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下降
概述
身体重量减轻称为体重下降
以体重减轻、皮肤粗糙且弹性变差、皮下脂肪减少等为主要表现
对症可缓解症状,但明确病因,病因治疗才是治疗关键
不同原因引起的体重下降,预后存在较大差异
定义
身体重量减轻称为体重下降,若没有明显的不适感,一般不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
一般较正常体重下降10%以上被称为消瘦。
发生机制
体重下降通常与遗传因素、能量负平衡等有关。
遗传因素:体重下降与遗传因素有关,有个别人生来即消瘦,无任何疾病征象,其父亲和(或)母亲、兄弟姐妹中也可能有类似情况。
能量负平衡:正常情况下,人体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之间是平衡的。若在一段时间内体重保持不变,可认为这段时间内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基本相等。若消耗的能量大于摄入的能量,出现能量负平衡,则会出现体重减少。
类型
体重下降根据发生原因,可分为非疾病因素导致的生理性体重下降和疾病因素导致的病理性体重下降。
生理性体重下降
生理性体重下降可见于生理变化(如妊娠期等)、运动量偏多、限制食量等。
病理性体重下降
可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神经系统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脏疾病(如慢性肾衰竭)、心脏疾病(如心力衰竭)、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恶性肿瘤)、神经精神性疾病(如神经性厌食)等。
表现
体重下降主要表现为体重的减轻,严重者以皮肤粗糙且弹性变差、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等为表现。生理性原因和病理性原因导致的体重下降有不同的特征。
症状特征
生理性体重下降
体重下降幅度较小,表现较轻。可发生在生理变化(如妊娠期等)、运动量偏多、限制食量等情况下。
病理性体重下降
体重下降幅度较大,表现较重,持续存在,一般不会自行缓解。
可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的表现,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饮多食、潮热盗汗、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
伴随症状
伴腹部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可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等。
眼睑下垂、吞咽困难等,可见于神经系统疾病,如重症肌无力等。
伴多食易饥、心悸、多尿等,可见于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蛋白尿、血尿、水肿、血肌酐等升高,可见于肾脏疾病,如慢性肾衰竭
伴心悸、胸闷、喘憋、呼吸困难等,可见于心脏疾病,如心力衰竭
咯血、潮热盗汗、乏力等,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恶性肿瘤等。
伴情绪低落、自卑、食欲不振、吞咽困难等,可见于神经精神性疾病,如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等。
原因
体重下降是一个症状而非疾病,导致体重下降的原因众多,可能是疾病所致,也可能是生理变化(如妊娠期等)、服用减肥药(如奥利司他等)、运动量偏多、限制食量等非疾病因素所致。
通常需要结合体重下降的特征、伴随症状、辅助检查,综合分析体重下降的原因。以下为体重下降的常见原因,并不代表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就医。
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导致的体重下降可见于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肾脏疾病、心脏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神经精神性疾病等。
消化系统疾病
如慢性胃炎、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等。轻者表现为体重减轻,重者消瘦,伴食欲减退、食量减少、恶心呕吐、黄疸、腹痛腹泻、便血等。
神经系统疾病
延髓性麻痹重症肌无力等。体重下降幅度大,表现为极度消瘦,甚则骨瘦如柴等,伴肌肉萎缩、吞咽困难、呼吸困难、乏力等。
内分泌代谢疾病
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轻则体重下降幅度小,重则消瘦,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突眼、血糖升高等。
肾脏疾病
慢性肾衰竭等,表现为体重减轻,伴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血肌酐升高等。
心脏疾病
心力衰竭等,表现为体重下降,可表现为心悸、胸闷喘憋、呼吸困难等。
慢性消耗性疾病
如肺结核、恶性肿瘤等,体重下降幅度大,伴低热、盗汗、乏力、咯血等。
神经精神性疾病
包括神经性厌食、抑郁症等,可表现为体重减轻,伴情绪低落、自卑、食欲不振等。
非疾病因素
主要包括生理变化、药物、运动、饮食因素引起的体重下降。
生理变化,如妊娠期早孕反应导致进食偏少,可出现体重下降。
药物因素,如服用减肥药(如奥利司他等)可导致体重下降。
运动因素,如长时间运动量过大可导致体重下降。
饮食因素,如长时间食量偏少可导致体重下降。
就医
如体重下降与生理变化、药物、运动和饮食等非疾病因素有关,祛除以上因素后体重平稳或增加,可无需处理,定期观察即可。若体重下降持续未缓解,同时伴随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就医:
伴腹部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伴肌肉萎缩、吞咽困难、呼吸困难、乏力等。
伴多饮、多食、多尿、突眼、血糖升高等。
伴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血肌酐升高等。
伴心悸、胸闷喘憋等。
伴低热、盗汗、乏力、咯血等。
伴情绪低落、自卑、食欲不振等。
就诊科室
出现体重下降时,建议首诊就诊于全科医学科、普通内科。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就诊于相应科室:
伴腹部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可能需就诊于消化内科。
眼睑下垂、吞咽困难等,可能需就诊于神经内科
伴多食易饥、心悸、多尿等,可能需就诊于内分泌科。
伴蛋白尿、血尿、水肿、血肌酐等升高,可能需就诊于肾内科。伴心悸、胸闷喘憋、呼吸困难等,可能需就诊于心血管内科。
伴低热、盗汗、乏力、咯血等,可能需就诊于感染内科。
伴情绪低落、自卑、食欲不振、吞咽困难等,可能需就诊于精神心理科。
小儿患者建议就诊儿科,妊娠期女性建议就诊妇科。
由于导致体重下降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体重下降有无诱因(如服用减肥药、剧烈运动、食量偏少等)?
