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水肿
概述
下肢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称为下肢水肿
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肢较正常状态下出现肿胀,按压皮肤可凹陷或不凹陷
明确病因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不同疾病引起的下肢水肿,预后有较大差异
定义
水肿是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的现象。液体积聚在下肢组织间隙时称下肢水肿。
下肢水肿是许多不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见的临床表现,也可能与某些药物、生理变化、生活习惯等有关。
发生机制
下肢水肿的发生机制大致与血管压力过高、血白蛋白水平降低等有关。
血管压力过高:血管压力过高或者血管受压,进入组织间的液体增加,可出现下肢水肿。
血白蛋白水平降低:血白蛋白水平降低,组织液生成增加,致使液体进入组织间隙,从而出现下肢水肿。
类型
根据下肢水肿的对称性,可分为单侧下肢水肿和双侧下肢水肿。
单侧下肢水肿
仅见一侧下肢水肿,另一侧下肢正常。一般短期内出现,水肿进展较为迅速。
多由疾病导致,常见疾病有单侧下肢静脉病变、单侧下肢淋巴管阻塞、感染性疾病等。
双侧下肢水肿
双下肢均出现水肿,且浮肿的时间、程度、表现相近。一般缓慢出现,水肿进展较为缓慢。
有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引起。通常可见于肾脏、心脏、肝脏或血管病变,还可见于内分泌疾病、营养不良、恶性肿瘤等。
表现
下肢水肿一般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肢肿胀,皮肤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按压可能有凹陷,可能没有凹陷。
症状特征
单侧下肢水肿
仅有一侧下肢水肿,另一侧下肢正常。患侧肢体可见皮肤发白发亮,有紧绷感,有的可见静脉曲张、皮肤红肿剧痛等症状。一般短期内出现,水肿进展较为迅速。
双侧下肢水肿
双下肢均出现水肿,且一般水肿的时间、程度、表现相近;一般缓慢出现,水肿进展较为缓慢。
伴随症状
单侧下肢水肿伴皮肤增厚、粗糙、“苔藓”状,可见于淋巴管阻塞。
单侧下肢水肿伴局部皮肤红肿、疼痛、温度升高,发热、畏寒、头痛等全身症状,可见于丹毒。
双下肢水肿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腹水、腹壁静脉曲张等,可见于肝脏病变,如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双侧下肢水肿伴沿浅静脉走行的红肿、灼热、疼痛,可见于血管病变,如下肢静脉炎。
双下肢水肿伴乏力、消瘦、精神不振等症状,可见于营养不良。
双下肢水肿伴体重减轻、体表肿物或器官肿物等,可见于恶性肿瘤。
原因
下肢水肿是一种症状而非疾病,原因众多,可能是疾病因素,也可能是服用某些药物、女性妊娠期和月经期、久坐久站等非疾病因素所致。
通常需要结合下肢水肿的特征,如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伴随症状,并结合辅助检查,综合分析下肢水肿的原因。以下为下肢水肿的常见病因,并不代表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就医。
疾病因素
单侧下肢水肿
单侧下肢水肿一般由疾病导致,且一般是局部病变导致,常见于单侧下肢静脉病变、单侧下肢淋巴管阻塞、感染性疾病等。
静脉病变
常见于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下肢静脉曲张以进行性下肢静脉扩张、隆起和迂曲为主要表现,发病早期,患者多有酸胀不适的感觉、同时伴肢体沉重乏力,严重者可伴下肢水肿。
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大腿肿痛、小腿剧痛,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等为主要表现,皮温升高或降低,同时可伴随下肢水肿。
淋巴管阻塞
常见于丝虫病、恶性肿瘤累及单侧下肢淋巴或淋巴结切除术后。水肿一般从足趾开始,逐渐向上蔓延,按压后可凹陷,伴皮肤增厚、粗糙、“苔藓”状等。
感染性疾病
常见于丹毒等。以单侧小腿浮肿常见,伴局部皮肤红肿、疼痛、温度升高,还可见发热、畏寒、头痛等全身症状。
双侧下肢水肿
双侧下肢水肿常见的疾病因素包括各种肾脏、心脏、肝脏、血管病变,内分泌疾病、营养不良、恶性肿瘤等。
肾脏病变
心脏病变
肝脏病变
常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等。早期表现为双下肢水肿,呈凹陷性,一般不出现颜面部浮肿,同时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腹水、腹壁静脉曲张等。
