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低血糖
概述
新生儿低血糖症是新生儿的血糖低于所需要的血糖浓度。常发生于早产儿、足月小样儿、糖尿病母亲的婴儿,在新生儿缺氧窒息、硬肿症、感染败血症中多见。严重的低血糖持续或反复发作可引起中枢神经的损害。新生儿低血糖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一个临床表现。
新生儿低血糖的危害是什么
新生儿低血糖的危害主要包括损伤大脑,严重的有可能会影响孩子智力及运动能力等。
1.损伤大脑:新生儿长时间的低血糖容易导致大脑神经细胞缺氧,从而引起神经细胞损伤,并会导致孩子出现频繁的抽搐。
2.影响孩子的智力:如果孩子因为低血糖严重损伤了大脑神经细胞,这种情况容易对孩子的智力造成影响,严重的甚至有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脑瘫。
3.影响运动能力:新生儿长时间的出现严重的低血糖,容易对孩子的大脑造成影响,大脑含有支配运动的神经纤维,如果支配运动的神经纤维受损,就会影响孩子日后的运动能力。
建议家长朋友在新生儿出生后一定要注意细心喂养,如果孩子有出现特殊情况如频繁抽搐,长时间不进食,嗜睡等情况,一定要尽早告知医护人员。
病因
1.暂时性低血糖
(1)葡萄糖储存不足  主要见于:①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  肝糖原储存主要发生在妊娠的最后3个月,因此,胎龄越小,糖原储存越少,糖异生中的酶活力较低;②围生期的应激反应  低氧、酸中毒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刺激肝糖原分解增加,加之无氧酵解使葡萄糖利用增多;③其他  如低体温,败血症,先天性心脏病等,常由于热卡摄入不足,葡萄糖利用增加所致。
(2)葡萄糖利用增加(暂时性高胰岛素血症)  主要见于:①糖尿病母亲的婴儿  由于宫内血糖过高,导致暂时高胰岛素血症,而出生后母亲血糖供给突然中断所致;②Rh溶血病  红细胞破坏致谷胱甘肽释放,刺激胰岛素浓度增加。
2.持续性低血糖
(1)高胰岛素血症  主要见于胰岛细胞增生症,Beckwith综合征、胰岛细胞腺瘤。
(2)内分泌缺陷  如先天性垂体功能不全、皮质醇缺乏,胰高糖素缺乏,生长激素缺乏等。
(3)遗传代谢性疾病  ①糖代谢异常  如糖原储积症Ⅰ型、Ⅲ型;②脂肪酸代谢性疾病  如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③氨基酸代谢缺陷  如支链氨基酸代谢障碍,亮氨酸代谢缺陷等。
新生儿低血糖会导致脑损伤吗
新生儿低血糖属于新生儿代谢紊乱,频繁发作会导致脑损伤,严重者可留有智力障碍等后遗症。
新生儿低血糖,是新生儿代谢紊乱的一种,多数病例出生后可有暂时性的低血糖,为无症状型,部分患儿可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喂养困难、呼吸暂停、阵发性青紫和肌张力低下等。反复发生或持续性低血糖要考虑胰岛细胞瘤、胰岛细胞增生等疾病。
频繁发生的低血糖,无论有无症状,均可能引起脑细胞损伤,脑干诱发电位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可显示异常,部分患儿可留有智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建议此类患儿积极就诊,由专科医师评估后干预。
症状
大多数低血糖者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低血糖患儿依据低血糖的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同一低血糖水平临床表现的差异也较大。少数有症状者临床上可表现为反应低下、多汗、苍白、陈发性发绀、喂养困难、嗜睡、呼吸暂停、青紫、哭声异常、颤抖、震颤、甚至惊厥等。
检查
1.血糖测定  
高危儿应在生后1小时内监测血糖,以后每隔1~2小时复查,直至血糖浓度稳定。
2.持续性低血糖者
应酌情选测血胰岛素、胰高糖素、T4、TSH、生长激素、皮质醇、血、尿氨基酸及有机酸等。
3.高胰岛素血症
可作胰腺B超或CT检查,疑有糖原累积病时可以做相应的检查。
诊断
1.病史  
母亲糖尿病、妊娠高血压、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血型不合性溶血、围产期窒息、严重感染、硬肿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尤其是早产儿、小于胎龄儿以及出生早期喂养不足的新生儿均有发生新生儿低血糖的可能。
2.临床表现 
有不典型的临床表现,经输注葡萄糖后症状好转者,或有不易解释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者,应考虑新生儿低血糖。
3.血糖测定 
出生后血糖监测是早期发现新生儿低血糖的主要方法。尤其是有新生儿低血糖风险的患儿,出生后应在生后1小时内监测血糖。
治疗
由于并不能确定引起脑损伤的低血糖阈值,因此不管有无症状,低血糖者均应及时治疗。
1.无症状性低血糖并能进食者
可先进食,并密切监测血糖,低血糖不能纠正者可静脉输注葡萄糖
2.症状性低血糖
需要静脉输注葡萄糖,并且密切监测血糖。顽固性低血糖持续时间较长者可加用氢化可的松,或口服泼尼松(强的松)。血糖正常后逐渐减量。极低体重早产儿对糖耐受性差,输注葡萄糖时应注意输注速度。
3.持续性低血糖
提高葡萄糖输注速率。还可静脉注射胰高血糖素高胰岛素血症可用二氮嗪,胰岛素细胞增生症则须作胰腺次全切除,先天性代谢缺陷患儿给予特殊饮食疗法。
预防
1.避免可预防的高危因素(如寒冷损伤),高危儿在出生时应监测血糖。
2.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生后能尽早开奶。
3.不能经胃肠道喂养者可给10%葡萄糖静脉滴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