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便秘
概述
一种临床儿科的特殊性病症,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燥等
多数为非疾病所致的功能性便秘,少数为疾病所致
调整饮食、生活习惯后不能缓解或伴有其他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需积极治疗原发病,根据病情采取药物治疗、适当增加膳食纤维、增加活动等
定义
小儿便秘是针对排便次数减少、粪粒硬而小、排粗便困难或引起疼痛等临床症状的描述,不同的年龄诊断标准不同。
2016年罗马Ⅳ小儿便秘诊断标准详细如下。
1~4岁儿童
1个月内具备至少以下2项临床表现。
便次≤2次/周。
有明显的粪便潴留史。
有腹痛或排便困难史。
有排粗大的大便史。
肛门检查可及大量粪便团块。
已能如厕的儿童需补充标准
至少1次出现大便失禁/周。
有粗大粪块堵塞厕所史。
>4岁儿童
1月内具备至少以下2项临床表现。
便次≤2次/周。
出现大便失禁至少1次/周。
有大便潴留或多次有意大便潴留史。
有腹痛或排便困难史。
肛门检查可及大量粪便团块。
有粗大粪块堵塞厕所史。
发生机制
多个因素参与儿童便秘的发病,包括自主神经和体神经功能紊乱、结肠运动异常、盆底肌和括约肌功能紊乱、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类型
根据病因分类
功能性便秘
由非器质性原因引起,占儿童便秘90%以上。功能性便秘按肠动力学发病机制又分以下三种。
慢传输型便秘:是近端结肠各节段传输功能减弱所致。
出口梗阻型便秘:是肛门直肠区域存在动力异常所致。
混合型便秘:同时存在结肠传输障碍和出口动力异常。
继发性便秘或症状性便秘
因器质性病因导致,需治疗原发病才能矫治。
表现
大便干燥坚硬,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时间延长。
可伴有腹痛、拒食、烦躁、呕吐、便血、肛门疼痛等现象甚至导致外痔,严重便秘可以继发便失禁。
症状特征
便秘发生的时间不同
新生儿便秘
多数在24~36小时即应有胎粪排除,如无胎粪排出为新生儿便秘。
2岁以上的儿童
便秘及腹部膨胀逐渐增加,但不如先天性巨结肠显著,与神经精神因素相关。
常见于习惯性便秘。
伴随症状
伴有便血、生长迟缓、发热、严重的腹胀:常见于先天性巨结肠。
伴有胆汁性呕吐、便血、严重的腹胀:常见于肠梗阻。
新生儿伴有腹胀、哭声低、黄疸持续时间延长、体温低、反应差:常见于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伴有肛瘘、肛门位置异常、肛门反射或提睾反射消失(男童),下肢肌力或肌张力及反射减弱,脊柱后背上长有成簇毛:常见于隐性脊柱神经管闭合不全。
原因
以下仅列举出可能导致小儿便秘的部分疾病,不代表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疾病因素
肛肠疾病
部分患儿是由于肠道发生异常导致无法正常排便出现便秘。
部分由于肛门括约肌痉挛、排便疼痛,造成惧怕排便而便秘。
神经系统疾病
脑性瘫痪、隐性脊柱神经管闭合不全。
神经系统受损导致肠张力过低和运动麻痹引起小儿便秘。
内分泌系统疾病
常见疾病有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呆小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常伴有肌张力低下,肠蠕动减弱等。
非疾病因素
饮食结构不均衡
牛奶喂养、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超标、饮水量不足或脱水均可使大便干硬导致便秘。
食物中可溶性膳食纤维摄入过低,也是儿童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之一。
精神心理因素
小儿常因贪玩、课业或不习惯公共卫生间设施而抑制排便,或之前的排便痛苦经历导致小儿排便时过度紧张,影响正常排便反射的建立。
环境因素
生活环境改变、生活规律被打乱可干扰正常的排便习惯,长时间不能规律排便引起便秘。
活动过少
活动过少可导致肠蠕动变慢导致排便困难。
药物因素
小儿由于某种疾病的治疗而引起的便秘,如盐酸哌醋甲脂(中枢兴奋药)、二苯乙内酰脲(苯妥英)、盐酸丙咪嗪(抗抑郁药)、抗酸剂等。
就医
就医指征
如果小儿只是偶尔或短暂的大便次数减少,可通过改善饮食、适当活动改善。
但便秘持续存在或伴有其他症状,婴儿经常哭闹甚至影响生长发育时,要及时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就医
饮食治疗和排便训练后无缓解。
药物治疗仍无缓解的难治性便秘。
不明原因的大便带血,伴有腹胀。
食欲不好或生长速度慢。
出现以下情况时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小儿大便时排出肠状物,可能是直肠脱垂,需要紧急就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诊科室
出现小儿便秘通常建议就诊于新生儿科、儿科、小儿内科。
出生28天内的患儿可就诊于新生儿科。
28天以上的患儿可就诊于儿科或小儿内科。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新生儿排胎便持续时间、何时开始排黄便?
