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形态检查
概述
白细胞是人体血液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血细胞。白细胞在人体中担负许多重任,它具有吞噬异物并产生抗体的作用,机体伤病的损伤治愈能力,抗御病原体入侵的能力,对疾病的免疫抵抗力等。末梢血液的白细胞检查,除作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外,还需观察白细胞的形态。血涂片染色后,各种类型白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各不相同。在病理状态下,除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发生变化外,其形态有时也会发生改变。计算各种血细胞比例及观察白细胞形态的变化,对诊断疾病和观察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采用显微镜法,对制备好的血涂片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变化,对鉴别异常形态白细胞有重要价值。
形态
1.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直径10~15μm,圆形;细胞核弯曲呈腊肠样,两端钝圆,染色质粗糙,呈深紫红色;细胞质呈淡橘红色,颗粒量多、细小,均匀布满胞质,呈浅紫红色。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杆状核比率增加又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外周血中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数比例应为5%-6%。
2.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直径10~15μm,圆形;细胞核分为2~5叶,以3叶为多,染色质粗糙,呈深紫红色;细胞质呈淡橘红色,颗粒量多、细小,均匀布满胞质,呈浅紫红色。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若5 叶者超过5%时,又称为中性粒细胞的核右移。是由于造血物质缺乏,使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或造血功能减退所致。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的恢复期,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
3.嗜酸性粒细胞
直径11~16μm,圆形;细胞核分2叶,呈眼镜样,染色质粗糙,呈深紫红色;细胞质呈淡橘红色。颗粒量多、粗大,圆而均匀,充满胞质,鲜橘红色。血中嗜酸性粒细胞量在昼夜有明显变化,清晨较低,夜间较高。其周期变化与血中肾上腺皮质的糖皮质激素呈负相关,糖皮质激素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反之,嗜酸性粒细胞则升高。嗜酸性粒细胞的胞质内含有嗜酸性颗粒,早期嗜酸性粒细胞所含的颗粒较大,后期细胞所含的颗粒较小。
4.嗜碱性粒细胞
直径10~12μm,圆形;细胞核结构不清,分叶不明显,染色质粗而不匀;细胞质呈淡橘红色,颗粒量少、大小和分布不均,常覆盖核上,蓝黑色。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多见于某些过敏性疾病、某些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以及某些传染病等。
5.淋巴细胞
是体积最小的白细胞,由淋巴器官产生,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直径6~15μm,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着边;染色质粗块状,呈深紫红色;细胞质透明呈淡蓝色,小淋巴细胞一般无颗粒,大淋巴细胞可有少量粗大不均匀的深紫红色颗粒。
6单核细胞
直径10~20μm,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核不规则或呈肾形、马蹄形或扭曲折叠;染色质呈淡紫红色,细致疏松呈网状。细胞质呈淡灰蓝色,量多细小,呈灰尘样紫红色颗粒弥散分布于胞质中。
临床意义
病理情况下,白细胞的形态可发生改变,对某些白血病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形态
临床意义