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肥大
概述
心脏肥大泛指由于心脏肥厚或(及)心脏扩张导致的心脏形态增大
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或下肢水肿等
心肌疾病、心内膜疾病、心包疾病等疾病可导致心脏肥大
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定义
心脏肥大泛指由于心脏肥厚或(及)心脏扩张导致的心脏形态增大。
心脏肥大可为心室或心房增大,也可以表现为全心增大。
分型
按部位分型
心室肥大
心室肥大是由心室(舒张期或/和收缩期)负荷过重所引起,包括心室肥厚和心室腔的扩大,压力负荷过重者以肥厚为主,容量负荷过重者以扩大为主,负荷时间长久后,往往肥厚与扩大兼而有之。
心室肥大可为单侧或双侧,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心肌纤维增粗、增长,而肌纤维数量并不增加。
心房肥大
心房肥大是由于心房长期负荷过重,导致心房扩张或肥厚,可同时存在房内传导束牵拉和损伤。
心房肥大可为单侧或双侧,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心房肌纤维增长、变粗、心房腔扩大。
全心肥大
致病因素同时作用于心房和心室,引起心脏4个腔室同时扩大。
多累及左心房或左心室,左心功能失代偿后,出现肺静脉压升高和肺充血,并使肺血管收缩,肺动脉压逐渐升高,右心负荷增高导致右心扩大,最终形成全心扩张。
按病因分型
原发性心脏肥大
原发性心脏肥大是由心肌组织包括心肌细胞与间质的原发病变所致。
继发性心脏肥大
继发性心脏肥大是因某些基础心脏病变导致的心脏压力或容量负荷过重,或由于心脏病变本身直接导致的心排血量下降所致心肌重构。
心脏肥大是什么意思呢
心脏肥大一般指的是心肌肥大,心脏组织对生理和病理刺激的持续反应会导致心肌细胞体积增大,被称为心肌肥大,是提高心肌储备能力和心输出量的一种适应性代偿反应。心肌肥大分为生理性心肌肥大和病理性的心肌肥大。
1.生理性心肌肥大:由适度的体育锻炼、怀孕等生理因素所诱导,大多数可逆转,一般不会走向疾病。
2.病理性心肌肥大:是长期高血压、 主动脉狭窄等心脏疾病的共同病理过程,持续的病理性心肌肥大往往走向心腔扩张、心输出量下降,最终会导致心衰或死亡。
如果出现心脏肥大,建议去医院就诊,由专科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病因
致病原因
心肌疾病
原发性心肌病包括扩张型、肥厚型、缩窄型心肌病。
感染中毒性心肌炎包括病毒性心肌炎败血症、白喉、猩红热、伤寒心肌炎等。
结缔组织病包括风湿性心脏炎、类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
克山病包括急型、亚急型、慢型、潜在型。
内分泌、代谢、营养缺乏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心糖原累积病、黏多糖病、马方综合征、脚气病、夸希奥科病等。
神经肌肉病包括家族性共济失调、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其他淀粉样变性、肉芽肿病、外伤、药物及毒物中毒等。
心内膜疾病
心包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
包括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缩窄三尖瓣下移畸形等。
心脏肿瘤
包括黏液瘤、横纹肌瘤、肉瘤、白血病心肌浸润、恶性淋巴瘤心肌浸润等。
全身疾病的心脏表现
如高血压、严重贫血、肾炎等疾病引起心脏负荷过重、心力衰竭等导致的心脏肥大。
发病机制
心脏后负荷即收缩期负荷增加,由于主、肺动脉瓣狭窄、动脉压升高、外周血管痉挛、狭窄、阻塞或其他因素的存在,使心脏血液排出时阻力增加,增加了心脏做功和心肌耗氧量,久之心肌收缩力减低而代偿功能失调,心脏出现肥厚或扩张。
心脏前负荷即舒张期负荷增加,会导致静脉回心血量或舒张末期心室容量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充盈过多,前负荷过重而使心脏增大。
心肌收缩力受影响,心室射血速度减慢,射血分数及心搏出量降低,久之可使相关房室增大。
当心脏收缩不协调时,可影响心脏的搏出量,影响前负荷和后负荷,长久存在可导致相关房室增大。
当心肌发生收缩力减退或承受血流动力学的过度负荷时,为维持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心率加快的方式,使心脏的搏出量增加,久之会造成心肌缺氧,导致心肌收缩力减低,引起心搏出量减少和静脉淤血,心室射血分数下降,继而出现心脏代偿失调,心脏的扩张。
症状
主要症状
轻度心脏肥大,心脏代偿功能良好,可无明显症状。
心脏肥大影响心脏功能后,出现心悸、气短、胸闷或下肢水肿等症状。
其他症状
伴随症状与心腔增大程度和发生增大的快慢有关,心脏增大程度与症状的轻重可不一致。
由于体循环血容量减低,可出现活动时胸闷,亦可头晕、头痛,其至晕厥,四肢无力、发麻等。
左心房与左心室增大时,可出现左心衰竭,临床表现为心率和呼吸改变,轻者活动时呼吸心跳增快,中度者安静情况下呼吸急促、心率加快,重度则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平卧时呼吸困难加重,可伴咳嗽、鼻翼扇动。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是左心衰竭导致急性肺水肿的重要临床表现。
当右房和右室增大,右心代偿功能不全时,可出现右心衰竭症状,表现为颜面及双下肢水肿,严重时可见腹腔积液
并发症
心力衰竭
心脏肥大导致心肌发生相对性的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的慢性损伤,逐渐会引起严重的心肌重构,导致心脏扩大,最终引起心力衰竭
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平卧时呼吸困难加重,发绀,颜面及双下肢水肿等症状。
心律失常
导致各种心律失常,包括各种早搏,阵发性的心动过速,甚至是心房纤颤