体重下降什么时候开始的,持续多久了?
体重下降了多少公斤?
体重下降无加重或者减轻的因素?
是否伴有其他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饮多食、潮热盗汗、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
病史清单
既往有无基础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肾脏疾病、心脏病等?
近期是否有服药?是怎么服用的?效果怎么样?
近期饮食、生活习惯是否有改变?情绪是否有波动?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有无结核、肝炎等病史?是否有手术史?
家里其他人是否有体重下降?家族中是否有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肾脏疾病、心脏病等病史?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以及如有必要应补充哪些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便常规、肿瘤标志物、彩超、腹部CT等检查有助于疾病的原因。
体格检查
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脉搏、血压)。
视诊:医生会观察患者体型,有无浮肿,巩膜是否有黄染、皮肤是否有蜘蛛痣、手部是否有肝掌等。
触诊:医生会触诊脉率是否过快或过慢;甲状腺大小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抬举样搏动;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等,肝脏有无肿大;双下肢有无肿胀。
叩诊:叩诊心界大小是否正常;肝区、肾区有无叩击痛;是否有移动性浊音;叩诊膀胱充盈程度。
听诊:必要时医生会听诊甲状腺部位是否有血管杂音、心音是否正常;有无奔马律,是否有心包摩擦音;双肺有无干湿啰音;肠鸣音是否正常;有无腹主动脉、肾动脉血管杂音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常规主要是明确是否存在感染及贫血等。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或者比例升高,通常提示感染;若血红蛋白降低,通常提示贫血。
尿常规:尿常规主要明确有无蛋白尿、血尿等,若出现蛋白尿、血尿,常见于肾脏疾病。
便常规+潜血:主要查看有无便血等,若出现便血,常见于消化道疾病。
C反应蛋白:可明确是否存在炎症。如出现C反应蛋白升高,常提示存在炎症反应。
血生化: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等。肝功能包括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肝功能异常提示肝炎、肝硬化等;肾功能包括血肌酐、尿素氮、尿酸等,升高常提示存在肾功能异常。
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主要是查看血糖是否升高,对糖尿病诊断有帮助。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情况。
甲状腺激素检测:可明确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若FT3、FT4升高,TSH下降常提示甲状腺功能亢进。
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BNP): NT-BNP是心功能的评价指标之一,升高常提示心力衰竭等。
肿瘤标志物:包括血清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25(CA125)等,若CEA、CA125升高常提示消化道肿瘤等;AFP升高可见于肝炎、肝硬化等。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主要是为了查看心脏有无器质性病变,如二尖瓣狭窄室间隔缺损、心室肥厚等。
腹部超声:腹部超声(肝胆胰脾双肾)可查看肝脏、肾脏的位置及大小等,如双肾萎缩通常提示慢性肾衰竭等。
胸部X线:主要是查看纵膈、气管、肺部、心脏等组织结构是否异常。如肺纹理增粗、炎性浸润等,提示肺炎等;如心脏增大,见于心室肥厚、心力衰竭、心包积液等。
腹部CT:腹部CT可明确腹部有无占位、有无肿瘤、消化道梗阻及消化道穿孔等。
缓解与治疗
出现体重下降,需明确诱因。如与生理变化(如妊娠期)、药物(如服用奥利司他等减肥药)、运动和饮食因素相关,去除相关因素后常可缓解。
如体重进行性下降,伴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日常生活中宜规律运动,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不要刻意减肥;同时少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
饮食方面
均衡饮食,少食多餐,补充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同时摄入适量蔬菜水果,以保持营养均衡。
心理护理
保持心情舒畅,调整心态,避免精神紧张及情绪波动较大等。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可给予对症治疗,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常用治疗如下。
肠外营养治疗:肠外营养制剂通常包括常量营养素(如蛋白质、糖类和脂肪)和微量营养素(如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铁剂:常用的铁剂包括右旋糖酐铁葡萄糖酸亚铁山梨醇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和多糖铁复合物等,首选口服铁剂;铁剂适用于贫血的治疗。
益生菌:包括酪酸梭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帮助消化等。
人血白蛋白注射液:可用于防治低蛋白血症、肝硬化或肾病引起的水肿等。
对因治疗
针对引起体重下降的不同病因,治疗方案会有较大的差异,以下列常见疾病为例:
慢性胃炎
治疗以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
常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营养因子缺乏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以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为主;胃黏膜营养因子缺乏可补充复合维生素。
对症治疗包括适度抑制或中和胃酸等,药物可给予铝碳酸镁咀嚼片、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
甲状腺功能亢进
治疗包括抗甲状腺药物、放射碘(131Ⅰ治疗)和手术治疗。
抗甲状腺药物的作用是抑制甲状腺合成激素,常用药物包括丙硫氧嘧啶卡比马唑等。131Ⅰ治疗甲亢的目的是破坏甲状腺组织,减少甲状腺激素产生。若药物和放射碘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阻止或延缓心室重塑的进展,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一般治疗包括减少钠盐摄入、监测体重、教育指导等;常用治疗药物包括ACEI/ARB类药物(如缬沙坦依那普利等)、螺内酯呋塞米、达格列净等。
肺结核
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为结核病治疗原则,抗结核药物能发挥最大的杀菌作用,能使传染性减少或消失,明显缩短传染期,且停药后不易复发。
治疗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
抑郁症
抑郁症治疗以全病程、个体化合理用药为主要原则,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心理治疗包括积极倾听,引导患者觉察自己的情绪,增强患者的信心,鼓励患者表达其情绪,以减轻苦恼和心理压抑等。
药物治疗包括氟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米氮平阿米替林等,不可自行停药或减药,用药过程中需严密监测有无恶心呕吐、腱反射亢进等不良反应。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