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
概述
一种与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情感体验或经历
疼痛是许多疾病的常见或主要症状,主要因受到伤害刺激,发生神经病理性改变后,疼痛信号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的,部分原因不明
若出现局部或全身的急性、慢性疼痛,特别是有反复发作、剧烈、持续、自发性的特点,且影响身体活动和生活质量时,应及时就医
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并重,积极治疗引起疼痛的原发病,缓解疼痛,控制症状,药物治疗为基础,必要时可行微创治疗
定义
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
疼痛的发生率非常高,几乎所有人一生中都经历过程度、形式不一的疼痛。
疼痛已称为继体温呼吸、脉搏和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
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躯体和精神上的影响,还可能对中枢神经、循环、呼吸、内分泌、消化和自主神经等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和病理改变,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患慢性疼痛时,疼痛不仅是疾病过程中伴随的症状,其本身就是一种疾病或综合征。
发生机制
疼痛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局部组织、血管、周围神经、中枢神经等多个环节,其中还有各种致痛因子、神经通路的参与。
简单来说,当人体组织受到超过生理承受范围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刺激时,会发生激惹及损伤,并释放出多种致痛物质,如乙酰胆碱、5-羟色胺、组胺、钾离子、氢离子、乳酸等。
这些致痛物质会刺激分布于人体皮肤、黏膜、组织及内脏的神经末,使神经末梢的痛觉感受器产生神经信号。
这些神经信号沿着神经干、神经根进入脊髓,并从脊髓内的感觉传导束一路向上,经过大脑深处的丘脑、内囊传至大脑皮质的痛觉感觉区,经过大脑的辨别的分析,产生痛觉。
在现实中,患者常表现为多种类型疼痛的混合,例如癌性疼痛患者可能同时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炎性疼痛以及肌筋膜疼痛。
类型
临床上应用较为普遍是根据发生部位、病因、来源、持续时间及性质等的疼痛分类方法。
按发生部位分类
可分为头面部疼痛、肩颈部疼痛、上肢痛、胸腹痛、腰腿痛等。
按照病因分类
可分为伤害感受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伤害可塑性疼痛。
按疼痛来源分类
浅表痛:疼痛大多剧烈,定位准确,呈局限性,如刀割、针刺样。
深部痛:常因内脏病变、痉挛引起,常表现为灼痛,定位不十分准确,多发生在内脏、关节、胸、腹膜等部位受刺激所致。
神经痛:称为自发痛,指神经受损所致的疼痛,按病变的部位可分为周围神经性痛和中枢神经性痛。
幻肢痛:某些特殊情况下病变部位已经被去除或切除,但仍感到相应部位疼痛,常见于截肢患者。
中枢性疼痛:由脊髓、脑干、丘脑、大脑皮层发出的刺激而引起的疼痛,一般神经阻滞无效,常需作用于大脑皮层的麻醉性镇痛药方能有效。
心理性疼痛:无明确的病变和组织损害而患者感到有顽固性疼痛,并受精神因素影响
按持续时间分类
急性疼痛指突然发生的疼痛,多属于疾病伴随症状,多属于与损伤有关的短时间疼痛,有明确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3个月。
慢性疼痛是指反复发作持续超过3个月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或间断性发作,本身可被认为是一种疾病。
按疼痛性质分类
刺痛:又称第1疼痛、锐痛或快痛。特点是定位明确,痛觉产生迅速,消失也快,常伴有受刺激的肢体出现保护性反射,一般不产生明显的情绪反应。
灼痛:又称第2疼痛、慢痛或钝痛。特点是定位不明确,往往难以忍受。痛觉的形成慢,消失也慢。