便秘何时开始和持续时间?
大便排便间隔、便条的粗细和黏稠度如何?
大便性状如何,是兔粪样?巨大粪块?条状便?
是否有憋便行为,溢出性遗便等?
平时如何喂养,饮食习惯怎样?
性格与行为有无异常?
是否有环境改变及精神因素?
便秘曾经的治疗方法和效果如何?
父母的排便模式是什么样的?
病史清单
是出生时发病,还是出生后数周?
是否有肛裂、饮食改变、感染史或搬家、新入学、恐惧症、家庭变故、服药史等?
持续胎便时间是生后48小时内还是长于48小时?
生长发育是否正常,身高体重长速是否正常?
是否有更换配方奶、进食差、摄入水分不足等?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儿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如非疾病状态通常无需进一步检查即可确诊,如有必要应进行其他相关检查,如难以诊断者必要时可进行。
体格检查
腹部触诊:医生会触摸患儿的腹部,查看有无腹部包块、腹胀、压痛等,腹部有无蓬隆、有无胃肠型或蠕动波。
听诊:各象限肠鸣音是否正常。
观察:医生会查看患儿肛门有无裂口、闭锁、出血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升高常提示患者存在炎症,血红蛋白减少提示存在贫血。
甲状腺功能检测
用于判断患者有无甲状腺功能异常。
大便常规和粪便潜血试验
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无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帮助判断肠道是否存在出血,及时发现肠道疾病。
功能性便秘婴儿大便常规一般是正常的,潜血试验阳性提示肠道可能存在出血。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用于判断有无结肠、肿瘤等病变。
病变肠段以上肠管扩张,内含有气体和液性粪便,提示存在先天性巨结肠。
骶尾部出现钙化的肿块、骶尾部骨质缺如等,提示可能为骶尾部畸胎瘤。
钡剂灌肠检查
观察肠管是否狭窄或扩张,结肠的形态、长度及蠕动强度,辅助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结肠内肿瘤或结肠外肿瘤压迫等器质性病变。
钡剂24小时后仍有残留提示可能是先天性巨结肠。
磁共振成像检查
如果高度怀疑神经功能障碍,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帮助判断有无隐性神经管闭合不全、脊髓肿瘤。
骶部椎管骨质缺损,脊膜和脑脊液通过骨缺损向椎管外膨出提示为隐性神经管闭合不全。
其他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于怀疑为先天性巨结肠但诊断困难的患儿可采用此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神经节细胞缺如是提示为先天性巨结肠。
肠镜检查
可直视肠道病变,必要时可留取标本做组织病理学检查。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饮食
保证蛋白质摄入足够的同时,适当添加粗粮,加入适量的水果及蔬菜,并适量饮水以润肠道通便,预防或减轻儿童便秘。
生活习惯
为小儿选择合适的坐便器,双膝稍高于臀部,放松腿和脚,训练婴幼儿学会排便用力反复训练,直至正常如厕。每次训练时间10~15分钟左右。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主要是解除粪便嵌塞。
对于无法排出的粪便,可在润滑后抠出,注意不要损伤肛门皮肤。
口服乳果糖、聚乙二醇等缓泻剂可增加结肠内容量,改变大便形状,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大便排出。
对因治疗
针对不同的疾病原因,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会有较大差异,以以下疾病为例。
先天性巨结肠
以手术治疗为主,切除明显病变的结肠。
对诊断尚不明确的可行扩肛、开塞露塞肛、盐水灌肠、补充营养等非手术治疗。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明确诊断后需要终生服用甲状腺制剂,如L-甲状腺素钠,不能中断,根据病情调整药物。
饮食中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
乳糜泻
主要治疗方法是严格避免食用含麸质的食物,例如小麦、大麦、黑麦。包装食物要注意看成分表,防止摄入隐匿的麸质。
适量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如维生素B12、叶酸、铁、钙等。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