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毒胶囊
功效作用
本品为清热解毒剂,具有清血败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主要成分包括大黄天花粉芒硝乳香(制)、赤芍白芷蛇蜕(酒炙)、蜈蚣全蝎干蟾(制)、木鳖子等17味中药。
适应证
本品可用于治疗脏腑毒热、血液不清所致的红肿疼痛、尿道刺痛、大便秘结、白浊、血淋、梅毒、疥疮、痈疽疮疡。
药物联用
目前本品的药物联用尚无权威资料。如果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大败毒胶囊治疗尿路感染效果好吗?
大败毒胶囊治疗尿路感染属热证、实证者有较好效果。
尿路感染一般属于中医“淋证”范畴,可见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而大败毒胶囊具有清血败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脏腑毒热、血液不清所致的尿道刺痛、血淋等不适。因此,尿路感染属热证、实证者,使用大败毒胶囊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大败毒胶囊可以彻底治疗梅毒吗?
不能。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全身性的性传播疾病,几乎可以侵犯全身各组织与器官,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程较长,早期主要以皮肤黏膜损害为主,晚期可造成骨骼、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等多器官组织病变。
对于梅毒,首选青霉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一旦确诊,应尽早实施西医驱梅疗法,并且要足量、规范用药,而中医药治疗梅毒一般是作为驱梅治疗中的辅助疗法。
因此,虽然大败毒胶囊可以用于治疗梅毒,但并不能达到彻底治愈梅毒的效果。如果确诊为梅毒,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进行规范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用药禁忌
禁用情况
对本品中任一成分过敏的人,禁止使用。
孕妇忌服。
腹泻患者忌服。
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忌服。
结、直肠黑变病患者忌服。
慎用情况
过敏体质者慎用。
心脏病患者慎用。
脾胃虚弱者慎用。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本品药性寒凉,且所含大黄乳香等成分有活血逐瘀的作用,所含干蟾蜈蚣全蝎木鳖子均为毒性药材,因此孕妇忌服,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哺乳期女性: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儿童: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且服药时必须有成人监护,以免出现吞咽意外。
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配伍禁忌
本品所含天花粉与乌头类药物(如附子川乌草乌)存在配伍禁忌,因此本品不宜与乌头类药物及含有乌头类药物的制剂同用。
本品所含赤芍与藜芦存在配伍禁忌,因此本品不宜与藜芦及其制剂同用。
本品所含芒硝硫黄存在配伍禁忌,因此本品不宜与硫黄及其制剂同用。
本品所含甘草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存在配伍禁忌,因此本品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及含有这些药物的制剂同用。
本品所含木鳖子、干蟾、蜈蚣、全蝎均为毒性药材,因此本品不宜与其他含有木鳖子、干蟾、蜈蚣、全蝎的制剂同用,以免用量过大发生中毒反应。
如果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用法用量
剂型规格
胶囊剂:每粒装0.5g。
具体用法
用法
口服,温开水送服。
用量
一次5粒,一日4次。
药物漏用
本品一般每日用药4次,如果出现漏服,想起忘记服药的时候,距离下次服药时间已经不足标准用药时间间隔的一半,就不要再补服了,下次按时、按量服药即可。绝对不可以一次服用双倍药量。
举例:本应在当天6时、12时、18时、24时分别服药,患者6时服用一次,12时忘记服用,15时后想起,则无需补服,于18时正常服用即可。若在15时前想起,则应立即补服,再于18时正常服药即可。
药物过量
目前尚无关于本品过量用药的权威资料。由于本品所含木鳖子干蟾蜈蚣全蝎均为毒性药材,请务必按药品说明书用法用量或遵医嘱用药,不可过量或长期使用本品。
如果不慎用药过量,应立即停药,并多喝水促进药物代谢与排出,同时密切观察,如果身体出现不适,还需及时就医。
药物停用
遵医嘱服药后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应暂停用药并去医院就诊。
遵医嘱足疗程用药后,症状明显改善或症状消失,可在医生指导下停止用药。
大败毒胶囊一疗程的药量是多少
大败毒胶囊为处方药,说明书中并无疗程方面的规定,也无“一疗程药量是多少”之说,患者需结合自身病情,谨遵医嘱用药。
大败毒胶囊是具有消肿止痛、清血败毒功效的中成药,此药由大黄、蒲公英、木鳖子、天花粉等15味中药组成。
由于此药使用说明书以及其他权威资料中并没有“疗程”方面的规定,因此也就不存在“一个疗程用多少药量”的问题。
大败毒胶囊适用于血液不清、脏腑毒热造成的血淋(以尿血或尿中夹血为主要证候)、白浊(尿后有白色浊物)、梅毒、大便秘结、疥疮、红肿疼痛、尿道刺痛等。
以及痈疽(是一种毒疮,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疮疡等病症,孕妇忌用此药。
虽然大败毒胶囊的副作用目前还尚不明确,但作为一款处方药,患者也不能私自乱用,必须经过专业医生指导。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目前尚无关于本品不良反应的权威资料。如果用药期间出现任何不适,请及时咨询医生。
药物贮存
密封保存。
放于儿童不能接触到的地方。
其他
用药期间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生冷、油腻的食物(如辣椒、冰淇淋、油炸食品)。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本品不宜长期或大量服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功效作用
用药禁忌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