酸痛:又称第3疼痛。特点是痛觉难以描述,感觉定位差,难以确定原发部位。
表现
疼痛的表现多种多样,在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发生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加重和缓解因素、伴随症状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症状特征
疼痛组成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包括两个成分:一个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致的疼痛感觉;另一个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疼痛反应,表现为一系列的躯体运动性反应、情感反应、自主神经反应以及行为。
疼痛部位
疼痛部位多与神经血管分布有一定相关性,但也存在特殊情况。
局限性疼痛:皮肤痛、躯体痛,疼痛多位于病灶附近。如皮肤疖肿、肌肉拉伤引起的疼痛。
偏侧疼痛:脑、脊髓损伤引起的疼痛可出现在身体一侧,或身体两侧均出现疼痛,但疼痛程度不一致。
全身疼痛:多见于全身系统性疾病或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疼痛。
疼痛性质
刺痛:疼痛定位准确而局限,类似被针刺、针扎。
钝痛:疼痛定位不明确,形成及消散缓慢,类似被钝物击打。
灼痛:疼痛尖锐而剧烈,类似被火烧或接触辣椒。
酸痛:疼痛来源较深,范围较广泛,类似跑步后肌肉酸痛。
跳痛:也称“搏动性疼痛”,疼痛随着脉搏而短暂、规律加剧。
电击痛:是神经根损伤疼痛的一种表现,突然发生短暂、剧烈的疼痛,类似被电击。打喷嚏、打嗝、咳嗽时会急速加剧。
放射痛:多见于神经干、神经根受损伤或刺激时,疼痛不仅发生在损伤局部,还会沿受累的神经向肢体远端传导。
伴随症状
如皮肤病变,可伴随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皮损。
如血管受累引起,可伴随局部皮肤发绀、苍白、淤血。
如周围神经受累引起,可伴随肢体无力、肌肉萎缩、精细动作欠灵活、行走不稳、皮肤苍白、变薄、粗糙、汗毛稀疏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如脊髓受累引起,可伴随截瘫、大小便障碍、剪刀步态。
如脑部病变引起,可伴随面部及肢体无力、麻木、恶心呕吐、偏盲、癫痫等。
如内脏病变引起,可根据损伤脏器不同而出现呼吸困难、心慌、呕吐、腹泻等多种症状。
如自主神经系统受累:可出现相应的交感、副交感症状,如心率变化、霍纳氏综合征、恶心呕吐、大汗淋漓、颜面潮红、疼痛部位皮肤温度的变化等
原因
慢性疼痛是不仅是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本身也是一种疾病。引起疼痛的原因极其复杂,轻至情绪、睡眠等非疾病因素,重至血管破裂、肿瘤等危急重症,都可引起疼痛。
创伤性疼痛主要是皮肤、肌肉、韧带、筋膜、骨的损伤引起的疼痛,如骨折、急性或慢性腰扭伤、脑骨外上课炎、烧伤等。
炎性疼痛由于生物源性炎症、化学源性炎症所致的疼痛,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神经病变导致的痛觉过敏、痛觉异常。如带状疮疹后神经痛、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
精神(心理)性疼痛主要是由于心理障碍引起的疼痛,往往无确切的病变和阳性检查结果,患者常主诉周身痛或多处顽固性痛。可伴其他心理障碍表现,如失眠、多梦、困倦等。
疾病因素
以下仅枚举可能引起疼痛的部分疾病,不代表您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头面部疼痛
继发性头面痛:如颈源性头痛、头颈部创伤、头颈部血管源性头痛、颅内非血管源性头痛、缘于某种物质或物质戒断性头痛、感染、内环境紊乱、缘于面部或颈部构造疾病的头痛或面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缘于精神障碍的头痛等。
痛性颅神经病变和其他面痛及其他类型头痛
胸部疼痛
腹部、盆腔疼痛
