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不适
概述
对腹部不适的粗略描述,包括但不限于胃痛、胃胀、嗳气、早饱、胃灼热、烧心等
可见于多种消化疾病,也不乏为心理因素所致,且健康人群中也有发生
频繁、持续性发作或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报警征象”时,应及时就医
药物对症治疗可有效缓解胃不适,但查明病因后对因治疗才是治愈关键
定义
胃不适是一种极其常见消化系统症状,是患者对腹部周围自觉不适的一种粗略的概括性描述,包含但不限于胃痛、胃胀、嗳气、早饱感、胃灼热或烧心等。
胃不适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心理因素所致,甚至在健康人群中也偶有发生。
发生机制
胃不适是对一组定位于胃部不适的概括性描述。一方面,多种症状早期不明显时均可以表现为胃不适,患者难以明确不适的具体类型,另一方面,不同个体对同一感受的体验、接受与主观描述相差较大,且对不同感受也可能产生类似的描述。
按照可能描述为胃不适的症状,对发生机制作如下简要介绍:
胃痛
大脑接受外周神经信号的传入,通过整合认知、情感及其他情感信息,形成主观可感知的疼痛知觉。因此,任何能够激活该通路的刺激均可使患者产生疼痛体验。
以胃痛发生原因分为器质性与功能性。
当胃痛较轻或不明显,或患者对胃痛不敏锐时,可能被简单概括为胃不适。
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对一组与消化功能异常状态相关的症状总和,包含腹胀、嗳气、恶心、餐后饱胀感、早饱感等。可分为器质性与功能性,但以功能性为主。
发生可能与胃部神经或肌肉病变、心理精神障碍等有关。
因上述症状具有一定特点,但又不具有特异性、多个胃肠道器官受累等特点,可能被患者简单概括为胃不适。
胃灼热或烧心
加之感觉无特异性、部位不明确、患者缺乏医学背景等,可能被简单概括为胃不适。
表现
胃不适作为患者对不良体验的一种主观性描述,不仅个体间差异大,即便在同一患者,不同发病时期也存在明显不同。
整体上可将其划分为胃痛、消化不良相关症状(腹胀、嗳气、恶心、餐后饱胀感、早饱感等)、胃灼热或烧心三大类。
值得注意的是,胃不适与精神心理因素关系密切,两者可互为因果,加剧患者焦虑、烦躁、不安等情绪。
症状特征
胃不适是一组模糊的概括性描述,与疾病之间关联性差,故按照可能描述为胃不适的症状,对其特征作如下介绍:
胃痛
胃痛起病与持续时间不同
慢性胃痛:胃痛间断或持续存在,长期不缓解。通常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肿瘤等有关。
胃痛性质不同
胃锐痛、刺痛:通常与胃痉挛、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胃轻瘫、门脉高压性胃病、食管及胃十二指肠憩室炎、胃肿瘤等有关。
胃绞痛:通常与急性胃炎、胃溃疡、胃梗阻、肠梗阻等急性病因有关,也可见于不节制或不规律饮食等不健康饮食习惯、精神心理因素如过度紧张、工作压力大、熬夜、焦虑等。
胃胀痛:通常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肿瘤、胃梗阻、幽门狭窄等有关,也可见于不节制或不规律饮食、油腻饮食等不健康饮食习惯等。
胃痛程度
根据患者体验,可分为轻度胃痛、中度胃痛和重度胃痛,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疾病进展与演变,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但因其是患者主观判断的结果,故意义有限。
一般认为,轻度胃痛更倾向于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病等疾病,中度至中度胃痛更倾向于急性胃炎、胃溃疡、未穿孔、胃痉挛等疾病。
消化不良
与普罗大众所认为的所有与消化系统功能状态有关的不适均为消化不良所不同,作为医学专业术语,特指源于胃和十二指肠脏器发生于上腹部的症候群,特征性症状包括腹胀、进餐早饱、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同时恶心、呕吐、嗳气、食欲缺乏、上腹嘈杂等也属于该范畴。
此类症状的程度与患者精神心理因素存在十分强烈的关系,评价标准并不统一,个体间差异极大。
相比于明确病变为基础的器质性消化不良,更常见的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即常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亦或所发现异常不足以解释消化不良症状的成因或与严重程度不匹配。
胃灼热或烧心
胃灼热或烧心一般指胸骨后烧灼感,常于餐后出现,可见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甚至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中也存在类似表现,但一般认为其与消化系统的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较大。
此外,心肌缺血、冠心病等引起的胸口不适也可能有相似表现,而被误认为是胃不适,需要给予充分关注和排查。
伴随症状
黑便或便血
常见于胃溃疡、胃穿孔、门脉高压性胃病、胃肿瘤等。
恶心呕吐
常见于急性胃扩张、胃痉挛、胃梗阻、幽门狭窄、肠梗阻、不良饮食习惯等。
腹泻
常见于急慢性胃炎、不良饮食习惯、胃肿瘤、肠易激综合征等。
发热
常见于食管及胃十二指肠憩室炎、消化道感染、消化道肿瘤等。
食欲丧失或吞咽困难
常见于消化道肿瘤、精神心理障碍等。
腹部包块或体重减轻
常见于消化道肿瘤等。
原因
胃不适可以是多种疾病的表现,也可能是健康状态下的波动性不适。
疾病因素
以下仅枚举出可能导致胃不适的部分疾病,不代表你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常见疾病
胃不适最常见于消化系统相关疾病。
肠道疾病:肠梗阻、肠道肿瘤等。
感染性疾病: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等,如幽门螺杆菌、痢疾杆菌、星状病毒感染等。
其他疾病
心血管相关疾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
血管疾病:动脉瘤、门/肝静脉血栓。
食管疾病:食管裂孔疝等。
非疾病因素
不良饮食习惯
胃及十二指肠等消化脏器虽具有容受性舒张的特点,但食物容纳、处理及储藏具有限度,暴饮暴食、饮食结构不合理等都可能损伤胃及十二指肠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不适。
精神心理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精神心理会显著影响消化系统功能,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与胃不适明显相关。
药物因素
就医
偶发的胃不适可能无需特殊处理,患者对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进行适当调整,或调节心理状态均可得到缓解。但持续几周或伴发其他症状,或严重程度影响到正常生活,尤其是出现“报警征象”时则需要就医进行处置。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就诊
