症障碍
抑郁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等有关,也可能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常导致患者出现长期的低落情绪,叹气也是常见症状。
此外,神经衰弱、分离障碍(癔症)等精神心理疾病也常出现叹气。
其他
除精神心理疾病引起叹气以外,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叹气多表现为叹气样呼吸。
呼吸系统疾病
如严重胸腔积液重症肺炎等,可导致呼吸表浅而不规则,有时呈叹气样呼吸,见于濒死患者。
呼吸道高敏状态有时也可出现叹气样呼吸,可见支气管哮喘
神经系统疾病
常见脑出血、脑梗死、脑外伤、脑肿瘤、脑炎脑膜炎等,损伤延髓,可出现叹气样呼吸,常提示病人病危、濒死。
心血管疾病
如严重的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瓣膜反流等疾患,也可出现叹气样呼吸。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累及呼吸肌时,也可出现叹气样呼吸。
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
如更年期综合征可出现频繁叹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等疾病可引起叹气样呼吸。
非疾病因素
情绪因素
没有精神心理疾病的人,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时,也可能会叹气。
中毒
化学毒物中毒:如一氧化碳、氰化物、亚硝酸盐等中毒。
药物中毒:如吗啡、地西泮、苯巴比妥等镇痛、镇静、麻醉药品中毒。
濒死
在自然死亡之前,人也可能出现叹气样呼吸以及其他濒死表现。
肥胖
部分过度肥胖的人因为呼吸不畅,也可能出现叹气样呼吸。
就医
就医指征
门诊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就医。
叹气伴咳嗽、咳痰、发热等。
叹气伴头痛、头晕。
叹气伴心慌、气短。
叹气伴明显的焦虑状态或抑郁状态等。
叹气频繁发作,严重影响生活时。
叹气进行性加重,如发作更加频繁,持续时间更长,程度更加剧烈等。
急诊就医
以下情况必要时需紧急就医。
叹气伴剧烈胸痛或者持续性胸痛。
叹气伴严重头痛、头晕、喷射样呕吐等症状。
叹气后出现晕厥。
叹气伴严重呼吸困难。
叹气伴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9℃)。
就诊科室
频繁叹气伴有咳嗽、咳痰、发热等不适可就诊于呼吸科、全科医学科。
频繁叹气伴焦虑、抑郁等不适时可就诊于精神科或心理科。
当符合上述需紧急就医指征时,建议就诊急诊科,或者呼叫120急救电话。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叹气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有没有明确的诱因,如情绪激动、紧张?
叹气的次数、频率是怎样的?
叹气的缓解、加重在哪些情况下出现?
是否伴随咳嗽、呼吸困难、头痛或者其他不舒服?
病史清单
是否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精神疾患病史?
性格怎么样,是否容易情绪激动、消极等?
家庭与工作氛围怎么样?
是否有糖尿病史,血糖平时控制怎么样,使用什么药物进行控制?
女性目前月经周期、经量分别是怎样的?是否已经绝经?
曾经是否有类似症状?是否经过治疗?效果怎样?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首先会检查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呼吸、血压、脉搏、精神状态、体温。
视诊:观察患者有无口唇发紫,胸廓是否对称,呼吸频率节律有无异常,体型是否肥胖,瞳孔大小是否正常。
触诊:医生会用手触诊胸腹部有无压痛、胸膜摩擦感等,用手感受脖子的活动灵活度等。
叩诊:主要判断肺部异常叩诊音、肺下界及其活动度、心界大小。
听诊:用听诊器听患者肺部有无啰音,有无心脏杂音、心律不齐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有助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白细胞的变化也可以反映病情变化,帮助评估治疗效果。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可能有细菌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与过敏性疾病有关。
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CRP)可以反映体内炎症的情况,并帮助判断感染类型。
细菌感染时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非细菌性感染可轻度升高。可随病情变化出现波动。
血气分析
肺部病变可影响呼吸功能,重症者可能发生低氧血症、呼吸衰竭等,可以通过动脉血气分析判断严重程度。
可出现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下降,酸碱失衡等,有助于评估病情。
血糖的检测
有助于判断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量表评估
主要用于评估反复叹气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可能涉及到多种不同的量表。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量表)用于评定受检者最近1周的焦虑严重程度,评估躯体性和精神性焦虑两方面。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量表)用于评定受检者最近1周的抑郁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及CT
胸部X线和CT有助于发现心肺和胸膜疾病,可根据肺纹理、肺血管直径、心影形态、房室大小,有无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来对病情进行评估。
头部CT可发现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面积脑梗死等疾病。
头部核磁共振(MRI检查)
可用于发现微小的颅内病变,对于观察延髓病变的效果也优于头部CT。
支气管镜检查
支气管镜有助于呼吸道阻塞的诊断和治疗,如呼吸道异物可以借助支气管镜取出。
超声波检查
超声波检查可以帮助诊断心脏疾病、胸腔积液和腹部疾病。
估测胸腔、腹腔积液量、估测肺动脉压等。
其他影像检查
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造影、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均对呼吸异常有重要诊断价值。
肺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可以帮助诊断肺动静脉瘘肺栓塞、肺肿瘤等疾病。怀疑有颅脑疾病的需行颅脑CT或MRI以进一步明确。
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可协助诊断和鉴别阻塞性及限制性通气障碍以及气道阻塞是否可逆、是否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同时可以观察治疗疗效以及评估疾病预后。
支气管激发试验可判断是否存在气道高反应、支气管舒张试验可协助鉴别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心电图
心电图(ECG)检查可以帮助诊断心血管疾病,如有无心房心室扩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
其他
心肺运动试验对呼吸异常有重要诊断价值。
疲劳试验、新斯的明试验、重复神经电刺激(RNES)为常用的确诊重症肌无力的一些检查方法。
脑电图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帮助。
缓解与治疗
出现单纯的偶发叹气,没有身体不舒服,且明确为情绪低落所致时,可先自行调节情绪。
出现频繁叹气时,若经休息或情绪调整后不能缓解,建议及时就诊。具体措施需就诊后由医师评估后制定,切忌私自服药。
缓解措施
情绪管理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稳定的情绪,避免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
多与他人交流,及时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
饮食管理
保持均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避免摄入咖啡、浓茶,避免摄入其他甜品、油炸食物。
生活管理
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改善睡眠环境。
适量运动,控制体重。
戒烟、戒酒。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呼吸支持
出现持续的叹气样呼吸时,一般说明病情比较严重,常伴有呼吸不畅、血氧饱和度下降,甚至呼吸困难,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鼻导管吸氧或者面罩吸氧。
必要时可以使用呼吸中枢兴奋药物兴奋呼吸中枢,如洛贝林尼可刹米等。
若吸氧不能纠正血氧饱和度下降,甚至出现呼吸微弱、意识丧失,应该考虑进行机械通气。
对因治疗
针对不同的病因,治疗会有较大差异,具体可查阅相关词条内容。以下仅简单描述其中几种疾病的治疗供参考。
焦虑障碍
药物治疗:可考虑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SSRIs)、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如帕罗西汀、文拉法辛、度洛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
心理治疗: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充分了解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的治疗方案比较复杂。
全病程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个性化治疗,有时需要结合多种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是针对中度以上抑郁发作的主要治疗措施。
心理治疗对轻、中度抑郁症的疗效比较明显。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