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心慌、胸闷等症状。
心脏骤停及心源性猝死
主要见于肥厚梗阻性的心肌病,由于流出道的梗阻,在剧烈运动或者情绪激动等状态下,会导致患者突然出现心脏骤停,导致患者死亡。
就医
就医科室
心血管内科
反复发作胸闷、心悸、乏力、气喘前往心内科就诊。
劳动耐力下降,有时轻微活动即触发以上表现前往心内科就诊。
伴双下肢水肿、颈部青筋隆起(颈静脉怒张)等前往心内科就诊。
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近期症状加重前往心内科就诊。
体检发现心电图、心脏彩超等结果异常前往心内科就诊。
急诊科
突发严重心悸、呼吸困难等情况,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急性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严重者需保持坐姿才能呼吸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急性剧烈胸痛、心悸等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极度虚弱、乏力,甚至出现意识模糊、昏迷情况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部分患者心脏代偿功能良好可无明显症状,仅在检查时可发现心电图或心脏彩超的异常。
心脏肥大患者,多数伴有基础疾病或心脏器质性病变,需详细与医生交流病史,方便医生诊断。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心悸、胸闷、气短,呼吸困难?
是否有消化不良、双下肢水肿?
什么时候出现这些症状的?持续了多久?
这些症状有没有加重或者减轻的时候?
病史清单
是否去其他医院就诊过,做了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医生的诊断是什么?
是否治疗?采用了哪些治疗措施?治疗效果怎么样?
是否有器质性心脏病,例如瓣膜病、心肌梗死、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是否有高血压?多久了?血压控制得如何?
家族中是否有相关病史?
是否进行过心脏手术?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生化(心肌酶谱、心肌损伤标志物、脑钠肽等)
心电图(包括常规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
超声心动图
胸部X线检查
放射性核素检查
心导管检查
心脏磁共振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强心药:地高辛
降脂药: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例如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吡二丙胺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各类心脏病病史。
高血压、肺部疾病、内分泌疾病、遗传代谢病等基础疾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轻度心脏肥大,心脏代偿功能良好,可无明显症状。
心脏肥大影响心脏功能后,出现心悸、气短、胸闷或下肢水肿等症状。
体征
视诊心尖搏动范围增宽,搏动增强。
叩诊心脏浊音界增大。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检查可以观察心脏大血管的大小、形态、位置、搏动情况和肺血管血流量。
心电图检查
可协助诊断左、右、房、室增大。
超声心动图检查
利用超声波在心脏内传播所产生的回声反射,了解心脏的解剖结构和运动功能,因此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增大有其独特的作用。
放射性核素检查
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应用不同的心肌显像剂评价心肌血流、心肌代谢和心肌活性,另一方面应用心血池显像研究心室功能与循环通道。
心脏磁共振成像
采用自旋回波序列可显示心脏解剖结构,还可根据需要加扫冠状面和矢状面全面显示心腔形态、大小及室壁厚度,可区别真假室壁瘤等。结合MRI电影则可动态地观察左室各个节段的室壁运动状态并计算室壁厚度率及左室射血分数等。
鉴别诊断
神经官能症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会出现心悸、气短、胸闷等自觉表现,但一般无相应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相关检查无异常,故可鉴别。
抑郁焦虑
部分抑郁、焦虑患者可能出现躯体功能障碍,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该部分患者实验室及影像学相关检查无异常,抑郁、焦虑评估异常,故可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程,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
治疗原则:应根据患者疾病的具体类型、患者的症状以及有无并发症等,在综合评估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对心、肾、脑等器官有保护作用,且能减轻心肌肥厚,可改善或逆转心血管病理性重构。主要适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等。
临床常用的药物包括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如果病人不能耐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考虑给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