血管病变
常见于下肢静脉炎等。以下肢水肿为主要表现,同时伴下肢疼痛、触痛、浮肿、红斑等。
内分泌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通常先出现面部浮肿,从上往下逐渐出现下肢水肿,甚则全身浮肿,用手按压不出现凹陷,皮肤变薄光亮,同时伴有乏力、畏寒、神志淡漠等。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部分也可出现小腿前侧、足背、踝关节水肿,同时伴有相应区域皮肤增厚、变粗。
营养不良
常见于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结核、蛋白质摄入不足等。早期一般表现为双侧足背及双下肢水肿,病情加重可表现为全身水肿,可伴有乏力、消瘦、精神不振等。
恶性肿瘤
可见于乳腺癌、宫颈癌、淋巴肉瘤、淋巴管肉瘤等多种恶性肿瘤。肿瘤侵犯血管、淋巴结,阻碍组织液吸收,可导致下肢水肿,伴有体重减轻等。
非疾病因素
主要包括药物因素、生理变化、生活习惯因素等引起的下肢水肿。
生理变化,如妊娠期浮肿、月经前浮肿。
生活习惯因素,如久坐久站导致的水肿。
就医
如下肢水肿明确伴有服用药物、生理变化、生活习惯等非疾病因素,祛除以上因素后浮肿减轻或消失,可无需处理,定期复查即可。若下肢水肿持续不缓解,同时伴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就医:
下肢水肿较重,持续存在,甚则全身水肿,自查不到明显诱因。
伴有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等症状。
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腹水、腹壁静脉曲张等症状。
伴沿浅静脉走行的红肿、灼热、疼痛等症状。
伴乏力、畏寒、颈前黏液性水肿、神志淡漠等症状。
伴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血糖升高、黄斑水肿等症状。
伴乏力、消瘦、精神不振等症状。
伴体重减轻、体表肿物或器官肿物等。
伴皮肤增厚、粗糙、“苔藓”状。
伴局部皮肤红肿、疼痛、温度升高,发热、畏寒、头痛等症状。
以下情况必要时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伴有尿量显著减少甚至无尿(即24小时尿量<100ml)时。
伴有胸痛喘憋、端坐呼吸时。
伴有呕血、黑便等。
伴有严重高血压不能控制时。
伴有意识不清、晕厥时。
就诊科室
出现下肢水肿时,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肾内科、全科医学科。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可能需要相应科室就诊:
伴有胸闷喘憋、心悸、呼吸困难、心脏杂音、颈静脉怒张等,可能需就诊于心血管内科。
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腹壁静脉曲张、腹水等,可能需就诊于消化内科。
伴有沿浅静脉走行的红肿、灼热、疼痛等症状,可能需就诊于血管外科。
伴有乏力、畏寒、神志淡漠、多饮多食多尿、血糖升高等症状,可能需要就诊于内分泌科。
伴有消瘦、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可能需要就诊于营养科。
伴有明显体重减轻、体表肿物或查体发现器官肿物,可能需要就诊于肿瘤内科。
伴下肢浅静脉曲张、皮炎、疼痛、色素沉着、皮肤温度异常等症状,可能需就诊于血管外科。
伴皮肤增厚、粗糙、“苔藓”状,局部皮肤红肿、疼痛、温度升高,发热、畏寒、头痛等症状,可能需要就诊于感染内科、皮肤科。
小儿患者建议就诊儿科,妊娠期女性建议就诊妇产科。
由于导致下肢水肿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下肢水肿有无诱因(如服用某种药物、处于妊娠期或月经期、久坐久站等)?
下肢水肿开始出现的时间?持续多久了?小便正常吗?
下肢水肿发生于单侧还是双侧?
下肢水肿在一天中出现的时间是怎样的(如早上晨起时,夜晚平躺时)?
下肢水肿出现的急缓程度(是突然出现,还是慢慢出现加重的)?
下肢水肿有无加重或减轻的因素?
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尿量减少、血尿、蛋白尿、高血压、胸闷喘憋、黄疸、恶心呕吐、下肢疼痛、皮肤红肿、体重减轻、乏力、皮肤增厚、红肿热痛等)?
病史清单
既往有无基础疾病如肾脏病、心脏病、肝脏病、内分泌疾病等?
近期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与往常相比是否有明显变化?近期服用过哪些药物?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是否有手术史?
是否处于妊娠期或者月经期?