腹腔神经丛疼痛:上腹下神经丛疼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肢体、躯干疼痛
复杂性局部痛综合征(CRPS):继发于意外损伤、医源性损伤或全身性疾病之后出现的以严重顽固性、多变性疼痛,营养不良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全身系统性疾病
多种全身系统性疾病可引起周围神经损伤,出现疼痛症状,多伴有麻木。
肿瘤:常见于肺癌、淋巴瘤、副肿瘤综合征、POEMS综合征等相关疾病。
营养障碍:常见B族维生素缺乏、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胃肠道疾病或手术后。
精神心理疾病
部分有抑郁症、焦虑症、癔症、精神障碍患者可自感疼痛、不适。
非疾病因素
药物、食物:药物滥用、过量饮酒可引起头痛,咖啡、巧克力、乳制品、香肠等食品可能诱发偏头痛。
激素变化:女性月经期雌激素降低,口服避孕药,更年期综合征均可能诱发头部及肢体关节疼痛。
精神心理因素:压力过大,情绪波动大等。
生活习惯:过劳、睡眠障碍、缺乏运动、姿势不良等可引起肌肉、关节疼痛等。
就医
疼痛和其他疾病一样,影响生命健康,疼痛可能是某种严重疾病的症状。
疼痛诊疗的意义在于安全、及时、有效和合理地诊断与控制疼痛,恢复身体健康。
就医指征
当出现以下几种类型的疼痛,需警惕病情进展、引起慢性疼痛的可能,建议尽快就医。
新发、严重疼痛
新发或突发的疼痛、疼痛持续较长(数周、数月及以上)或恶化。
疼痛难忍,可从睡眠中痛醒、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有特殊表现
出现意识、精神、认知功能异常。
发热、颈部僵硬、恶心、呕吐、皮疹。
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走路不稳、视力下降。
胸部疼痛伴有心慌、气促、晕厥。
腹部疼痛伴有腹泻、阴道出血。
头部受到外伤,肢体外伤后出现畸形、不能活动。
特殊人群的疼痛
如中老人、孕妇、产妇。
就诊科室
疼痛症状涉及疾病广泛,通常根据伴随症状选择相应科室,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如出现头部、枕部疼痛不适,通常但不总是伴有颈痛,可就诊于疼痛科。
如出现面部典型电击样三叉神经痛、蝶腭神经痛症状,可就诊于疼痛科。
如伴发全身乏力、手足麻木,可就诊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如有胸痛、心悸,可就诊于心内科。
如疼痛伴随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可就诊于呼吸内科。
如伴发腹痛,可就诊于消化内科。
如伴体重下降、消瘦,可就诊于肿瘤科。
如伴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状态,可就诊于心理科。
小儿患者建议就诊于儿科。
无法自行判断疼痛原因时,均可先行就诊于疼痛科、全科医学科。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患者把握疼痛的以下几要素,进行准确描述,有助于医生明确诊断。
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疼痛最剧烈的时间、每次持续时间、发生频率、有无昼夜节律。
部位:向医生指出具体部位,局部还是全身,浅表还是深部,单侧还是双侧。
性质:是钝痛还是锐痛,有没有电击、烧灼、搏动、针刺等感觉。
诱因:疼痛前有没有外伤、发烧、劳累、失眠等情况。
加重或缓解因素:哪些因素可以使疼痛发生变化,比如体位改变、身体运动、咳嗽等。
伴随症状:疼痛时有没有恶心、呕吐、腹泻、胸闷、气促等现象;有没有肢体麻木、无力、走路不稳、眩晕等。
既往史、治疗史:有无手术史、慢性疾病,疼痛发作后有无相关治疗。
病史清单
是否有受过外伤?
是否有心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是否有不洁饮食史,有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是否有血栓、肠梗阻、肠炎、消化道溃疡等病史?
是否有便秘等排便习惯改变?
是否有月经推迟、近期有没有性生活?
是否有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
家里其他成员有无肿瘤病史?
