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骤停
概述
心脏活动突然停止伴血流动力学衰竭
可有胸痛、突然虚脱、无脉搏、无呼吸、失去意识症状
主要包括心脏性和非心脏性病因
当出现胸部严重疼痛或不适、晕厥或接近晕厥需立即就诊
定义
心搏骤停是指心脏活动突然停止伴血流动力学衰竭,通常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导致的。
发生机制
心电活动异常包括心脏除极和复极异常。各种心血管疾病或原发心电疾病引发猝死中,最后几乎都通过致命性心律失常而引发猝死。
心搏骤停最常见的电生理机制是心室颤动,占心搏骤停的50%~80%。
表现
症状特征
心搏骤停的表现为突然晕厥,轻者可仅有眩晕、意识不清,重者意识完全丧失。
患者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紫,瞳孔散大,脉搏消失,心跳快速、缓慢或暂停,常伴有抽搐及大小便失禁。
心跳停止2~3秒可表现为头晕,4~5秒可面色苍白、神志模糊,5~10秒则可出现晕厥,15秒以上则发生抽搐和发绀。
伴随症状
在心搏骤停前,有时会出现其他体征,如胸部不适、气短、虚弱、心悸、腹痛、恶心、呕吐、背痛等。
原因
疾病因素
冠心病
常见于35岁以上的青壮年男性患者,平素身体健康,但具有一项或一项以上冠心病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
少数患者猝死前有冠心病发作病史,如心绞痛频繁发作、心肌梗死、心电图检查发现恶性心律失常等。
原发性心肌病
原发性心肌病引起的猝死常有家族史,以肥厚型心肌病所导致猝死为主。
该病以男性多见,可有心绞痛、晕厥等症状。
猝死前患者心电图显示肥厚性心肌病表现:异常Q波、ST段压低、T波倒置。心脏超声检查可显示室间隔不对称性肥厚,以及收缩幅度减弱,是确诊本病的特异性发现。
瓣膜性心脏病
在手术治疗瓣膜性心脏病之前,主动脉瓣狭窄是最常见的非冠状动脉性猝死原因之一。
导致心源性猝死的瓣膜性心脏病主要为主动脉瓣狭窄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其他
离子通道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可导致心源性猝死。
遗传性的心律失常如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室颤等也可导致心源性猝死。
就医
就医指征
当出现胸部疼痛或不适、心悸、心跳过快或不规则、不明原因的哮鸣、气短、晕厥或接近晕厥、头重脚轻或头晕时应及时就诊或拨打120。
当心脏停止跳动时,几分钟内会导致人死亡或永久性脑损伤。时间对抢救心脏猝死至关重要,当看到一个没有呼吸的昏迷者时,我们应该立即拨打120请求医疗救助,同时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如果身边有便携式除颤器,可在语音提示下用除颤器检查患者的心律,并在需要时进行电击,即除颤。
就诊科室
如果复苏成功,可心血管内科或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治疗。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患者在心脏骤停前的身体及情绪状态如何?
患者意识丧失是突然发生的吗?
发现其意识丧失时,患者是否有呼吸、心跳?是否有大动脉搏动或胸廓起伏?
患者在心脏骤停前1小时内,是否出现过心前区症状,包括胸闷、胸痛、心悸、憋气等症状?
患者是否出现过头晕、乏力、发绀、面色苍白、虚汗等症状?
这些症状发作的时间和频率是怎样的?
病史清单
是否有冠心病病史?是否曾发生过心肌梗死?
患者是否是运动员或运动爱好者?
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
是否长期吸烟、酗酒?
是否有家族猝死病史?
是否发生过电解质异常?
相关检查
一般情况下,通过简单的触诊及心电图检查即可判断是否存在心搏骤停,下列检查在恢复心跳后进行可辅助判断心搏骤停的原因。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帮助了解血细胞、血红蛋白情况,判断身体是否存在感染。
血生化可了解电解质(钠、钾、钙、氯等)的变化情况。
动脉血气分析可检查患者有无缺氧以及体内酸碱平衡的改变。
肝肾功检查可帮助了解有无肝脏、肾脏的功能异常。
心肌酶检查可帮助诊断有无心肌梗死。
影像学检查
包括心脏彩超、冠脉CTA、冠脉造影检查、心脏CT、心脏核磁共振、胸部X线等。
心脏彩超可帮助了解患者有无心脏结构性疾病,帮助识别心包填塞、主动脉瓣狭窄、肥厚性心肌等。
冠脉CTA、冠脉造影检查帮助了解有无冠心病。
心脏CT、心脏核磁共振帮助检查有无心肌病变、各种大血管疾病、心包疾病、心脏瓣膜病和心脏肿瘤。
心电图检查
缓解与治疗
心搏骤停情况危急,没有有效的缓解措施,出现时应立即进行专业治疗。
专业治疗
识别心搏骤停
首先需要判断患者的反应,快速检查是否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停止、过缓或喘息)并同时判断有无脉搏(5~10秒内完成)。确立心脏骤停诊断后,应立即开始初级心肺复苏。
呼救
在不延缓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应设法(打电话或呼叫他人打电话)通知并启动急救医疗系统,有条件时寻找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基础生命支持
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
一旦确立心脏骤停的诊断,应立即进行初级的心肺复苏,进行基础的生命支持。
主要复苏措施包括人工胸外按压(circu-lation)、开通气道(airway)和人工呼吸(breathing)。其中人工胸外按压最为重要,心肺复苏程序为CAB。
人工胸外按压时,患者应仰卧平躺于硬质平面,胸外按压的部位是胸骨下半部,或双乳头连线中点。
用一只手掌根部放在胸骨中下1/3或双乳头之间的胸骨上,另一手平行重叠压在手背上,保证手掌根部横轴与胸骨长轴方向一致,以手掌根部为着力点,保证手掌用力在胸骨上,不要按压剑突。
施救者身体稍微前倾,使肩、肘、腕位于同一轴线,与患者身体平面垂直,按压时肘关节伸直,依靠上身重力垂直向下按压。
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完全回弹,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
按压频率区间为100~120次/分;成人按压胸骨的幅度至少为5cm,但不超过6cm。儿童和婴儿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儿童约5cm,婴儿约4cm)。
施救者应尽早进行CPR直至AED准备就绪,并尽快使用AED除颤。尽可能缩短电击前后的胸外按压中断,每次电击后要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开通气道
若患者无呼吸或出现异常呼吸,先使患者仰卧位,行30次心脏按压后,再开通气道。
可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方法是:术者将一手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加压,使头后仰,另一手的示、中两指抬起下颏,以通畅气道。
应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和呕吐物,若有义齿松动应取下。
人工呼吸
开放气道后,首先进行2次人工呼吸,每次持续吹气时间1秒以上,保证足够的潮气量使胸廓起伏。无论是否有胸廓起伏,两次人工通气后应该立即胸外按压。
无论是单人还是双人进行心肺复苏时,按压和通气的比例为30∶2,交替进行。
建立人工气道后按压不停,每6秒给予一次简易呼吸器通气。需要注意避免过度通气。
高级生命支持
当救护车到达后,应用辅助设备、特殊技术等建立更为有效的通气和血运循环。包括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通气、除颤转复心律、建立静脉通路并应用必要的药物维持已恢复的循环。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