常用药物有厄贝沙坦等。
β受体拮抗剂
对心绞痛、心律失常、充血性心衰等均有治疗作用。
常用药物有美托洛尔(分为普通片、缓释片)、比索洛尔等。
扩血管药
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心脏供血,适用于心力衰竭、心绞痛等。
常用药物有硝酸异山梨酯肼屈嗪等。
利尿剂
利尿减轻心脏负担,多用于抗心衰治疗。
常用药物有呋塞米螺内酯等。
α受体拮抗剂
适用于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等。
常用药物有酚妥拉明妥拉唑林等。
正性肌力药物
主要用以抗心衰和抗休克治疗。
常用药物有多巴胺、地高辛等。
调脂类药物
可以调节血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稳定斑块。
常用药物有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
常用药物有奎尼丁盐酸利多卡因等。
用以消除和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钙通道阻滞剂
多用来治疗心绞痛、心律失常等。
常用药物有硝苯地平、维拉帕米等药物。
抗栓药物
用来溶解血栓,预防血栓形成,进而保证心脏血液流通。
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手术治疗
如果是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心脏肥大,首选手术治疗。
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脏肥大,需要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必要时可以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
瓣膜性心脏病引起的心脏肥大,可以行瓣膜修复或者置换手术。
心肌炎患者,必要时也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心脏肥大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若原发疾病病情控制平稳,则预后较好。
心脏肥大病因较多,症状轻重不一,预后受年龄、伴发基础疾病、是否出现合并症等多种因素影响。
部分心脏肥大患者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改善饮食、坚持服药、介入治疗积极手术等方式,可以有效延缓疾病进展,保证生活质量,预后较好。
未经控制的心脏肥大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活动力减退等症状,对工作生活产生影响,长期未经控制可能出现心、脑、肾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原则为低盐低脂饮食。
可以多吃绿色蔬菜及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竹笋类,根茎类;多食用新鲜水果、和含钾食物,如香蕉、菠萝等。
蛋白质摄入应以鸡肉、鱼肉、牛肉为主,少出猪肉、海鲜、动物内脏等。
不宜过饱食,避免暴饮暴食。
减少糖类摄入,不宜食用辛辣、油腻食物、油炸类食物。
如果合并糖尿病,还需要控制主食的摄入量。
生活习惯管理
戒烟、戒酒。
保证合理的睡眠时间。
肥胖人群应进行适当的和有规律的运动,科学减重。正常体重的人群也需定期运动控制体重。
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但避免做剧烈的运动。
心情管理
积极调整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压力过大、情绪紧张,张弛有度。
特殊管理
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要密切监测血压,可测量早晨起床时、中午以及睡前的血压数据并做好记录,不要擅自停药、换药。
服用降糖药物的患者需要监测血糖。在病情初期血糖波动较大时,要在早晨起床、三餐前后、睡觉前监测8次血糖;待血糖控制稳定后,可减少至每天监测3次血糖。如果血糖控制良好,最终可改为1周检测2次。当然,也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服用降脂药物的患者要定期复查肝功能。
服用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要注意身体有无瘀斑、有无牙龈出血、有无黑便及血便等症状。
随诊复查
随诊复查的重要性
定期随诊复查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复诊的时间
遵医嘱定期复诊;日常如果出现心慌、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头晕、头晕等症状时,建议立即就诊。
复诊时需要做的检查
化验项目(心肌损伤标志物、脑钠肽等)、心电图、心脏彩超、超声心动图检查等。
预防
对于父母有心脏相关疾病的患者,存在遗传风险,可进行定期体检,及早发现。
老年人群需要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潜在疾病或危险因素。推荐超过35岁的人群每年进行体检,尤其是要进行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筛查。
对于已存在心脏相关疾病的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坚持服用药物治疗,定期随访。
低盐、低脂饮食。
戒烟、戒酒,避免吸入二手烟。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加强身体锻炼,控制体重。
减少动物脂肪、内脏的摄入。
适当放松,避免精神紧张。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