相关检查
疼痛的诊治,首先要问诊,区别原发性疼痛和继发性疼痛。
医生会从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等方面逐步缩小鉴别诊断的范围。
常规检查
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查体,痛点触发,浅感觉检查、自主神经检查、皮温检查
专科检查
疼痛专科评估:通常使用疼痛量表判断疼痛程度,常用数字评分法、视觉模拟疼痛量表、面部表情疼痛量表等。
疼痛相关影像学检查:超声判断有无软组织损伤,X线判断有无骨折、骨性结构变化,CT完善骨性结构检查,MRI判断骨、椎间盘退变及软组织变化。如用于颈源性头痛、腰椎源性疼痛、足底筋膜炎等。
呼吸系统检查:包括胸部X线、CT检查,可明确有无胸膜感染、气胸、肺癌等疾病。
消化系统检查:包括腹部B超、腹部X片、腹部CT、消化道造影、电子胃肠镜检查等,有助于判断有无消化系统溃疡、穿孔、炎症、肿瘤等疾病。
肌肉骨关节系统:包括X线检查、MRI检查、超声检查、关节镜检查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发生骨折、肌肉损伤、骨关节炎、椎间盘退行性变等疾病。
其他检查
病理活检:对于无法明确病因的病变进行病理活检,如皮肤活检、占位穿刺活检等,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肌酶、肌电图、肌炎抗体谱:对于肌肉疼痛的患者,这些检查可了解有无全身性肌肉受累情况,并对疾病严重程度提供线索。
必要时进行诊断性治疗,如区域神经阻滞。
缓解与治疗
程度轻微、持续时间短、既往有过类似发作的疼痛患者,通常无需特殊治疗,注意休息、避免触发诱因即可。
如疼痛剧烈、持续不缓解、伴发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
缓解措施
充分休息:发生急性疼痛时应减少活动,卧床休息。但慢性疼痛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必要的活动,避免长期卧床、缺乏活动引起肌肉萎缩、心肺功能下降等并发症。
饮食:避免过量摄入咖啡、茶、酒。如果发现某些食物能诱发疼痛,尽量避免食用。
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绪较大波动、压抑或紧张。可以通过听音乐、深呼吸、练瑜伽等放松方式,舒缓情绪。
轻微的疼痛可以先自行缓解,通过轻柔的按摩、放松缓解症状。
使用布洛芬、双氯芬酸等非处方止痛药物虽然有助于缓解疼痛,但也会掩盖病情,建议谨慎使用,及时医院就诊。
专业治疗
对于继发性疼痛,应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原发病。对于原发性疼痛,可以采用各种方式对症止痛。但无论哪种疼痛,最忌乱服止痛药。
疼痛治疗药物繁多,药物成分、剂型、服药时间等都很重要,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规范用药是保证有效、安全的关键。对癌性疼痛应按照 WHO三阶梯药物治疗,口服为主,主动按时给药、按阶梯给药、个体化给药的原则。对非癌性疼痛疾病常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癫痫药物、抗抑郁药等类型。
非甾体类抗炎药:此类药物对炎症引起的轻、中度疼痛有较强的镇痛作用,起效较快,同时能减轻炎症和肿胀。多用于肌肉或关节痛、头痛、牙痛、神经痛、痛经等常见疼痛。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双氯芬酸、洛索洛芬、氟比洛芬、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
阿片类药物:用于重度疼痛,可使用哌替啶、曲马多、芬太尼、羟考酮等。
缓解其他症状
镇静催眠药物:有睡眠障碍、躁动,可酌情加用地西泮、氯硝西泮等。
对因治疗
疼痛治疗的前提是处理原发病,不同疾病治疗方式差异巨大。通常按照先简单、无创、低风险;后复杂、有创、高风险的顺序制定治疗方案。以下仅举例部分常见治疗类型。
感染患者,根据感染病原体类型积极抗感染治疗。
对于带状疱疹患者,应积极抗病毒治疗,尽早药物控制疼痛,对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必要时可行微创手术。
对于颈源性头痛、腰椎源性疼痛、椎间盘突出等脊椎源性疼痛,可行脊神经脉冲射频、射频消融、椎间盘等离子气化消融术、椎间孔镜、脊椎开放性手术等微创治疗。
对于三叉神经痛、蝶腭神经痛等,可行卡马西平药物缓解疼痛,进行射频消融或球囊压迫等微创治疗。
颅高压导致头痛患者,可予以脱水药物,如甘露醇、甘油果糖等治疗。
对于肿瘤晚期患者或一般情况较差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可选择保守对症治疗,必要时进行硬膜外给药。
预防治疗
发作频繁的原发性疼痛患者还可以使用药物预防疼痛发作。这些药物大多兼具治疗和预防作用。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还可以结合非药物方式,常用方法包括按摩、针灸、推拿、生物反馈训练、肌肉松弛训练、冥想、音乐疗法、认知行为治疗等。
对于颈椎曲度不良导致头痛的患者,未引起器质性病变的,特别是年轻人,可通过矫正不良姿势改善颈椎曲度,治疗头痛。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