胃不适频繁发作或呈持续特点,未见缓解;
胃不适症状逐渐加重;
胃不适已明显影响自己活他人的正常工作与生活;
需要特别关注报警征象
剧烈初发症状,如腹痛、腹胀等,尤其是老年人初发的症状;
伴慢性消耗性表现,如不明原因贫血、消瘦等;
呕吐、黑便;
发现腹部包块、腹腔积液;
吞咽困难;
发热、严重腹泻等;
消化不良症状伴有严重的精神和情绪异常,如轻生、幻觉和过度偏执等;
有消化道恶性肿瘤、其他系统有遗传性疾病家族史患者,出现患病亲属类似的症状等。
就诊科室
当出现胃不适后通常建议首诊于消化内科或普外科。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于相应科室就诊:
如伴发胸闷、胸痛,可能需要就诊于心内科;
如伴发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可能需要就诊呼吸内科;
小儿患者建议就诊于儿科。
由于胃不适并非特征性症状,形成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胃不适什么时候开始的?具体有哪些表现,如胃痛、胃胀、胃灼热或烧心等。
胃不适持续多久了?各症状频率、性质、程度如何?有无加重缓解因素?
胃不适有无诱发因素,如与进食时间、进食量、进食内容、月经(女性)等之间的关系?
是否有不明原因贫血、消瘦、呕吐、黑便、发现腹部包块、吞咽困难、发热、情绪异常等报警征象?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有不洁饮食史?
是否有心脏疾病、高血压等?
是否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是否有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
家里其他成员有无相似表现?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辅助检查,以及如有必要应进行哪些检查以明确病变情况,及排除潜在的高危疾病。
身体检查
医生会对就诊患者的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精神状态等)先进行检查判断。
视诊:医生会观察腹部是否有异常,如肿块等。
触诊:医生可能还会用手触诊胸前、腹部等区域,主要查看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肿块,以及肝脾脏器、周围淋巴结等是否存在异常等。
叩诊:医生会对腹部进行叩诊以判断胃、肠是否存在潴留和梗阻,肠道功能是否正常等。
听诊:必要时医生会用听诊器聆听胃及肠道的蠕动情况,以及周围血管是否有异常杂音等。
实验室检查
便常规、隐血及病原学检查:主要看是否有便血和特殊病原感染(如寄生虫)。
碳13、碳14呼气试验: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常规检查,如果结果呈阳性,则表明胃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内镜检查
胃镜检查对患者胃、十二指肠进行观察,探查可能病因,检测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就部分患者进行活检以做进一步检查。
影像学检查
心电图
缓解与治疗
轻微的胃不适通常无需特殊治疗,患者对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进行适当调整,或调整心理状态,或自行服用改善胃动力、保护胃粘膜、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均可得到缓解,平日注意多饮水、注意休息。
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或并发“报警征象”的患者,应当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处理耽误病情。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合理设置每餐摄入量及调整饮食结构,按时三餐,避免不洁饮食。
戒除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
心理护理
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正确面对生活压力等。
药物应用
胃痛对症治疗方面,解痉止痛药物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药物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这类药物可能掩盖患者病情。当出现止痛药依赖或不能缓解的疼痛时,应当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消化不良对症治疗方面,莫沙必利、多潘立酮、伊托必利等促进胃动力药均有一定改善效果。
胃灼热或烧心对症治疗方面,胃粘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均有一定改善效果。
但在病因不明的情况下,应当警惕心肌缺血、冠心病的可能。
专业治疗
与其他消化系统症状相比,胃不适是患者的一种主观体验,并不指向某种疾病。因此专业治疗只有在只有在结束问诊、明确病史、完善检查,明确病因后,开展对因治疗。
故此仅以病因为基础,列举部分消化系统疾病的专业治疗方案,具体以最新指南和就诊医院意见为准。
慢性胃炎
无症状或幽门螺杆菌阴性的非萎缩性胃炎一般无需特殊治疗,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即可缓解。
胃食管反流病
首要需患者改变生活方式,严格控制体重、戒烟、戒酒、规律饮食、抬高床头、避免睡前进食、减少可能诱发反流的食物(如咖啡、巧克力、辛辣酸辣等刺激性食物、脂类食物等)。
药物治疗包括抑制胃酸治疗(如法莫替丁、奥美拉唑等)、促动力治疗(如多潘立酮、伊托必利、莫沙必利等)、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硫糖铝等)。
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所致的胃食管反流病则可在心理医学科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等。
胃肿瘤
根据肿瘤病理、大小、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受累或远处播散等,可选择内镜下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或放化疗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以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消除顾虑为主。
感染性疾病
以细菌性痢疾为代表的胃肠道感染性疾病,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菌治疗与其他治疗。考虑到细菌性菌痢为传染性疾病,还应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且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