家里其他人是否有下肢水肿的症状?是否有肾脏、心脏、肝脏或血管病变,内分泌疾病、营养不良、恶性肿瘤等病史?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以及如有必要应补充哪些检查。
体格检查
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神志)。
视诊:医生会观察水肿的部位及程度、水肿是否对称;下肢皮肤有无红肿、皮疹、色素沉着、增厚粗糙;下肢血管有无曲张;巩膜是否有黄染、是否有蜘蛛痣、是否有肝掌;颈静脉有无怒张,心尖搏动有无异常;腹部是否膨隆;大小便颜色是否正常;体型是否消瘦。
叩诊:叩诊心界大小是否正常;肝区、肾区有无叩击痛;是否有移动性浊音;叩诊膀胱充盈程度。
实验室检查
肝肾功能:可明确是否有肝肾功能异常。若出现血肌酐、尿素氮、尿酸升高,可提示肾功能受损;出现转氨酶等升高,常提示存在肝脏病变;出现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可能存在营养不良或引起蛋白丢失的疾病如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营养不良、恶性肿瘤等。
C反应蛋白:可明确是否存在炎症。如出现C反应蛋白升高,常提示存在炎症反应。
凝血:如出现D二聚体升高,常提示可能存在血栓形成。
心衰标志物检测:可明确是否有心力衰竭。若N末端B型利钠肽原升高提示可能存在心力衰竭。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了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可以评价糖尿病控制程度、筛检和预测糖尿病、预测血管并发症、鉴别高血糖。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脏有无器质性病变。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肾脏的位置及大小等,如肝脏回声不均,肝脏表面不光滑、凹凸不行,常提示肝硬化;如肾脏体积缩小,提示肾脏萎缩,可见于慢性肾衰竭等。血管超声可观察有无血栓形成、静脉曲张等。
X线胸片:根据心脏是否有增大判断是否可能有右心衰竭。
CT:对可疑部位进行CT检查,可初步筛查是否有肿物发生、肿瘤转移灶等;腹部CT可观察肝脏的质地,明确是否存在肝硬化等疾病。
肾脏穿刺活检
肾穿刺病理活检是诊断肾脏疾病的金标准,为有创检查,检查前需评估有肾脏穿刺适应症,同时需除外操作禁忌等。
缓解与治疗
出现下肢水肿,需明确诱因。如与服用药物、生活习惯(如久坐久站)相关,去除诱因即可缓解;如与生理变化相关,则待分娩后或经期结束后即可缓解。
如下肢水肿较重,且进行性加重,应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出现下肢水肿,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久坐久站等,睡前可抬高下肢,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症状。
饮食方面
注意限水,低盐饮食、限制蛋白总量,以优质蛋白饮食(如牛奶、蛋类等)为主。若合并糖尿病,应糖尿病饮食。
心理护理
调整心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及情绪较大的波动。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可给予对症药物治疗。以下治疗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透析:如患者严重水肿,少尿甚至无尿、血肌酐水平高、尿毒症症状明显、或药物难以纠正的严重心衰时,可考虑透析治疗。
人血白蛋白注射液:主要用于低蛋白血症的防治、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水肿、腹水等。
抽腹水:可用于大量腹水引起的下肢水肿患者,对于肝硬化患者不建议长期放腹水。
对因治疗
针对不同的病因,治疗会有较大的差异,以下常见病因及疾病为例:
肾脏病变:包括肾炎、肾病综合征等。除利尿剂治疗外,还包括降尿蛋白治疗、免疫抑制治疗等。降尿蛋白治疗药物包括ACEI/ARB类,如厄贝沙坦、依那普利等;免疫抑制治疗药物包括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细胞毒药物(如环磷酰胺、环孢素等)。
肝脏病变:如肝硬化,治疗主要是预防和治疗并发症。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常可以改善肝脏结构和功能,进而逆转或减慢肝硬化的进程。如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必须戒酒,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肝硬化者须行抗病毒治疗,包括恩替卡韦等药物,忌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血管病变:包括下肢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静脉炎以青霉素、头孢曲松钠等抗感染治疗为主;下肢静脉曲张治疗药物有黄酮、七叶皂苷等,必要时可硬化剂注射治疗及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包括手术取栓、抗凝及溶栓治疗等。
营养不良:主要是明确营养不良的原因,以纠正病因及补充营养为主。
恶性肿瘤:可行化疗、放疗、手术治疗及免疫靶向治疗等。
感染性疾病:如丹毒,首选青霉素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